整理 | 周舒义、平生科学家首次捕捉到人类胚胎着床影像在8月15日发表于《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首次通过实时3D影像捕捉到了人类胚胎植入人造子宫基质的过程,演示了该过程如何自然发生。,时长00:04来源:IBEC胚胎着床失败是不孕症的主要原因,占所有自然流产病例的60%。研究团队观察到,人类胚胎并非被动附着,而是主动“钻入”子宫组织。“人类胚胎在着床过程中会施加相当大的力道。为了能够侵入子宫组织并与之完全结合,这样的力道是必需的。这是一个惊人的侵入性过程。虽然我们知道许多女性在胚胎着床期间会经历腹痛和轻微出血,但这个过程本身以前从未被观察到过。”研究作者、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IBEC)生殖健康生物工程小组负责人Samuel Ojosnegros说。为实现这一观测,IBEC团队开发体外植入平台,使用一种由胶原蛋白和胚胎发育所需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人造基质来模拟子宫环境。借助荧光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实时分析了胚胎与基质之间的力学相互作用。,时长00:03来源:IBEC研究发现,人类胚胎在着床时不仅会释放酶来分解周围组织,还会发力突破上皮下基膜并到达内膜基质,从而与腺体、血管和蜕膜化的基质细胞建立直接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胚胎会拉扯周围组织,使其位移,并对外界机械刺激做出反应。作者猜测,子宫内膜蠕动可能会影响着床过程。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胚胎着床过程的理解,并优化辅助生殖流程。未来他们希望弄清楚为什么一些健康胚胎无法附着在子宫上,并对更长时间的着床过程进行追踪。相关论文:https://dx.doi.org/10.1126/sciadv.adr5199当审稿人要求我引用他的文章……8月5日发布的一项预印本研究指出,论文返修时加入对审稿人工作的引用,可能会更容易被审稿人推荐接收。这项研究基于4个开放获取出版平台的1.8万篇论文和3.7万份评审意见。论文作者、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Adrian Barnett表示,如果审稿人提出理由不充分或者过多的引用要求,同行评审过程就可能变得“交易化”——部分审稿人会以论文通过为筹码,提升自己的引用量和学术影响力。这通常被称为“胁迫性引用”,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新研究的数据来自4个将评审意见完全公开的出版平台:F1000Research、Wellcome Open Research、Gates Open Research和Open Research Europe。在超过3.7万份评审意见中有6%要求作者引用审稿人工作;在超过400个评审案例中,当作者在第二版稿件中按要求引用审稿人工作后,92%的审稿人最终推荐接收;相比之下,那些未按要求加入引用的文章这一比例仅76%。Barnett指出,论文后续的修改稿通常仍由同一位审稿人审查,因此作者倾向于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Barnett还分析了2700条审稿人评论,并确定了100个最常用的词。他发现,要求引用的审稿人在拒绝一篇文章时,更有可能在评论中使用诸如“需要”(need)或“请”(please)之类的词语,他认为这表明使用了胁迫性语言。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Jan Feld并不认为这种语言是胁迫的标志。他说:“这似乎有点牵强。” 审稿人拒绝一篇文章,除了作者拒绝引用其研究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Barnett也承认,新研究没有区分引用要求是否合理。为了减少不合理的引用要求,Barnett建议审稿人在推荐作者引用自己工作时,应在审稿意见中说明并解释原因。他补充说,另一个选择是使用算法来检测并向编辑标记引用要求,编辑可以检查要求是否合理。Feld表示,期刊编辑加强监督可以发现那些引用完全不必要的“非常明目张胆”的案例,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需要引用往往模棱两可。他说,审稿人会倾向于建议引用自己而不是其他人的研究,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最了解。新研究涉及的出版平台之一F1000Research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关于审稿人行为的问题,需要学术界进一步调查和思考”。他们补充说,公开审稿意见应该能阻止许多审稿人提出不当的引用要求。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31219/osf.io/wdvr9_v1长颈鹿不是1个物种,而是4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1日发布报告确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1个物种的长颈鹿,实际分为4个物种。历史上,长颈鹿一直被归类为1个物种,即Giraffa camelopardalis,下辖9个亚种。但在2016年,来自纳米比亚长颈鹿保护基金会(GCF)的研究人员对非洲各地长颈鹿进行基因测序,发现长颈鹿种群之间差异巨大,“堪比北极熊和棕熊”。他们得出结论,长颈鹿实际分为4个不同的物种,分别是马赛长颈鹿(Giraffa tippelskirchi)、北方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网纹长颈鹿(Giraffa reticulata)和南方长颈鹿(Giraffa giraffa)。在新报告中,IUCN专家组审查了这些基因数据,分析了不同长颈鹿种群骨骼结构、地理分布的一系列研究证据,确证了长颈鹿有4个种的结论。“每种长颈鹿都面临着不同的威胁,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保护策略,”GCF保育总监Julian Fennessy说。例如,受中非共和国和南苏丹武装冲突威胁的北方长颈鹿,目前数量仅为7037只,比1995年下降了70%。相比之下,得益于强有力的保护项目,南方长颈鹿的数量同期增长了一倍多,达到68837只。“我们对长颈鹿分类学的了解越准确,就越能准确评估它们的现状,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撰写该报告的长颈鹿和霍加狓专家组联合主席Michael Brown说。IUCN报告:https://www.giraffids.org/uploads/1/5/0/7/150770488/gosgtaxonomictask_force_iucn_giraffetaxonomyassessment_final.pdf无需激光手术,用电刺激矫正视力在近日举行的美国化学学会(ACS)秋季会议上,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无需激光切割的视力矫正新技术,他们通过电刺激让眼角膜重新塑形,在初步的动物组织测试中成功矫正了近视,为替代激光手术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主流的视力矫正手术LASIK(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是通过激光精确切削角膜组织,改变其曲率,从而使光线能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这种手术被认为是安全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风险,并且切割会永久移除部分角膜组织,削弱眼睛的结构完整性。这促使科学家们探索一种更温和、非侵入性的替代方案。人体眼角膜富含胶原蛋白,其之所以能保持精确的形状,一个关键原因是带相反电荷的基质成分之间通过静电吸引产生了稳固的网络。新技术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特制的铂金“隐形眼镜”,它不仅是角膜塑形的模板,也是一个电极。研究人员将这个铂金“隐形眼镜”放置在兔眼眼球上,眼球浸泡在模拟泪液的生理盐水中。当施加一个微小的电势时,角膜组织中的水电解,导致局部pH值下降,环境酸性增强。酸性环境会暂时破坏维持角膜刚性的静电作用,使角膜变得柔软、具有可塑性。在大约一分钟内,角膜就会顺应“隐形眼镜”模具的形状。当电流停止,pH值恢复正常后,角膜就会被锁定在新的、被矫正的形状上。由于研究人员精心控制了pH梯度,眼球中的细胞在治疗过程中得以存活。摘要:整理 | 周舒义、平生科学家首次捕捉到人类胚胎着床影像在8月15日发表于《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首次通过实时3D影像捕捉到了人类胚胎植入人造子宫基质的过程,演示了该过程如何自然发生。,时长00:04来源:IBEC胚胎着床失败是不孕症的主要原因,占所有自
来源:阿娜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