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普通安徽家庭的孩子,16岁跑到嵩山少林寺出家。那年代的少林寺冷清破旧,只有十几个僧人。释永信进寺后日子清贫,每天学佛法、练练拳,生活像极了90年代大家熟悉的艰难岁月。
“一个和尚能有多爽?”很多人一开始绝对没想到,这个问题会在释永信身上得到如此直白的答案。
一位普通安徽家庭的孩子,16岁跑到嵩山少林寺出家。那年代的少林寺冷清破旧,只有十几个僧人。释永信进寺后日子清贫,每天学佛法、练练拳,生活像极了90年代大家熟悉的艰难岁月。
但他没把日子过成死水。他主动出头,先去别地取经,又参与寺里日常管理。年轻时他聪明肯干,发现“少林文化”是个大宝藏。于是,整理武术、组建拳法研究会,还搞管理,逐步积攒起自己的权力。这些年,少林寺的僧人数量和影响力都是他一手促成的。
90年代,他主刀推动“实业化”,把少林寺从靠门票过日子的寺庙,变成了有公司、有品牌的赚钱机器。1999年,他顺利当上方丈,“和尚变成了董事长”。门票收入翻了好几倍,商标注册了七百多个,禅茶、功夫、药膳啥赚钱搞啥。大家一边感慨少林寺越来越红火,一边也看着它慢慢变得熟悉又陌生。
而在商业运作全球化上,他更是敢想敢做。德国分寺、澳洲分寺、五十多个国家的少林分院,每到一地皆有鲜花掌声。很多人说,释永信是玩资本、讲市场的高手,可他还是一个和尚吗?
少林寺在他手里,彻底变了样。以前的庙门口常有人烧香拜佛,现在更多的是旅游团队和摆拍的网红。寺院年收入一度达到三亿,影视公司、功夫学校、禅茶礼品店,什么都做。
可越往后,“和尚爽得像土皇帝”这句话才渐渐露出冰山一角。头等舱出行,大众途锐或奥迪Q7专属座驾,专人驾驶接送,出门的阵仗和公司大老板如出一辙。寺内年轻和尚有样学样,对外傲慢自大。住持开会敲桌子,一声令下,无人敢言。他私下与多名女性来往密切,育有私生子,即使寺里风言风语,也没人敢揭穿。
门票一涨再涨,寺庙外扩张搞地产、拍影视,钱滚钱,豪车别墅成了标配。少林寺周边村庄被拆,为了新项目腾地方,引发不少人不满。信众原本求清净,现在进寺大多带着疑惑和议论。
举报从几年前就没断过。实名举报、线上流言铺天盖地,有说他双户口,有说和女学生来往密切,有人算他的资产甚至上百亿。虽然大多数数字夸张,但“挪用资金、私生活混乱、戒律尽失”的核心问题,很多都逐步被坐实。
2025年那阵风暴彻底爆发。警方介入调查,有关部门通报他涉嫌挪用资产、与多名女性关系不当、育有私生子。佛教协会也很快表态,撤销了他的戒牒。寺里管理权交给新住持,方针立马调整:原本商业化的项目被叫停,僧人组织务农,减少与外界的经济往来,门票收入下降,秩序和氛围却变好了。
释永信的账号停更后,寺院删除了有关他的大量报道。相关公司股权撤退,外部资产清查持续进行。曾经的风光不再,关注的人都在等着后续真相和结果。
“他能做到的,本质上还是权力和名利裹挟下的失控。”很多职场人、企业退休的长辈也常遇到类似情景:开局挺励志,能干人上位、改革搞创新,公司或者集体兴旺发达。可一旦失去约束,领导变成了大权独揽,纪律松下来,各种暗箱操作、享乐之风接踵而至,出事也只是早晚问题。
释永信把少林寺推向世界,靠的是眼光和魄力,但跌得重也是因为底线丢了。“和尚本该讲规矩、守本分”,他却盲目追风,当自己是老板,把自己的喜好和权力搅在一起,最后连修行基本的安静清心都没了。
新住持上任后规定,大家下地干活、减少外出和商业项目,这对比释永信那些年,无疑是回到正轨。很多人说,可能赚的钱不如以前多了,但日子却踏实了不少。寺庙变清静了,管理严了,真正来拜佛或求心安的人也更多了。
不少人看到这,其实心里都有点共鸣。无论是公司还是寺院,一个地方要是满眼都是生意和权谋,终归难长治久安。一时风头再劲,也比不过守规矩、讲良心。曾经寺门广开、游人如织,最后留不下几个人是真心修行的。做人做事,还是“守住本分,别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最重要。
释永信的经历提醒我们,其实每个人身边都有类似的现实。你见过多少领导、单位、亲友,因为一点成绩就开始松懈,把握不住自己,结果问题反噬。如今的少林寺低调勤勉,或许真正该走的路,就是踏实本分,少点虚名。对于我们来说,日子平静一点,内心安稳一点,比什么都实在。
你们怎么看释永信这些年少林寺的变与样?你曾经的单位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欢迎大家一块聊聊,真实的感受,才最有参考价值。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