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既要“辟谣”更要“报警”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4 13:14 2

摘要:近日,有考生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帖称,未在高考志愿中填报“成都大学”,却收到了所谓该校的“入学通知书”,引起关注。8月19日,成都大学发布严正声明称,从未开展“专本套读”形式的学历教育招生,任何以“专本套读”“自考全日制本科”等名义发放的所谓“入学通知书”均系伪造

近日,有考生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帖称,未在高考志愿中填报“成都大学”,却收到了所谓该校的“入学通知书”,引起关注。8月19日,成都大学发布严正声明称,从未开展“专本套读”形式的学历教育招生,任何以“专本套读”“自考全日制本科”等名义发放的所谓“入学通知书”均系伪造,其所宣称的“入学后可调剂专业”与成都大学招生政策完全不符。

(8月23日羊城晚报羊城派)

考生未填报志愿却收到成都大学“入学通知书”,校方及时发布声明辟谣,明确“专本套读”招生为假、通知书系伪造,这一举措有效避免了更多考生受骗。但此次事件的关键,不应止于“辟谣”,伪造高校公章、发放假通知书已涉嫌违法,成都大学更需果断“报警”,推动有关部门彻查假通知书的源头与传播链条,“辟谣+追责”双管齐下,才能真正震慑不法分子,守护考生权益与高校声誉。

成都大学的声明,清晰划清了“正规招生”与“虚假宣传”的界限:明确普通本专科招生仅通过高考志愿系统,未委托第三方收费,录取信息可在官方平台核验。这一系列信息披露,能帮助考生和家长快速识别骗局,避免因信息差陷入“专本套读”“调剂专业”的陷阱,起到了及时“止损”的作用。

但必须看到,“辟谣”本质是“事后防御”,它能降低骗局扩散,却无法追溯假通知书的制作者、发放者,也不能查清不法分子如何获取考生个人信息,如地址、联系方式。若仅停留在发布声明,未对造假行为进一步追责,不法分子可能换个“高校名头”继续行骗,甚至针对成都大学再次伪造材料。此次假通知书事件中,伪造公章、虚假招生已违反《刑法》中“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仅靠“保留追责权利”的声明,难以形成实质震慑,更无法根除造假产业链。

从法律层面看,伪造高校公章发放假通知书,绝非“民事纠纷”那么简单。不法分子冒用成都大学名义造假,不仅侵害高校声誉,更可能导致考生错过正规升学机会、财产受损,已具备明确的违法事实与危害后果。此时成都大学如果选择主动“报警”,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能为警方提供关键线索,如假通知书的样式、已知的收件考生范围、可能的信息泄露渠道等,帮助快速锁定嫌疑人;另一方面,通过司法程序追责,能让不法分子付出法律代价,形成“造假必被查、违法必受罚”的警示效应,从源头遏制类似虚假招生骗局。此前多地曾有“伪造高校通知书”案件,正是通过高校报案、警方侦查,最终揪出幕后团伙,既为考生挽回损失,也维护了教育招生秩序。

此次假通知书事件,也给所有高校提了醒:招生季不仅是“录取季”,更是“防骗季”。除了事后辟谣,高校还需构建更主动的“长效防护机制”。例如,在招生官网显著位置开设“防骗专栏”,提前公示虚假招生常见套路;联合教育部门、警方发布预警,告知考生“非志愿填报院校发来的通知书必为假”;对发现的可疑线索,第一时间与警方联动,而非等到“舆情发酵”才发声。

同时,有关部门也需同步发力:一方面严查考生个人信息泄露渠道,防止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地址、电话;另一方面加大对“自考助学”“专本套读”等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斩断“假通知书+虚假招生”的利益链。毕竟,考生十年寒窗的成果,不应被一份假通知书摧毁;高校的声誉,也不该成为不法分子谋利的“工具”。

成都大学的辟谣值得肯定,但“保留追责权利”远不如“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更有力量。唯有果断报警、彻查到底,才能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让考生和家长真正安心,也让教育招生的“净土”不被污染。

假的“成都大学入学通知书”到底是谁发的?查清楚“假成都大学入学通知书”能有多难?

来源:评底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