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食物”,留学生热梗背后的那些事儿

摘要:对于留学生来说,身处国外,常常要面临饮食方面的诸多困扰,而 “我需要食物” 这句感慨也正源于此。就拿韩国来说,其饭菜着实让不少留学生难以接受。韩国的隔离餐曾被大家吐槽为 “咸菜开会”,从早餐到晚餐,大多是各种泡菜、大酱唱主角,主食基本是白米饭,肉和新鲜蔬菜少得

“我需要食物”,留学生热梗背后的那些事儿

一、热梗的诞生背景

国外饮食之 “痛”

对于留学生来说,身处国外,常常要面临饮食方面的诸多困扰,而 “我需要食物” 这句感慨也正源于此。就拿韩国来说,其饭菜着实让不少留学生难以接受。韩国的隔离餐曾被大家吐槽为 “咸菜开会”,从早餐到晚餐,大多是各种泡菜、大酱唱主角,主食基本是白米饭,肉和新鲜蔬菜少得可怜,像早餐可能就是辣白菜、小鱼干做配菜,午餐稍微能见点肉,也只是分量迷你的炒猪肉,晚餐依旧是辣白菜占据 “C 位”,整体吃起来不仅口味单一,还缺乏营养,有的留学生甚至形容其 “比不上国内饭店的泔水桶”,可见对其接受程度之低。

而 “白人饭” 也是让留学生们 “叫苦不迭” 的存在。这种在网上走红的饮食方式,特点就是 “冷的”“素的”“分量少的”,常常是生芹菜蘸沙拉酱、坚果生菜芝士倒碗里,或者直接是一整根未切的胡萝卜、生的西兰花搭配几片饼干就成了一顿饭,调味料也简单到只有盐、黑胡椒、蛋黄酱或番茄酱之类的,留学生们看到自己的白人同事吃着这样的午餐,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尝试后更是直呼 “吃两口就吐了”,实在是索然无味,很难满足味蕾的需求。

在其他很多国家,留学生们也面临类似的饮食不合口味的状况,当地食物要么过于清淡,要么太过油腻,食物搭配也不尽如人意,常常让大家觉得肚子虽然填饱了,但就是没吃到那种能带来满足感的食物,以至于很多留学生经常处于饿肚子或者勉强果腹的状态,“我需要食物” 这样的心声也就时常在他们心间涌起,逐渐成了热梗诞生的源头。

思乡 “中国胃” 的挣扎

留学生们大多有着习惯了家乡美食的 “中国胃”,国外的饮食风格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一种挑战。虽说有些留学生尝试自己做饭来改善饮食状况,可这也并非易事。一方面,身处异国他乡,中国食材相对比较少,想烹饪出一顿精致的中国饭往往会受到食材限制,比如在一些地方很难买到地道的中国调料、特色的食材种类等,就算买到了,价格也可能偏高。

另一方面,留学生们还要面临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学业繁忙起来,课后可能根本没太多时间去精心准备饭菜,即便有时间,住宿条件也可能不允许,锅碗瓢盆等厨具难以样样齐全,没办法像在国内一样大展厨艺。所以很多留学生无奈之下只能选择 “做饭糊弄学”,各种 “万物皆可剪”“尽量不浪费”“乱炖” 等操作层出不穷,只为了能快速做出点东西填饱肚子。

但不管怎么糊弄,大家心底对可口食物的渴望还是愈发强烈,那种想念家乡美食的情绪也越来越浓,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食物” 这句感慨无疑道出了众多留学生的心声,能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进而慢慢变成了一个热梗,在留学生群体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流传开来。

二、热梗的具体表现

网络上的频繁出现

在如今的互联网世界中,“我需要食物” 这句简单的话语已然成为了留学生群体中的热梗,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像微博上,只要是涉及留学生话题的讨论区,总能看到有人发出 “我需要食物” 的感慨,或是配上自己在国外面对那些难以下咽饭菜时愁眉苦脸的照片,或是跟着一些趣味十足的表情包,比如一个留学生对着寡淡的 “白人饭” 露出绝望表情的图片,让人一看就忍俊不禁。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也不例外,不少留学生会拍摄记录自己在国外的日常饮食片段,视频里一边展示着当地那些口味奇怪、搭配奇葩的餐食,一边无奈地说着 “我需要食物”,然后画面一转,可能就是开始自己动手做家乡美食的过程,这类视频往往能收获众多点赞和评论,大家纷纷在评论区里用同样的热梗回应,互相调侃在国外吃饭的不容易。

小红书上更是有各种关于留学生饮食的笔记,有的是吐槽国外食堂饭菜的,在文字描述中频繁提及 “我需要食物”,还有的是分享自己在异国他乡寻觅好吃中餐厅的经历,也会以 “我需要食物,所以开启了探店之旅” 这样的话语作为开头,吸引着有着相同经历的留学生们关注互动。随着越来越多留学生参与使用,它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逐渐从留学生群体出圈,让更多人知晓了这个热梗。

融入留学生日常交流

对于留学生们来说,“我需要食物” 可不单单是在网络上用来博眼球、求关注的话语,更是融入到了他们的日常交流之中。留学生们私下聊天的时候,这句话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比如几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相聚在一起,聊起在国外的生活,其中一个说起自己连着吃了好几天学校食堂那没滋没味的饭菜后,其他人马上就会接上一句 “我需要食物啊,那可得赶紧改善改善”,瞬间就能引起共鸣,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吐槽起各自遇到的饮食困境,或是分享最近发现的能吃到可口食物的好地方。

又或者在大家都忙于学业,很久没好好做一顿家乡美食的时候,在群里发一句 “我需要食物,想念家乡的火锅、烧烤了”,马上就能打开话匣子,大家开始回忆起国内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互相调侃着彼此这颗 “中国胃” 在国外受到的 “委屈”。这种默契的话语,已然成了他们日常交流中缓解思乡之情、调侃吃饭难题的常用表达,也体现出这个热梗在留学生群体中的高使用频率,承载着他们在异国他乡对美食、对家乡的那份特殊情感。

三、热梗背后的留学后遗症

饮食习惯的改变

留学生回国后,饮食习惯方面常常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 “后遗症”,而 “我需要食物” 这一热梗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些变化。

许多留学生回国后会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在国外时,他们长期忍受着不合口味的食物,比如在韩国,留学生们常常吐槽隔离餐是 “咸菜开会”,从早到晚都是泡菜、大酱唱主角,肉和新鲜蔬菜少得可怜,吃起来不仅口味单一,还缺乏营养。而所谓的 “白人饭” 也是让留学生们 “叫苦不迭”,多是生冷、素淡且分量少的食物,像生芹菜蘸沙拉酱、一整根未切的胡萝卜搭配几片饼干就算一顿饭,很难满足味蕾需求。其他很多国家的食物也存在要么过于清淡,要么太过油腻,搭配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导致留学生们常常处于饿肚子或者勉强果腹的状态。

所以一旦回国,面对种类繁多、口味丰富的家乡美食,他们压抑已久的食欲就彻底爆发了。有的留学生回国后,清晨五点就会先找家开门早的早餐店填饱肚子,等消化到八点继续吃,十点再赶着收摊前来上一顿,为的就是能用一天的时间吃掉一周的饭。还有的连吃二十天烤羊肉串、一口气吃十根炸火腿肠、女生一人能吃一盆猪脚等等,主打一个瘦着出去胖着回来,甚至在出国前还要再连吃带拿一番,行李箱里可以没有衣服,但一定要有火锅底料、螺蛳粉、老干妈等各类家乡美食,就怕在国外饿到自己。

另外,留学生回国后看到家常菜时那种激动不已的状态也很常见。在国外,想吃上一顿地道的家乡风味饭菜可不容易,就算自己动手做,也会受到食材、时间、住宿条件等诸多限制。而回国后,随便走进一家街边小店,就能看到熟悉的炒菜、热气腾腾的面食、鲜香的米粉等,这些平常在国内随处可见的食物,对留学生来说却变得格外珍贵,常常会让他们忍不住感慨 “终于能吃到好吃的了,我太需要这些食物了”,“我需要食物” 这个热梗也就在这种对美食渴望的情绪中愈发流行起来,成为大家对留学饮食经历的一种别样记忆。

语言与行为习惯变化

除了饮食习惯,留学生因留学经历还养成了一些独特的语言与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与国内常规情况产生的差异,和 “我需要食物” 这一热梗一样,都是留学留下的独特印记。

在语言习惯方面,很多留学生回国后说话常常会中英文夹杂。比如像 “presentation”“essay”“deadline” 这些词,他们可能下意识就直接用英文表达了,并非是为了刻意 “装 X”,而是因为最初接触这些专业名词或者常用词汇时就是英文形式,在中文里很难快速找到精准对应的翻译,或者用英文表达起来更简洁准确,像 “我今天有个 presentation 要准备,还有好几篇 essay 要写,deadline 都快到了,忙得不行” 这样的表述在留学生群体中很常见。还有一些留学生,可能会习惯性地说外语,比如在国外生活久了,和当地人交流基本都用外语,回国后一时半会儿切换不过来,偶尔着急了就会脱口而出外语,像见到熟人下意识来一句 “Hi”“How are you” 之类的,等反应过来自己都觉得好笑又无奈。

而行为习惯上的变化也不少。在过马路时,有些留学生会习惯性地找按钮,这是因为在国外很多地方过马路需要按按钮来切换信号灯,回国后一时还改不过来这个习惯动作;乘坐扶梯时,有的留学生会不自觉地站到左边,因为在部分国家人们乘坐扶梯习惯站左边,留出右边通道给着急赶路的人,而国内通常是提倡站右边。还有像进出门扶着门等后面人通过、口渴了直接接自来水喝、上厕所不带纸等习惯,也都是在留学期间受当地生活方式影响养成的,这些习惯在回国后依然保留着,与周围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如同 “我需要食物” 这个热梗在网络和日常交流中凸显出留学生群体的独特经历一样,成为了他们留学归来后身上别样的标签。

四、热梗带来的影响

对留学生群体的影响

对于留学生群体而言,“我需要食物” 这一热梗有着特殊且积极的影响。身处异国他乡,留学生们时常面临着饮食方面的诸多不适,国外的食物往往难以满足他们习惯了家乡味道的 “中国胃”。“我需要食物” 这句简单又直白的话语,成为了他们调侃国外饮食、抒发思乡之情的有力表达。

当大家聚在一起,你一句 “我需要食物”,我一句 “这儿的饭真是太难吃了”,在这样互相吐槽、彼此附和的交流中,那种对家乡美食的思念以及在饮食上的不如意情绪仿佛都得到了缓解,让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共鸣与慰藉,成为了他们情感寄托的载体。

而且,这个热梗在留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和使用,无形之中增强了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论来自中国的哪个地方,有着怎样不同的留学背景,只要一说 “我需要食物”,彼此就能心领神会,瞬间拉近了距离,让留学生们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身处同一个群体,有着相似的经历与感受,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了。

在网络文化中的影响

在网络文化的大舞台上,“我需要食物” 这一热梗同样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它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凭借其生动形象且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传播开来,成为众多网友茶余饭后谈论、调侃的话题之一。原本网络文化就是多元且不断更新的,各类热梗此起彼伏,而 “我需要食物” 的出现,恰好为其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展现出留学生群体在饮食方面的真实生活写照。

同时,这个热梗也吸引了更多人去关注留学生群体的生活状态。以往,很多人可能对留学生在国外的衣食住行了解有限,通过这个热梗的流行,大家开始好奇留学生们到底吃着怎样的食物,面临着怎样的饮食困境,进而去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增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认知。

此外,它还引发了关于中外饮食文化差异等话题的热烈讨论。人们开始对比中国饮食文化与国外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口味偏好以及餐桌礼仪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之处,像是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注重煎炒烹炸等多样的烹饪手段,而国外有些地方可能偏爱生冷、简单加工的食物,这些差异在热梗的带动下被更多人所知晓、探讨,使得 “我需要食物” 这一热梗真正融入网络

来源:博涛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