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7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赶赴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中国贡米之乡——江西省万年县裴梅镇,开展2025年农耕文化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真切感悟“端稳中国饭碗”的时代价值。
连日来,江西高校学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青春脚步丈量赣鄱大地
用火热实践传承文化薪火
深入基层一线
走进社会课堂
在 “学、讲、研、践”中
读懂省情社情民情
在知行合一中
锤炼过硬本领
深刻感悟“两个结合”的真理力量
深入践行“文化使命”的青春担当
农耕文明
是中华文明最深刻的底色
本期让我们沿着
“农耕”文化主线路
与学子们一起行走赣鄱
走向田野,走进乡村
在炽热的骄阳下
在泥土的芬芳中
厚植知农爱农情怀
承继强农兴农担当
江西农业大学
7月7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赶赴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中国贡米之乡——江西省万年县裴梅镇,开展2025年农耕文化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真切感悟“端稳中国饭碗”的时代价值。
追寻稻作起源,师生们来到实证万年前稻作遗存的仙人洞遗址。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毅化身“田间讲师”,在现场展开一堂生动的教学:“从野生稻驯化到人工栽培,漫长历程印证了‘世界稻作起源在中国,中国稻作起源在万年’!”他鼓励学子以专业为笔、田野为纸,将稻作精髓融入学习研究,激活农耕文明新生命。
实践队来到荷桥村,200亩贡米基地水光潋滟。“从一粒稻谷到一碗米饭的神奇旅程,你知‘稻’吗?”师生们带着问题赤足入田,学习“三指分秧、深不没节”,体悟株行距背后“通风透光、丰产稳收”的古老智慧,沉浸式体验“一粒米的生命之旅”。“插秧的分寸、生长的周期,都是劳动认知规律的鲜活例证!”队员周小红感慨:“亲身体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此刻才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这让我们对‘劳动创造历史’的理解刻骨铭心。”
步入万年贡集团加工车间,稻香扑鼻而来。脱粒后的稻谷经清理、烘干、碾米、色选,蜕变为晶莹的贡米。“好香啊!”队员们赞叹。一粒米,在此完成了从稻米到富民产业、再到文化标识的旅程。
从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中,师生们汲取到农耕智慧与实践的力量。古老的稻作基因在青年胸中澎湃,知农爱农的情怀与强农兴农的担当,已然在这片沃土上拔节生长。
华东交通大学
7月14日至18日,华东交通大学“火车头”理学院社会实践队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红马达”社会实践队同赴九江市德安县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以“农耕文化”为主线,深挖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匠心精神、创新精神,让思政课堂更具文化根基和实践温度。
稻田寻根、禾下追思。实践队走进隆平故里,参观珍贵实物、聆听事迹讲解、采访袁老堂侄袁定贵,感悟袁隆平院士“心系苍生、扎根大地”的科学巨匠精神,深刻领会“要做一粒好种子”的精神内核和 “禾下乘凉梦” 的深远意义。义门寻芳、传承茶韵。在拥有百年历史的义门茶里茶庄,队员们观看非遗传承人聂德永的精妙炒茶技艺,体验采茶、炒茶、揉茶等工序,在实践中体悟非遗文化背后的匠心传承。果园寻香,科技赋能。队员们来到丰林镇紫荆村果园,详细了解巨峰葡萄保存运输挑战以及猕猴桃生长过程中果实品质提升等技术性问题,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以文化为纽带,在亲近传统中理解价值;以实践为桥梁,在体验感悟中内化素养,思政教育从“抽象的理论”落地为“有根的教育”,稻田——茶里——果园,实践队于田间果园领略“农耕文化”魅力,实现“文化传承”与“育人目标”的双向赋能。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7月2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春芽”暑期大思政实践队来到新余市分宜县,开展了为期七日的农耕文化传承实践。
走进中国夏布文化村,队员们观摩从苎麻到成布的十余道传统工序,体验织造技艺,记录苎麻种植和绩麻细节,探究节气民俗对当地播种收割的指导作用。在昌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队员们从农谚开场宣讲二十四节气,传递“顺天时”的农耕哲学;将农谚农语与普通话推广结合,提升当地孩童表达能力,强化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实践队致力线上推动夏布文化传承创新,通过直播“云游”分宜麻博物馆、举办夏布文化主题直播,突破地域限制,让夏布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播。队员们来到下保村,参观农耕文化展示馆,跟随村民到田间地头挥锄除草,感受到古人顺应天时、就地取材的智慧,亲身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七日实践,队员们认识到,农耕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守望相助”的乡土情怀,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青年学子,既是农耕文化的探寻者,也是践行者与传承者。
赣南师范大学
7月1日,赣南师范大学脐橙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信丰县安西镇开展“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检测、技术学习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探索科技赋能脐橙产业发展新路径。
带着“一颗脐橙如何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的思考,实践团首站来到中国赣南脐橙产业园,通过分享赣南脐橙引种第一人、全国道德模范袁守根“一心只为‘橙’一事”的故事,参观脐橙博物馆,深入了解脐橙产业在赣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不凡历程。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产一线,现场为果农开展柑橘黄龙病检测,耐心向农户讲解检测原理并示范操作步骤。
从追溯产业源头到深耕田间纾困,再到学习智慧农业技术,队员们对科技助推脐橙产业提质增效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他们不仅为果农带来了切实可用的技术方案,更在实践中坚定了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念,决心以科技为笔、汗水为墨,在赣南红土地上续写着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青春答卷。
江西水利电力大学
7月2日至10日,江西水利电力大学“星火传薪志,碧水护山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南昌、井冈山两地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师生们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赣鄱大地,以实践感悟农耕文化。
校党委书记汪胜前为实践团带来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以“守护一方水土,传承千年智慧——农业灌溉对农耕文化的影响”为主题,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从传统灌溉到智慧农业,诠释了农耕文明与灌溉发展的紧密联系。勉励新时代青年既要传承传统智慧,又要利用新兴科技,以自身所学服务乡村振兴,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责任担当。
在井冈山,实践团还调研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走进了智慧农业产业园,瞻仰了井冈山红色革命圣地,寻访了当地革命烈士后代。
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将农耕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生态文明建设和青年使命担当有机融合,不仅拓展了实践队员对农业灌溉的认知,更引导大家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让学子们在行走中感悟党的初心,在实践中坚定信念。
南昌师范学院
7月3日起,南昌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子穿行赣鄱乡村田野,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 —— 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踏上了探寻农耕文化的征程。
学子们穿梭于传统农耕村落与农田区域,聆听老师对农作物种植知识的讲解,从古老农谚里对时节与耕种关系的阐述,到传统农具的设计巧妙贴合不同作物与土地条件,无不体现着农耕文化中 “应时、取宜” 这一理念。学子们亲身参与农事活动,插秧、灌溉、施肥,真切领悟劳动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加深了对农耕文化内涵的理解。
学子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为契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投身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 “强国有我 赣鄱有我” 的青春答卷 。
豫章师范学院
近日,豫章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抱石”服务队赴万年县开展以“中华农耕文化”为主路线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团队以“学、讲、研、践”为路径,将稻作文明探源与艺术实践相融合,彰显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
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老家德安,实践团在隆平广场感悟其赤子情怀,于江西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了解杂交水稻研究历程与突破;在万年县稻作文化馆、仙人洞遗址,触摸稻作起源根脉;探访当地博物馆,追溯稻作与人文交织轨迹;深入万年贡集团与贡米原产地,见证稻作文化当代传承。在“贡米课堂”中,队员们认真聆听从贡米的培育历史、文化地位到现代农业发展,听乡音乡语解读“一粒米的家国情怀”;在乡村艺课中,志愿者们化身“非遗讲解员”,为孩子们讲解鱼灯的吉祥寓意、漆扇的工艺传承以及剪纸里的农耕。在“中华农耕文化与艺术融合”专题调研中,实践团员们认识到,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既需守护其“形”,更要激活其“艺”,让老手艺在笔墨色彩中焕发新生命力。
在“大思政”的视野下,实践团队以稻作文化为纽带,借行走感悟农耕厚重,以美术赋能文化传承。未来,学院将持续探索“思政+艺术+地域文化”路径,让青春续写中华农耕文化新篇。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近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匠心领航”志愿服务队深入上饶市横峰县龙门畈乡,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以“农耕文化”为主线,以“红色基因铸魂+科技助农赋能+产业振兴探路”三维联动模式,在红土地上探寻乡村振兴密码,用青春力量书写“知农、爱农、兴农”的实践答卷。
队员们走进田间沉浸式体验农耕,学黄桃疏果套袋、记录葡萄园“水肥一体化”滴灌数据、跟老农学插秧“三插三不插”技巧。在龙门畈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科技农耕课”吸引了众多村民。实践队用3D打印机现场制作葛根模型,用LED灯模拟“劳作之光”;孩子们转动“虚拟秧苗”装置观看秧苗从插秧到抽穗的全过程,用废旧零件组装小台灯,兴致勃勃、收获满满。在现代化生产线旁,实践队员们开展了《一根葛藤的乡村振兴之路:从生态修复到人民至上的价值密码》大思政课现场教学。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一锄头一锄头的坚守,是一粒种子一棵苗的希望。”队长王付蝶在总结中写道,“我们会把这份‘农耕情’带回校园,让更多同学看见——红土地上的青春,正扎根在泥土里,生长向未来。”
南昌交通学院
7月4日,南昌交通学院“桑梓兴行”社会实践队前往上饶市花桥镇昭林村开展“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在昭林村特色水果种植基地与生态养殖区,实践队观察智能灌溉系统运作,触摸泥土温度,感知科技如何让“黄土生金”。转至德兴百草园,实践队参与“采、种、制、用”教学,辨识药材特性:“射干清热解毒,铁皮石斛滋阴生津。”队员们记录药性,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田间认知,深化产教融合实践。
“用知识传递温暖,以支教点亮乡村。”实践队兵分多路开展志愿服务,在河道旁清理岸边垃圾,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在村民活动中心,通过趣味游戏、情景对话教老人和孩子学说普通话,架起沟通桥梁;在乡村教室,开设“劳育+非遗”支教课堂,带领孩子们制作漆扇。
通过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考察了昭林村乡村发展情况,真切认识到持续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也深刻感受到当地产业发展给农民生活、农村环境带来的变化,接受了一场生动的新时代青年学子挺膺担当的责任使命意识教育。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近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以“探寻开放的江西”为主线,组织“为耕耘者”实践小分队与“小数点”实践小分队深入铜鼓县东源村、资溪县乌石镇,开展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耕劳作。在资溪县乌石镇田间,大家跟随村民学习“15厘米株距,3厘米入泥”插秧技巧,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不易。在铜鼓县东源村,“为耕耘者”实践团充分发挥电商专业优势,帮助当地打造“铜鼓谢支书(助农)”新媒体账号,在48小时内打造出播放量达18.6万次的爆款短视频,带动百余人预约直播。实践团还为当地村民开展了系统的新媒体技能培训,教授短视频拍摄、账号运营、直播话术等内容,并制定了可复制的脚本模板和拍摄清单,帮助当地建立起“周更3条短视频+月播2场直播”的常态化运营模式。
实践团表示,未来将继续以青春之力架起农耕文明与现代开放的桥梁,让江西这片最早种植水稻的土地,在新时代的开放浪潮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大暑时节,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禾下足迹”实践队27名师生奔赴万年县开展“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以青春的脚步丈量赣鄱大地,用滚烫汗水奋力书写新时代青年答卷。
7月22日,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在“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万年仙人洞遗址开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万晓波以“从‘一粒稻谷’看粮食安全与青年担当”为主题,带领师生穿越万年时空,感悟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他勉励学子做“知稻的读书人”“下田的新农人”“强国的新种子”,在乡村振兴中践行“五粮文化育人”理念。
“嘿呦——加把劲哟!”在万年县裴梅镇的千年古村落里,师生们正在开展“非遗里的思政课”主题活动,通过打糍粑沉浸式体验,在汗水与欢笑中体会“一粒米”的蜕变,让古老农耕文化焕发青春光彩。实践队还走进万年县文化馆排练厅,现场学唱万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耘禾歌》,悠扬的耕作号子在排练厅回荡。
此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还涵盖了“粮食品种保护”“智慧农业调研”“田间课堂”“博物馆研学”“非遗技艺体验”等主题,让工贸学子在万年稻作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绽放青春芳华,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
江西建设职业学院
近日,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青禾溯源”实践队奔赴“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上饶万年县,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走进万年县稻作文化馆,队员们通过丰富的图文影音深化认知,在沉浸式4D影片《飞跃万年》中,身临其境般感受稻作文明对中华乃至世界的深远滋养。实践队将课堂延伸到广阔稻田,触摸现代农业科技的脉搏。在智慧建造与测绘学院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队员熟练操作无人机,在田间地头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数据采集。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生动实践,让队员们亲眼见证了现代科技如何突破传统生产的局限。凭借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技术实践,团队顺利完成了稻田观光塔的结构设计图,纸上蓝图正逐步走向希望的田野。
在稻香四溢的田间总结会上,师生们围绕 “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 展开热烈讨论。这趟以农耕文明为主线的研学实践,融合了历史溯源、沉浸体验与科技应用,让青年学子们行走于古老的遗址与现代的田野之间,深度感悟中华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与时代价值,更在心中深深许下端稳“中国饭碗”、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誓言。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
7月22日,江西传媒职业学院“田野之声志愿服务队”深入潭头乡,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走进潭头乡生姜基地,学校党委副书记彭锐以“脚踩芬芳泥土,在实干中传承农耕文明”为主题,从牢记“国之大者”,端好自己的饭碗、农耕文化的“四大宝贝”、农耕文化的现代意义三方面为学生带来了一堂“接地气”的特色思政课。他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既要懂得“农政全书”,更要会田地里的“精耕细作”,希望同学们传承好宝贵的农耕文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馈农村、振兴乡村。
这堂带着泥土味的“大思政课”,让青年学子们对千年农耕智慧有了直观地认识,在触摸乡村中,更是收获了一份家国情怀。同学们表示,富农兴农、乡村振兴,是每一位青年的使命,期待通过知识的力量、技术的创新、文化的传承,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赢得更好未来。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