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在工科院校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上,为拓展思政教育的育人格局,应秉持沉浸式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的历史深度、场景体验、真实性和创造性。通过这种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在工科院校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上,为拓展思政教育的育人格局,应秉持沉浸式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的历史深度、场景体验、真实性和创造性。通过这种方式,让思政课程讲授得深入透彻、生动精彩,从而使得思政教育摆脱传统刻板印象,焕发新的活力。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高校“大思政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度整合育人资源,以生动社会实践为参考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工科高校沉浸式“大思政课”应更加注重学生个体沉浸式感受,强调通过技术和现实层面的沉浸感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提升其认知体验、价值信念和行为意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先进交互技术手段,采用新颖丰富的教学形式,融入真实生动的行业现实素材,统筹教学资源,强化学生正向积极的心流体验状态,弥补传统思政课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足问题,引导学生将个人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创新立体化场景教学空间
沉浸式“大思政课”能够依托真实事例在虚拟和现实两个层面双线推动场景化教学模式构建,持续拓展学生在思政课上的体验边界,以案促学,以行促学,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强化育人效果。
沉浸式“大思政课”应通过“在场”来帮助学生把握时代脉络,讲好中国故事。其一,结合中国现实,通过微观视角深入分析宏观格局,利用大学生对互联网工具的适应性和偏好进行教学情境的构建,使学生在生动的中国故事中获得“在场”体验。通过3D追踪技术、全息投影、立体声光设备等现代技术手段,创造“虚拟在场”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其二,结合全球视角,以宏观视野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客观认识新的发展格局,通过比较和鉴别解答学生的疑惑,在批判性认同中辨识是非,既不故步自封,也不盲目崇洋,利用国际事件视频、世界局势分析图等媒介,在“仿若在场”的情境中,以理性思维回应学生、社会及时代的问题。
整合资源优势搭建育人平台
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构成,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工科院校需凭借自身在行业中的资源优势,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辅相成。一要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积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行业特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从行业实践经历中感悟榜样力量和时代进步。二要注重利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的成功范例,充分借助红色主题展览馆、博物馆以及文物遗迹等资源,通过参观讲解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扎根红色文化土壤,传承红色精神,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进而更有效地服务于行业发展。三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工科院校可借助智能化技术资源,构建学生在虚拟现实(VR)体验及元宇宙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学习平台,打造多维立体沉浸式体验教育,通过技术赋能,打造具有高度、深度、厚度和温度的沉浸式体验课堂、舞台剧、音乐剧、剧本杀等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开创历史重现、情感连结、文化交流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创新。
充分挖掘潜力培育人才队伍
拥有高素质师资队伍,是讲好“大思政课”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工科院校既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还担负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人才培育的使命。因此,在打造工科院校“大思政课”师资团队时,一要从行业精英里挑选优秀人才,引进校外力量强化育人效果,激励专业课程教师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行业背景及国家发展现状,掌握专业技术,将个人专业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二要强化对特聘教师思想教育及教学技能培训,充实教育学知识储备,以素质提升为重点,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注重对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通过培训、备课、研讨、座谈和专家指导,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三要集合教师资源和案例资源,统筹运用数字技术,全方位调动学生感知体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推动实现“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振奋精神”的育人宗旨。
激活机制效能构建坚实保障
一方面,要以党政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社团组织等作为依托主体,将校园图书馆、校史馆、美术馆等当作承载平台,把党课、青马工程培训、班团组织会议等作为传播渠道,以理论宣讲、知识普及、文化传承等作为核心内容,持续拓宽思政育人的空间与领域,重点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铸魂育人实践,打造以文化为纽带、以历史为教材、以青年为主体的新型交流模式。
另一方面,要顺应新媒体传播特性,联合校内融媒体矩阵和校外官方宣传媒体等,匹配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成长轨迹与个性需求,用师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理论宣传和育人经验推介,逐步凸显第三课堂的育人价值。
来源:麦积检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