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条通体金黄的鳙鱼刚被钓友拎上岸,鱼鳃还在翕动,仿佛在嘲笑围观者的震惊
“再吃!再吃!”杭州临安某垂钓农庄的员工举着抄网,气得直拍鱼嘴。
这条通体金黄的鳙鱼刚被钓友拎上岸,鱼鳃还在翕动,仿佛在嘲笑围观者的震惊
——70天里,它已被32根高端鱼竿“买走”,让老板直接亏掉7万元。
彩头变“陷阱”:金色鳙鱼成“全网最败家”
今年6月,垂钓农庄老板张明为吸引客流,特意从外地购入一条重达8斤的金色鳙鱼作为“彩头鱼”。
规则简单粗暴:谁钓到它,就能免费拿走价值2000元的高端鱼竿。
起初,钓友们为碰运气蜂拥而至,鱼塘日客流量暴增3倍。
但张明很快发现不对劲——这条鱼像装了“自动上钩装置”,从玉米粒到蚯蚓,见饵就吞。
有钓友凌晨5点蹲守,刚抛竿就被猛拽;更有老顾客一周内钓起它4次,抱着鱼竿直呼“这鱼是来报恩的”。
70天里,32根鱼竿被领走,张明算账时手都在抖:“进价2000元的竿子,送出去32根,光成本就7万,还不算鱼被反复钓伤的损耗!”
贪吃真相:人工养殖鱼的“致命弱点”
水产专家李建国道破玄机:“这条鱼是人工养殖的‘吃货’。”
他解释,长期投喂的养殖鱼对动态饵料毫无戒心,鳙鱼又是滤食性鱼类,吸食浮游生物时极易误吞钓钩。
更关键的是,张明为保持鱼的“彩头属性”,每次钓起后都迅速放回塘中,导致鱼根本没“长记性”。
亏本营销:流量背后的生意经
尽管血本无归,张明却意外收获了全网流量。
视频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不少网友驱车百里专程“打卡”。
农庄周边农家乐、渔具店的生意跟着水涨船高。
有同行算账:“送7万鱼竿换来长期客流,这波操作不亏。”
张明也苦中作乐:“现在鱼塘成了‘网红打卡点’,接下来准备推出‘钓金鳙挑战赛’,说不定能把亏的钱赚回来。”
当32根鱼竿在鱼塘边排成长队,这条金色鳙鱼早已超越“彩头”的意义。
它用70天的疯狂上钩,给所有经营者上了一课:创新营销固然重要,但若忽视科学规律,再好的点子也可能变成“甜蜜的陷阱”。
来源:设计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