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刷到一条海外博主的视频,镜头里是他随机采访的几位外国路人,当被问到“提到中国,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时,有人皱眉说“发展太快了,有点让人不安”,有人举着手机里的高铁视频感慨“你们怎么能在十年里修这么多铁路?这太不‘正常’了”,还有位老人指着新闻里的跨海大桥摇头
清晨刷到一条海外博主的视频,镜头里是他随机采访的几位外国路人,当被问到“提到中国,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时,有人皱眉说“发展太快了,有点让人不安”,有人举着手机里的高铁视频感慨“你们怎么能在十年里修这么多铁路?这太不‘正常’了”,还有位老人指着新闻里的跨海大桥摇头:“这么难的工程,你们居然真的建成了,简直像‘奇迹’,但也很‘可怕’。”
我对着屏幕愣了几秒,忽然想起上周跟着社区去参观城市规划馆时的场景。展厅里的时间轴上,2008年的照片里还是成片的矮房,2020年的航拍图里就立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互动屏上滑动着数据,从“县县通高速”到“村村通网络”,从“粮食亩产千斤”到“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那些在外国人口中“可怕”的速度,其实是我亲眼见过的、一天天在身边发生的变化。
上午去菜市场,卖菜的阿姨用微信收款后,笑着给我装了把新鲜的小葱:“现在多方便啊,不用带现金,我儿子在外地还能视频教我用小程序进货。”想起小时候跟着妈妈来菜市场,她总要提前把零钱用橡皮筋捆好,遇到找零少了几毛还得来回核对。而现在,从菜市场的电子秤到小区门口的智能快递柜,从医院的线上挂号到政务大厅的“一次都不用跑”,这些被我们视作“日常”的便利,在很多海外纪录片里,却被称作“难以想象的高效”。
下午整理爷爷的旧相册,翻到一张他年轻时在工地的黑白照片。照片里的他穿着打补丁的工装,手里握着简陋的铁锹,背景是刚搭起的脚手架。爷爷凑过来指着照片说:“那时候修一条公路,靠的是大家手挖肩扛,白天晒得脱皮,晚上就睡在工棚里。现在好了,你们这代人能坐着高铁去远方,能在手机上看见空间站的直播,爷爷做梦都没想到。”
晚上和在国外留学的朋友视频,她笑着说:“今天教授在课上放了中国脱贫攻坚的纪录片,有同学问‘你们怎么能让那么多人在几年里摆脱贫困?’我跟他们说,我老家以前是贫困村,现在修了旅游公路,办了农家乐,我爸妈都开上了小汽车。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看着朋友眼里的骄傲,忽然明白,那些在外国人眼中“可怕”的成就,不过是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用汗水和坚持拼出来的“日常”。
睡前又翻了翻今天看到的视频评论,有位外国网友说:“中国的‘可怕’,是因为你们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我在日记本上写下:其实我们从不可怕,我们只是比别人更懂“奋斗”的意义。从戈壁滩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南海之滨的港珠澳大桥;从疫情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坚守,到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个村庄的蝶变,我们的“伟大”,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每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平凡的努力,汇聚成的不平凡的力量。
明天太阳升起时,又会有无数中国人,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继续前行。而这份前行的力量,就是我们最珍贵的“充能”,也是我们永远的“伟大”所在。
来源:北斗星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