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及幸福,人们总习惯将它与外在的物质条件绑定——财富多寡、职位高低、身份贵贱,仿佛这些标签叠加得越多,幸福就越容易触及。可现实往往是,有人住着豪华别墅,账户里的数字不断攀升,却仍在深夜对着账本焦虑失眠,总觉得还能赚得更多;有人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手握决策大权,
认知与幸福
作者:曹林洲
提及幸福,人们总习惯将它与外在的物质条件绑定——财富多寡、职位高低、身份贵贱,仿佛这些标签叠加得越多,幸福就越容易触及。可现实往往是,有人住着豪华别墅,账户里的数字不断攀升,却仍在深夜对着账本焦虑失眠,总觉得还能赚得更多;有人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手握决策大权,却整日盯着更高的职位名单唉声叹气,抱怨机遇总是垂青他人。他们拥有了世人眼中的“成功”,却始终与幸福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究其根本,是认知的偏差,让他们在追逐幸福的路上偏离了方向。
再富裕的人,若被贪得无厌的认知困住,幸福便会成为遥不可及的幻影。古时有人因“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欲望落得一无所有,如今也有人在商海中游刃有余,却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他们把“更多”当作目标,把“拥有”当作幸福的唯一标准,赚了一百万就想赚一千万,有了一套房就想再买一套别墅。欲望像不断膨胀的气球,压得人喘不过气,即便物质生活早已丰裕,内心却始终被空虚填满。他们看不见窗明几净的家、健康相伴的家人,只盯着未实现的数字,最终在无休止的追逐里,弄丢了感受幸福的能力。
官再大的人,若被“职务不够高”的执念裹挟,幸福便会在无尽的比较中消散。职场中,有人从基层一步步晋升,本该享受努力换来的成果,却总在与他人的对比中陷入焦虑。看到昔日同事职位比自己高,便怀疑自己能力不足;听闻同龄人身居要职,便抱怨命运不公。他们将职位高低等同于人生价值,把权力大小看作幸福的标尺,却忘了在现有岗位上,自己也曾为团队解决过难题,为他人提供过帮助。当注意力全放在“还没得到的职位”上,当下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被全然忽略,幸福自然成了镜花水月。
相反,那些能在平凡处境中感知幸福的人,往往有着清醒且豁达的认知。再贫穷的人,若能跳出“匮乏”的执念,看见自己所拥有的珍贵,便能在简单生活中寻得幸福。街头摆摊的小贩,每天起早贪黑赚着微薄的收入,却会在收摊后买一串孩子爱吃的糖葫芦,看着孩子满足的笑脸,一天的疲惫便烟消云散;偏远山村的农户,住着朴素的瓦房,却能在春天播下种子时期待丰收,在秋天收获粮食时感受踏实,他们不与他人攀比物质,只在自己的生活节奏里,享受耕耘与收获的快乐。对他们而言,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在困顿中看见希望,在平凡中珍惜当下。
再卑微的人,若能挣脱“低贱”的标签束缚,坚守内心的尊严,便能在平凡岗位上活出幸福的模样。小区里的保洁阿姨,每天凌晨就开始清扫街道,双手因常年劳作变得粗糙,却会在看到干净整洁的路面时露出笑容;食堂里的打饭师傅,重复着舀菜、递餐的动作,却会记住常客的口味,多添一勺对方爱吃的菜。他们从不因职业的平凡而看轻自己,反而在认真做事、真诚待人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价值。在他们的认知里,幸福从不是他人的评价,而是对自己的认可——认真生活的人,从来都不卑微,也从来都值得拥有幸福。
其实,幸福从不是一种客观标准,而是一种主观感受,它藏在每个人的认知里。当我们把幸福的决定权交给外在的物质与他人的评价时,便会像被牵着线的木偶,在追逐中失去自我;可当我们学会用清醒的认知审视生活,懂得知足、接纳自我时,幸福便会悄然降临。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调整认知的视角,学会在拥有中感恩,在平凡中坚守,才能真正握住幸福的密码,让生活绽放出温暖的光芒。
作者简介:曹林洲,医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宝鸡市评论家协会理事、宝鸡市国学研究会理事、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热爱国学,喜欢诗文,爱好书画、集邮、象棋和旅游。著有散文集《心鉴岁月》。
来源:陕西文艺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