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其实是一种竞争性杀手: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毒害现象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2 03:53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5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一项令人意外的研究揭示:我们以为“温和无害”的酵母菌,竟然也会“下毒手”!更夸张的是,它下毒的方式不是为了自保,而是为了竞争资源。这是一种被科学家称为“竞争性毒杀”的新现象,也打破了我们对微生物“和平共处”的一贯认知。

提起酵母菌,你可能脑海里浮现的是松软的馒头、香甜的面包,或者是啤酒、葡萄酒中那点“发酵的灵魂”。的确,酵母菌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微生物之一,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制药、科研等多个领域。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实也有“杀手”属性。

一项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的研究发现,某些酵母菌在资源紧缺或环境恶劣的时候,会释放一种特殊毒素,专门攻击同类或其他微生物,从而占据“生存优势”。

这不是传说,而是实打实的生物武器竞争

酵母菌释放出的这种毒素,被科学家称为“杀菌素”Killer toxin),意思就是“杀死其他菌”的物质。它不是随机释放的,而是有选择性地攻击那些基因不同、对毒素没有抗性的菌株。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杀菌素并不是为了防御外敌,而是为了在微生物群体中争夺生存空间。在密闭或营养有限的环境中,哪怕是同一种酵母菌之间,也可能为了“抢吃的”互相毒杀。

这就像在一个小超市里放了一群人,物资有限,原本和和气气的人也可能为了面包而“大打出手”。

科学家发现,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至少已经被证实能产生7种不同类型的杀菌素,其中最常见的包括K1、K2、K28等。

这些毒素的工作机制非常“精准”:

有的会破坏对方细胞膜,让细胞内的水分和养分流失;

有的会干扰对方的RNA复制系统,直接阻断其生命活动;

还有的会诱导细胞自毁程序,也就是我们说的“凋亡”。

是不是听起来像极了“微观间谍战争”?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些酵母菌不仅有“毒”,还有策略

研究显示,这些酵母菌会根据环境变化决定是否释放杀菌素。例如在营养丰富、竞争较少的时候,它们会“隐藏毒性”,以节省能量;可一旦敌人靠近或资源变少,它们便会启动毒素系统,主动出击。

这说明,酵母菌的生存行为存在某种“智能决策”的倾向。虽然它们没有大脑,但通过基因调控和信号传递,也能“判断局势、做出反应”。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担心:我们日常吃的发酵食品里是不是也有这种“毒素”?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只有特定菌株才会产生杀菌素,大多数工业用酵母菌都经过筛选,不具有杀菌能力。

其次,这些毒素主要在微生物之间发挥作用,对人类细胞的影响极小。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目前在食品安全领域内使用的酵母菌种,都符合国家标准,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不过,在免疫力极低或存在真菌感染的患者中,某些酵母菌可能会出现机会性感染。这也是为什么医院对使用酵母相关菌株要有严格把控。

这次发现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单纯的酵母”,也为抗菌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抗生素对细菌有效,但对真菌类病原体的作用有限。而酵母菌的杀菌素,正好是针对其他真菌的“天然武器”,或许可以开发成新型抗真菌药物

此外,这种“微生物间的毒杀机制”,也为我们理解肠道菌群、皮肤菌群等微生态平衡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毕竟,不是所有的共生都是和平的,有时候,内部也充满着“内卷与竞争”。

不会。酵母依旧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不管是面包、酒精,还是疫苗、酶制剂,它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它们既能共生,也会斗争。正因为它们在不断“博弈”,整个生态系统才得以稳定运行。

就像我们人类社会一样,有合作,也有竞争。

酵母菌不是“温顺的面团小精灵”,它也有锋利的獠牙和精准的毒素。科学家发现的这种“竞争性毒杀机制”,揭示了微生物世界中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而这些隐秘的战争,或许正是维持我们身体微生态平衡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 王伟, 张思敏. 酵母菌杀菌机制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报, 2023, 63(4): 789-798.
[2] Ramírez M等人。杀伤酵母:抗菌活性和作用机制综述。《自然生态与进化》,2024年。
[3]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食品中酵母菌的安全性评估报告, 2022.

来源:王老师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