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伍荣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8月22日10时0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伍荣生先生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伍荣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8月22日10时0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伍荣生院士曾担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二、三、五届委员,并担任第二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大陆委员,长期深度参与我国大气科学名词的审定工作以及海峡两岸大气学名词的交流对照和统一工作,为我国大气科学名词的规范和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伍荣生院士千古!
“人生如同天气现象,无论风云怎样变化,都是有规律能把握的。关键是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这句话出自伍荣生院士参加海峡两岸大气名词研讨会期间接受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访时的谈话。
伍荣生院士一直高度关注科技名词工作,其就科技名词审定以及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工作提出宝贵意见,至今仍具深刻意义。今重温其教诲,以寄追思。
名词工作很重要
伍院士有着许多令人羡慕的头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国际动力气象委员会中尺度工作组主席……
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头衔: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伊始,他就一直参与大气科技名词的审定工作。由于参与大气名词审定的专家北京的居多,审定会、也就在北京开得多,所以,每次在北京开会,他都提着旅行箱风尘仆仆从南京赶来。全国科技名词委的编辑看了有点不忍,便筹划着要在南京开几次审定会,这样免去伍院士的奔波,伍院士却说,北京人多,还是在北京开好。
“在名词委第一届委员会期间,我参加过审定,但现在好多年没参加了。所以,我想今后还要多参与。伍院士笑着说道。提及这次两岸大气名词研讨会,伍院士说这样的交流活动非常重要,能使两岸学者加深沟通,增进理解。
“由于两岸长期分隔,在气象领域,各自形成了 一些习惯习语。两岸名词能一致就一致,能靠近就靠近,这样逐步达到统一。比如这次召开的第五届两岸大气科技名词学术研讨会,讨论的两岸中文名不同的441条大气名词中,有284条达到一致。这是两岸大气学术交流上的重要成果。”
当问及两岸在开展审定名词方面各有什么特点时,伍院士想了想,说:“我们很多名词,定名得好,台湾学者也就接受了。如‘jet’,我们称‘急流’,台湾学者称‘喷流’,‘喷流’有动态的意思,而‘急流’是描述性状,将‘jet’定成急流,既有意译,又兼音译,他们也接受了。
如果台湾那边名词定得好,遵从学术平等原则,我们也接受他们的定名。比如‘available energy’,我们习惯称‘有效能量’,台湾专家称‘可用能量’,我们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可用’比‘有效’更贴切,我们就一致定名为‘可用能量’,同样‘available water’,大陆叫‘有效水分’,台湾叫‘可用水[分]’,后来统一改成‘可用水[分]’了。
对于用得很久的习惯习语,在一时不能达到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寻求一种相互靠近的方式 。对存在较大差异的,可能更需要两岸的专家坐在一起,协商出一个原则来。有了双方共认的原则,这样的名词差异就会迎刃而解。”
什么样的名词定名得好?
伍院士说道 :“名词最好能望文生义 ,一看就明了 ,用不着再解释 。大气界的像前面说的东风急流( easterly jet ) ,音义兼顾 ;热雷暴( heat thunderstorm ) , 简洁明了 ; 风成雪 纹(wind ripple ) ,形象贴切 ;应该都算得上是大气学上的经典名词。”
“ 名词工作很重要 ,做好它,能极大促进学术交流和传播 。全国科技名词委做了大量的工作 ,包括两岸科技名词的对照和统一 , 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科技术语》杂志办得很好,每期我都看。”伍院士接着说道 :“我想搞科研的人应该对定名都有兴趣 , 因为这里面有学问。我知道有一批老先生在经常琢磨如何定名,像南京气象学院的王鹏飞教授 ,应该说 ,他们是名词工作的宝贵力量。”
来源:术语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