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术对就业影响的研究是一门显学。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兴起,全球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研究浪潮。OECD、IMF、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高盛、麦肯锡、皮尤研究中心等咨询机构,纷纷推出报告。如下表所示。
闫德利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
一、三大不足
技术对就业影响的研究是一门显学。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兴起,全球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研究浪潮。OECD、IMF、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高盛、麦肯锡、皮尤研究中心等咨询机构,纷纷推出报告。如下表所示。二、三道操作难题
OECD(2021)和世界银行(2025)曾指出:AI对就业的影响还不明确、无法预估。从某种意义上讲,量化AI对就业的影响是一个悖论。它在操作上面临着无法切割、难以界定和不可预判三个层层递进的难题。从宏观角度,AI不是独立影响因素,无法切割。就业率受经济周期、技术变革、产业经济、人口结构、就业政策、全球化、突发事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把单一因素从中完好切割出来是困难的。必须设置诸多假设条件,但这种完美的模型在真实社会中并不存在,在现实意义上大打折扣。从产品角度,难以清晰界定AI的范围。即使解决了独立性问题,人们也难以对AI作出清晰界定。AI没有明确的定义,很少以独立的产品形态存在,已广泛嵌入经济社会系统中。AI已成为地图导航、在线翻译、图像识别、短视频、手机、智能网联汽车等日常应用的组成部分,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广告宣传、售后服务、医疗、教育、采矿、军事等行业已有广泛应用。而且AI的内涵是动态变化的,似乎只有还没普遍实现的能力才配得上AI的称谓。正如Nick Bostrom(2006)所言:“许多尖端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通用应用中,但通常不被称为人工智能,因为一旦某些东西变得足够有用和普遍,就不再被称为人工智能了。”从技术发展角度,人们难以预判未来技术的发展。即使能够解决独立性和范围界定问题,就业影响的量化研究还取决于对技术发展的准确把握,这是必备前提。然而,技术史一再表明,人们难以预判新技术的未来,众多预言沦为笑谈。人工智能的未来尚不可预测(Brynjolfsson,2024)。没有前件条件,就不会有后件结果。三、三个局限性
在这个推崇用数据说话的时代,很多人知其不可而不得不为。因此,强调数据的局限性尤为必要。第一,受利益驱动,主观干预。数据并不都是客观准确的,有时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和支配,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的意志。为达到期望的结果,不乏主动干预数据生成的行为。例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谎报瞒报遇难人数。第二,力求客观,但执行不力。多数时候,人们想要真实情况。但真相是昂贵的。哪怕是一个普通的问卷调研,也需要不菲的经费支持,抽样不合理、问答敷衍了事是普遍现象。经过多个不同环节的层层叠加,结果往往失真较大。填写过问卷或接受过拦访的人,想必会有所感受。现实中,只能靠机构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来彰显结果的准确和合理。第三,数据自身的局限性。如果未来是确定好的,完全由过去决定,只是等待时间展示出来,那么通过数理统计可以预测未来。但人类社会充满着变数,数据往往无能为力。一只岁月静好的猪,无法通过既往数据预测出春节的黑天鹅;马车出行数据,可以获得“一匹更快的马”,但不能发明出汽车。正如米塞斯所言:“即使你对过去无所不知,你对未来仍一无所知。”无法应对突变,是数据天然的局限。参考文献来源:
[1] Edward Felten & Manav Raj & Robert Seamans, 2021. "Occupational, industry, and geographic exposure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ovel dataset and its potential us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Wiley Blackwell[2] Lane, M. and A. Saint-Martin (2021),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labour market: What do we know so far?”, 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3] Daron Acemoglu, 2024. "The Simple Macroeconomics of AI," NBER Working Papers 3248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来源:腾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