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构建“党委统领、学校主抓、社会协同”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创新开展富有特色、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参与面广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鲜明价值取向、养成良好品德,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良好态
积极构建“党委统领、学校主抓、社会协同”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创新开展富有特色、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参与面广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鲜明价值取向、养成良好品德,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
近年来,华亭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健全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开展富有特色、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参与面广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鲜明价值取向、养成良好品德,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顶层设计擘画蓝图 厚植“沃土”培育新人
华亭市委、市政府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战略工程,以“金种子”工程为统领,构建起市委统筹、部门联动、考核驱动的制度化网络。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调整充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紧盯年度重点任务,加强督促指导,各部门全力配合,积极主动作为,形成了高效推进工作新格局。
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金种子”工程实施方案,将工作纳入单位年度考核,成立由教育、文旅、团委等20余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破解难题。通过“三纳入”机制(纳入目标管理、宣传思想、文明创建),让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大思政课”建设工程,19所学校荣获“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称号。
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市委宣传部广泛发动市教育工委、团委、妇联、关工委深入开展“新时代好少年”推选活动。先后评选出省市新时代好少年12名。他们在助人为乐、品德过硬、自强自立、诚实守礼、勤学创新、尊师孝亲方面表现突出,展现了新时代好少年爱党、爱国、刻苦学习、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
同时,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统筹网上网下、传统新兴做好好少年先进事迹宣传展播工作,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以班、队会、专题学习会、校园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级“新时代好少年”的学习宣传活动,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形成人人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良好氛围。
制度生命力在于执行。东关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堂、皇甫学校的孝道文化长廊、山寨初中的“四和谐”创建……这些特色项目均得益于市级“一校一品”政策支持。近年来,华亭市先后投入专项经费500万元,推动147所中小学实现德育方案定制化。“顶层设计如同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华亭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文斌说,“只有土壤肥沃、机制顺畅,‘金种子’才能破土成林。”
学校主抓实践赋能 思政课堂滋养心灵
校园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华亭市创新推出“课程+实践”双轮驱动模式,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天地。
市实验小学常态化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师生定期来到中共华亭县第一党支部旧址、华亭市工委纪念馆等地,参观燎原星火、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缅怀先烈等内容,了解党的早期奋斗历程,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历史。在庄重的氛围中,向队旗宣誓,重温少先队誓词,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与热爱。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年来,华亭市积极构建“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全学科挖掘“课程思政”基因,创新开设思政课堂模式,让“红色”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鲜亮底色,开展送教下乡高效课堂大教研活动24场次,举办辩论会、模拟法庭、主题演讲、主题板报评比观摩等活动500余次,不断让红色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作用,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思想、有温度的课,使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劳动教育同样精彩。在上关镇百亩玉米迷宫中,华亭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张子轩满头大汗地掰玉米:“原来粮食来得这么辛苦!我以后绝不浪费。”校长马彦看着田间忙碌的身影感慨:“‘行走的思政课’让劳动价值观扎根心灵。”五年来,全市开展经典诵读、模拟法庭等活动500余场,2名学生获省级“新时代好少年”,思政课真正“活”了起来。
华亭市各学校经常性组织中小学生到劳动基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广大师生的自身修养、强化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早晨时分,在西郊小学校园内,书声琅琅,这是该校的学生正在诵读国学经典。
诵读国学经典只是华亭市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亭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融入主题活动之中,变枯燥的灌输式说教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中小学是文明道德养成的基础阶段,全市中小学校策划组织主题班会队会、志愿服务、研学实践、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教育学生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形成德育工作“一校一品”的格局。坚持课堂育人与活动育人结合,日常教育与重要节点教育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贯通,通过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歌咏比赛、“十一向国旗敬礼”“传承红色基因”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播种真善美的种子。
同时,注重利用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厚植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做到以美育德、以文化人。
社会协同全域联动 守护晴空托举成长
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合力,编织出一张立体化关爱网络。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传来欢声笑语——志愿者辅导作业、组织生日会,弥补亲情缺失。“老师像妈妈一样暖!”父母在外打工的小学生刘敏笑着说。市妇联牵头开展“千名教师大走访”,联合关工委招募“五老”志愿者200余名,为孩子讲党史、授书法。
华亭市坚持学校以“德”润心、家庭以“爱”连心、社会以“净”化人,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学校、家庭、社会,三大育人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三位一体”综合育人的生动局面。
不断完善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五老”志愿者、青年志愿者、法制副校长、校外大、中队辅导员、家庭教育工作者、家教专兼职干部等各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队伍不断壮大。各学区、学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抓好任务落实。积极发挥社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各社区依托社区较为完善的功能场所,积极拓宽社区教育渠道,活化教育方式,进一步加强社区与学校的共建共育,与家庭的沟通联系,自觉承载社会教育责任,积极延伸学校教育链条,努力链接家庭教育环节,营造出了全方位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帮助爱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同时,市民政、文旅、体育、团委、妇联、科协、残联、关工委等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常态化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法治副校长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公安、文旅联合清查网吧、书店。“以前校门口摆摊拥堵,现在畅通无阻,”家长张婷婷竖起大拇指,“孩子安全了,我们放心了。”
为给青少年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华亭市教育、公安、文旅定期联合开展网吧、书店、音像店、电子游戏厅等经营场所整治,同时联合市妇联、市残联等单位关爱关心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精神引领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华亭市通过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设精品德育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等举措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如今,华亭已培育德育工作星级校省级3所,市级7所,县级9所。书香校园70个,辅导站1个,咨询室10个。省级文明校园4所,市级文明校园7所,县级6所。建成社区教育站点46个,家风馆、陶瓷馆等实践基地12处,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
从制度设计的“大手笔”到校园实践的“微创新”,再到社会协奏的“大合唱”,华亭市用顶层设计的智慧、学校主抓的韧劲、社会协同的温度,书写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答卷。正如华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冯天设所言:“我们要让每颗‘金种子’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出时代新人的璀璨芳华!”(华亭市委宣传部 张小兵)
来源:华亭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