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智慧农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驱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这场由数字技术引领的农业变革,不仅为传统农业注入新鲜活力,更催生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持续激活乡村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智慧农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驱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这场由数字技术引领的农业变革,不仅为传统农业注入新鲜活力,更催生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持续激活乡村产业动能,快速崛起的智慧农业加速推动农村经济转型,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全新路径。
走进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村,甜糯玉米加工车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伴随着自动化生产线有节奏地运转声,带着晨露的新鲜玉米经过智能分拣系统,随后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完成剥皮、清洗、蒸煮、真空包装等标准化工序,蜕变为标准化精品农产品。这条智能化生产线,正是国投集团投资300万元为当地量身打造的智慧农业系统的核心组成,不仅配备物联网温控系统,还能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如今,这些包装精美的玉米产品正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这套智慧农业系统的精妙之处,不仅体现在加工环节,更贯穿于种植全程。在玉米种植基地,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地面物联网设备构建起 “空天地一体化” 监测网络,实时采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等生长数据。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精准给出灌溉、施肥等农事建议。种植户只需在手机 App 上轻点,就能远程控制田间智能阀门,实现水肥精准供给。
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振男说:“今年我们在太白镇总共分了三块玉米种植基地,根据莲花寺村产业振兴综合体的产能,进行甜糯玉米分批种植,依托国投数溪公司的智慧农业灌溉项目,每一批的玉米大小长势都非常均匀,有利于加工和后期销售过程中的分拣。在收割之后,我们保证在4小时之内加工出成品,对甜糯玉米进行锁鲜。通过第一批农户的收割情况,对比大田玉米能增加30%的收益。”
数字经济激活产业的密码,不仅藏在田间的智能设备里,更写在村民指尖的新技能中。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唐旗村“唐Q大队”助农工作室,驻村第一书记王敏敏正全神贯注地为学员演示短视频剪辑技巧。从基础运镜到多角度拍摄,从转场特效到色调调整,每个操作细节都被放大呈现。理论讲解结束后,在专业直播设备前进行实操。三脚架上的手机实时显示着直播画面,新晋主播们学着调整机位构图,练习产品话术,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氛围。这场“拍摄+剪辑+带货”的沉浸式培训,正为乡村振兴培育着新农人。
学员王燕说:“我来唐旗村已经实习三天了,在这里收获特别大,尤其是“唐Q大队”的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教得特别细心,我原来不懂的一些技巧,这次都学会了。我对未来手机作为一个新农具,发家致富的小帮手信心很大。”
“唐 Q 大队” 助农工作室作为唐旗村重点建设的数字经济示范平台,在驻村工作队指导下,创新采用 “理论教学 + 实践操作” 培育模式,系统化培育村民掌握网络营销本领。学员们通过参与直播策划、产品展示、客户互动等全流程实操,切实提升数字营销能力。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有效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将当地特色农耕文化与优质农副产品通过新媒体推向全国市场。这种 “小屏幕对接大市场” 的模式,不仅推动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更给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正悄然改变着村庄的发展格局与产业生态。
近年来,合水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智慧农业系统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双提升。通过电商直播、社群营销等新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拓宽农产品销路;借助短视频平台展示乡村风貌,助力农旅融合与品牌建设。从智慧农田到云端销售,数字经济正深刻改变合水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智能终端在田间闪烁,直播间里的乡音飘向全国,生产线的数据流勾勒出增收曲线——如今的合水县,数字技术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乡村肌理。从太白镇的玉米地到西华池镇的直播间,“凭经验”的老把式变成了 “看数据”的新农人,“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升级为“知天而作”的精准管理,随着更多“数字基因”注入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农民生活,这片土地必将解锁更多 “智慧密码”,让丰收的喜悦更持久,让乡村的未来更美好。
记者 王一茹
总监制:王廷斌
监制:邱晶晶 张玉峰
责编:文昱绚
编辑:赵翔
来源:大美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