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8月15日起,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携手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京津冀地区的抗战故事》,让我们用声音穿越烽火岁月,重温抗战英烈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见证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8月15日起,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携手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京津冀地区的抗战故事》,让我们用声音穿越烽火岁月,重温抗战英烈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见证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壮阔征程。
播出平台:
天津新闻广播FM97.2/AM909《天津新闻》(7:30-8:00)《历史回声》(0:00-1:00)▲目前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正在修缮,暂不对外开放。
导言
20世纪30年代,在和平区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有一家“惠兴德成衣局”,这家不起眼的裁缝铺的楼上,正是中共中央北方局1936年3月至1937年2月在天津的办公驻地,也是刘少奇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期间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当时国民党和各方势力非常强大的城市中心区,刘少奇为什么选中这里作为北方局机关所在地,并且能够在这里从容工作生活一年的时间、领导华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呢?
今天,昔日的“惠兴德成衣局”所在位置已经成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是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国家第三批抗日战争纪念遗址。
01险途赴津!从 “茶叶巨商” 到“周教授”的身份转换
毗邻热闹的金街,在和平区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有一处里巷式二层红砖小楼,该房建于1915年,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中共中央北方局1936年3月至1937年2月在津的办公驻地,也是刘少奇同志任北方局书记期间曾居住过的地方。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方针。为了贯彻会议精神,刘少奇受中共中央的委派,秘密来津,准备组建中共中央北方局并担任书记负责领导北方党的工作。
而来津过程中,刘少奇和其他同志还经历过一次极为危险的情形。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副研究员何桂芹回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刘少奇为了避开敌人耳目,化装成一位身穿缎面皮袍、头戴礼帽的茶叶巨商,他们一行人途径临潼火车站时受到了国民党士兵的盘查。当国民党士兵问到向导:“做什么的?干什么去?”的时候,向导回答:“看儿子去。儿子当白军的。”盘查的士兵马上警觉起来,因为在当时,“红军、白军”是共产党人的叫法,老百姓从不这样叫。就在这个危急的时候,刘少奇急中生智,他看火车马上就要开了,就连忙催促大家上车,加之盘查的人又多,这才侥幸混了过去。上车后,少奇马上告诫大家:“现在已经在国民党势力范围内,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大家要随时提高警惕!”
刘少奇一行人抵津后,先是下榻在日租界北洋旅馆,即今天海河边的津门建筑所在位置,和刘少奇接头的人是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王林。街头暗号是见面时王林手拿一张《益世报》,把《益世报》三个字露在外面,王林问:“你是白胡服先生吗?”刘少奇答:“是白胡服先生。”王林说:“我是李先生介绍来的。”随后,刘少奇将王林让进他的房间,并按规定把《益世报》放在桌子上,这样就算是接上了头。
由于北洋旅馆位于日租界,这里军警、特务众多,不利于开展地下革命工作,需要重新选址。几经选择,最终选择了隆泰里19号这栋小楼作为北方局机关所在地。
02身处闹市!为何选中这里作为北方局机关所在地
小楼是上下两层,楼上是刘少奇居住的房间也是北方局的办公地,楼下是一家裁缝铺,名为“惠兴德成衣局”,主人名叫王惠,开了这家裁缝铺,专门制作中式服装。刘少奇以南开大学教授的身份在此居住,直到1937年春天离开。
在这段时间里,王惠与刘少奇相处得十分融洽,他时常为早出晚归的刘少奇送去开水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王惠一直不知道刘少奇同志的真实身份。刘少奇离津时,王惠将一件中式长袍赠送给了刘少奇,刘少奇则回赠了两把木椅。
刘少奇居住过的房间复原陈列(资料图 何桂芹供)
新中国成立后,王惠将这两把木椅捐献给了国家,现在作为刘少奇在津从事革命活动时的珍贵文物,保存在国家博物馆里。今天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就在当年的“惠兴德成衣局”所在位置。
当时的隆泰里坐落在国民党和各方势力非常强大的城市中心区,刘少奇为什么选中这里作为北方局机关所在地呢?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副研究员何桂芹说,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是隆泰里坐落的位置适合开展地下工作。
隆泰里当年紧临海河,周边道路纵横,交通便利,码头、渡口、电车站、火车站近在咫尺,与劝业场商业区也相距不远,人流密集、鱼龙混杂,地下工作者以各种身份往来联络不会引人注意。而且隆泰里地处法租界边缘,与日租界和英租界都相距不远,在当时租界地内享有“治外法权”,国民党当局不敢贸然进入租界内捕人,而各国警察也不可以越界执法,当遇到险情时,地下党员可以越界撤离。
第二是 小楼的结构适合随时观察敌情。
隆泰里19号这栋小楼,三面临街有窗,特别是紧邻主路一侧,每层都有四个窗户,非常便于在屋内观察周边情况。而且小楼有多个出口,不但有前门和后门,还有一个通向楼顶的天窗,出入非常方便,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迅速撤离,很适合开展地下工作。
第三是 楼下的这个裁缝铺。
裁缝铺老板王惠为人老实本分,平时少言寡语,从不打探客人的身份,这间裁缝铺也为北方局机关起到了掩护作用,像地下党员彭真、林枫等同志可以以裁缝铺客人的身份自由进出这栋小楼与少奇同志商讨党的工作。
正是依靠这些便于隐蔽和掩护的环境条件,才保证了刘少奇同志可以安全居住此处,并从容地开展革命工作。
“惠兴德成衣局”复原陈列(资料图 何桂芹供)
03充分肯定!树立党在白区工作的典范!
刘少奇刚刚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在距离天津不远的北平就发生了“三·三一抬棺游行事件”。
1936年3月31号,在北平学联主持下,北平千余名学生为惨死狱中的爱国学生郭清举行追悼会,会后又抬空棺上街游行。当即被军警打散,54名学生被捕,北平学生爱国运动遭受严重摧残。
刘少奇抓住这一典型事件,及时对党员和干部进行革命策略和群众工作方法的教育,让他们看到“左”倾错误给北平救国统一战线造成的危害。4月5号,又撰写了《论北平学生纪念郭清烈士的行动——给北平同志的一封信》,指出这次事件所表露出来的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的严重性。中共北平市委根据刘少奇和北方局的指示,进行了善后工作,纠正了“左”的偏向。
此后,为更好地统一思想,进一步肃清“左”倾错误,刘少奇先后用陶尚行、吕文等笔名在《长城》《火线》等党报党刊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全面总结了白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系统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白区工作中的错误,阐明党的抗日救国的政策,劝说社会各阶层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来。
1936年5月,日军加紧对华北、平津等地的侵略,华北形势急剧恶化。5月28号,在刘少奇的指示下,天津市委组织学生、工人、市民万余人分南北两路举行反日大游行。面对军警干涉,游行队伍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欢迎天津军警一起抗日”等口号,从而博得军警同情。游行队伍还打出了“反对日本增兵华北”的布标。两路游行队伍顺利在海河上的金钢桥会合,并在东北角官银号举行群众大会,然后继续游行至南开中学操场结束。
这次游行,因为采取了正确策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和军警的同情,有力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气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正是由于刘少奇的努力,天津的党组织改变了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使天津的抗日救亡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由于刘少奇深刻阐述了党在白区工作中应当采用的方针策略和指导原则,因而使原来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影响的华北各地党组织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真正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地提高了认识,并扭转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给各级党组织造成的不利局面,为进一步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打下了理论基础。
在开展党内思想教育的同时,刘少奇还从组织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华北各地党组织的恢复、整顿和重建工作。至1936年底,北方地区党员数量已发展到5000人左右。其中,天津党员数量由年初的30人左右增加到400余人,为后来的华北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1937年2月下旬,刘少奇率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机关迁至北平。4月,他离开北平回到延安。对于刘少奇主持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党中央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树立了党在白区工作的典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地方党史研究处工作人员曹冬梅说:
1936年8月份,中共中央给北方局及河北省委的指示信中说:北方党的工作,自胡服同志到后(也就是刘少奇同志的化名),有了基本的转变。工作主要表现在,在政治领导上的加强,纠正了当时在河北党中严重的关门主义倾向,另外还采取适当的方式,直接影响全国统一战线最有权威的刊物,还表现在努力扩大抗日战线。另外在组织方面,河北的党还能顾及到上海、西南等地的党的建设,总之这些主要转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开展了光明灿烂的伟大前途。
坐落在和平区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的这栋二层小楼,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是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国家第三批抗日战争纪念遗址。2005年9月,这里辟建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
特别策划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
2025年8月15日起
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
携手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京津冀地区的抗战故事》
让我们用声音穿越烽火岁月
重温抗战英烈
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
光辉历史
见证古老中国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
壮阔征程
播出平台
天津新闻广播
(FM97.2/AM909)
《天津新闻》(7:30-8:00)
《历史回声》(0:00-1:00)
来源:天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