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肯豆穿着一条像木板雕成、腰间还绑着巨大蝴蝶结的裙子走上巴黎T台,现场闪光灯一片,但网络上炸开了锅。
肯豆穿着一条像木板雕成、腰间还绑着巨大蝴蝶结的裙子走上巴黎T台,现场闪光灯一片,但网络上炸开了锅。
1月26日,Schiaparelli2025春夏高定秀在巴黎小皇宫美术馆举行,创意总监DanielRoseberry为她设计了这套裸色束腰、硬挺到像雕塑的礼服。
走秀一结束,社交平台上就有人说,这裙子看着不舒服,像是把人困在木壳里;还有人盯着她的锁骨和细腰,直言这是在展示“病态瘦”,质疑时尚圈的审美已经走偏。
也有人替她说话,觉得肯豆的气质正是品牌要的那种冷艳疏离感。
这种争论并不新鲜。
就在几周前,Zara在英国的两则广告被广告标准局禁播,理由是模特“瘦得不健康”,可能误导青少年。
Zara虽然拿出医疗证明说模特身体没问题,但监管机构认定广告通过灯光、发型、站姿和高腰剪裁等手段,刻意强化了瘦弱感。
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涉及“身材焦虑”的广告投诉量同比暴增47%,其中83%指向时尚行业。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甚至发现,91%的时尚广告图片做过“瘦身处理”,腰围平均被收窄23%。
这不是巧合,而是行业惯性。
回头看肯豆的那条裙子,硬挺的材质让她的动作像被限制,裙摆几乎不随步伐摆动。
现场有人形容,那一刻她像一尊被推上台的艺术品,而不是一个自由行走的人。
或许这正是Schiaparelli想要的效果——把人当成作品的一部分。
但问题是,当这种“作品”传递出的,是一种极端纤瘦、近乎脆弱的形象时,它就不再只是艺术,而是会被解读为一种价值观。
时尚圈的这种审美惯性早有前科。
2018年,H&M因为广告模特过瘦被全球批评,指责其美化不切实际的体型标准,最终在舆论压力下收场。
2025年7月,英国玛莎百货的泳装广告因模特肩胛骨过于突出被下架,舆论要求品牌调整模特选用标准,强调健康感。
可见,这不是某个品牌的孤例,而是整个行业的老毛病。
我总觉得,时尚圈有时候像个固执的老导演,明知道观众口味变了,还在重复老剧本——高颅顶、白皮肤、纸片腰。
可现实生活里,地铁上、菜市场、健身房,真正的美是各种形状、各种气色的。
那些广告里的“完美身材”,不仅离普通人很远,还在无形中制造焦虑。
你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瘦、不够白、不够年轻,于是去节食、去医美,甚至用不健康的方式追求一个虚构的标准。
肯豆的裙子争议,其实就是这场审美拉锯战的缩影。
一边是品牌的艺术表达和市场策略,一边是公众对健康、多元的呼声。
有人说,模特天生瘦也没错,问题是当这种形象被反复强化、被包装成唯一的美时,它就成了压力。
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广告里的每一张图、每一个姿势,都是潜移默化的暗示。
我记得有个朋友,大学时为了拍毕业照,硬是两个月减了十斤,拍完照后身体虚到连爬楼都喘。
她后来跟我说,那张照片现在看起来很美,但她一点都不怀念那个状态。
健康的美,应该是你能跑能笑,能在夏天大口吃冰淇淋,而不是站在镜子前数肋骨。
时尚行业也在慢慢变化。
法国早就立法禁止BMI低于18的模特上台,美国一些品牌主动增加大码模特比例,像Aerie、Dove这样的广告,反而因为真实和包容赢得好评。
但要彻底摆脱“病态瘦”的阴影,还需要更多品牌愿意冒险去打破旧的审美公式。
肯豆的这条木雕裙,也许在设计师眼里是对雕塑艺术的致敬,但在观众眼里,它更像是一次提醒——提醒我们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美。
毕竟,衣服是穿在人身上的,不是把人变成衣服的附属品。
时尚可以是夸张的、先锋的,但不该是让人看着就觉得窒息的。
或许有一天,T台上的模特会有更多不同的身形和气质,广告里的美会像街头一样多样。
到那时,我们再回头看今天的争议,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必要的过渡期——一个从单一到多元、从病态到健康的必经之路。
来源:非常务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