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世界上“毛病”最多的语言,英语肯定能算一个。就说拼写吧,“through” 这个词,读音和拼写简直毫无规律可言,读起来像“苏鲁”,这拼写和发音咋联系起来呀?
要说世界上“毛病”最多的语言,英语肯定能算一个。就说拼写吧,“through” 这个词,读音和拼写简直毫无规律可言,读起来像“苏鲁”,这拼写和发音咋联系起来呀?
还有发音规则,“read”这个词,不同时态读音还不一样,太让人头疼了。更别提那复杂的语法了,单复数、主谓一致等规则,层层叠叠,学起来可费劲了。
可就是这么一门 “毛病” 一堆的语言,却成了全球通用语,这是不是很奇怪?
你看,全球 195 个国家和地区中,有 87 个国家把英语列为官方语言呢,还有 142 个国家将其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据统计,全球英语第二语言使用者超过 15 亿人,是母语使用人数的三倍还多呢。这英语,到底是咋做到的呢?
其实啊,英语能成为全球通用语,和它自身的语言质量没啥关系,主要是背后有强大的权力在推波助澜。
这事还得从 17 世纪说起。那时候,英国开始到处搞殖民扩张,像东印度公司,在亚洲、非洲等地到处做生意、建立殖民地。他们把英语当成了管理工具,强行植入到当地的教育、司法系统里。你想啊,殖民地的人要想上学、打官司,就得学英语,不然啥都干不了。就这样,英语慢慢在这些地方扎了根。
不过呢,直到 20 世纪初,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比不上法语呢,那时候外交场合、国际条约啥的,大多还是用法语。但二战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美国崛起成为世界主导国家,英语也跟着“翻身”了。
美国一崛起,英语就开始全方位渗透了。全球大多国际会议文件都用英语起草,甚至联合国总部也设在纽约。好莱坞电影、CNN 电视台,这些全球影响力超大的媒体,全都是用英语。
还有学术、科技领域,学术期刊、科学论文大多是英语写的,计算机编程的语言也基本以英语为基础。你要是想搞科研,不懂英语,根本没法看文献;想上网,操作系统默认英语;想出国外留学,那更得先过英语这一关。
所以说,英语的全球化,靠的是大英帝国当年的殖民扩张,还有战后美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霸权。它是借助这些强大的力量,才成为了全球通用语,可不是因为它语言本身有多好哦。
说起汉语,那优势可不少呢。汉字信息密度可高了,一个字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写起来快,看起来也准。而且汉语的音节丰富,有 1315 个常用音节呢,比起英语的 400 多个音节,更不容易混淆。语法也简洁,没有那些复杂的时态变化,用词逻辑很直接,初学者很容易就能快速表达想法。
可为啥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就远远比不上英语呢?就拿日本来说吧,虽然日本的学校里也设置了汉语课,但大多只是停留在兴趣层面。日本汉学家古川裕就说过,大多数学生学到的只是基础水平,真正能用汉语工作的人少之又少。为啥呢?因为没有 “非学不可” 的场景啊,你要是不涉及对华工作,学汉语好像也没啥用。
还有技术方面,英语早早地就占据了科技、互联网的 “系统底层”。网站开发、软件编程这些,通通默认英文。汉语连电脑键盘都不是标准输入系统,得靠拼音间接输入,效率比英语低不少呢。
而且互联网网页中,英文占比超过 50%,汉语内容还不到 2%。咱中文互联网内容虽然在国内很丰富,但在全球范围内,缺乏主流出口平台,很多都 “锁” 在国内了,没形成全球通用的文化场景。
另外,孔子学院虽然在海外挺多的,但主要还是偏向文化交流,在语言教育的实用性方面,还不够强。不像英语,有一整套从 “考证” 到 “留学” 再到 “工作” 的产业链,学英语是有实实在在的用处,汉语在这方面就没形成闭环系统,所以推广起来就比较困难。
汉语想要实现国际化,其实可以借鉴英语的 “系统性推广策略”,打造 “非学不可” 的刚需场景。
首先我们可以推动 “国际中文等级证书” 成为外国人求职、移民、升学的硬性加分项呀。你看雅思托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大家为了留学、工作,都得去考。咱们也可以仿照这个模式,让汉语证书变得很重要,这样外国人就会更有动力去学汉语了。
然后经济层面上,中国现在是电商出口大国,“一带一路” 沿线也有很多合作项目。我们可以在跨境电商里设定 “中文优先” 的招聘政策,鼓励企业用中英双语处理合同。
在 “一带一路” 项目中,也让企业招聘时优先考虑懂中文的人,还可以让海外公司设置中文客服、用中文软件,建立中文资料库。这样,在经济活动中,汉语就有了实际用途,大家为了工作机会,就会愿意学汉语。
技术层面呢,要支持中文操作系统的开发,打破英语在底层技术的垄断。要是以后中文操作系统普及了,上网、编程啥的都能用中文,那汉语在科技领域的地位就会大大提升。
文化传播也很关键,我们不能总是靠京剧、《红楼梦》这些传统符号来代表汉语文化,得有更多现代文化产品。像《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还有一些精彩的短视频、游戏等,都是很好的载体。这些现代文化产品能吸引年轻群体,让他们因为喜欢这些作品,而对汉语产生兴趣,进而学习汉语。
最后,还要注重本地化推广。在海外培养本土汉语教师,把孔子学院从单纯的 “文化展示” 转型为 “实用教育枢纽”。让当地的老师来教汉语,他们更了解当地学生的情况,也能让汉语教育更接地气,更容易被接受。
语言的全球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实力做支撑,加上制度设计、场景构建和文化输出,四力协同。汉语本身有很多优势,缺的就是像英美那样全球输出的推广逻辑。
只要我们把这些系统策略做好,让汉语成为就业、发展、参与各种活动的 “密钥”,相信汉语一定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实现国际化的目标。
你觉得汉语未来能像英语一样成为全球通用语吗?
来源:Hi科普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