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上午第三节课,我在巡视班级时发现后排几个学生神色异常,小声窃笑的同时不时偷瞄讲台。走近一看,陈姓男生慌忙将一张纸条塞进嘴里咀嚼起来。在我严肃要求下,他不情愿地交出了另一张还没来得及销毁的纸条。
那天上午第三节课,我在巡视班级时发现后排几个学生神色异常,小声窃笑的同时不时偷瞄讲台。走近一看,陈姓男生慌忙将一张纸条塞进嘴里咀嚼起来。在我严肃要求下,他不情愿地交出了另一张还没来得及销毁的纸条。
展开纸条,上面的内容令人震惊——大量低俗不堪的描写直指班中小庞和小戴同学,内容污秽程度完全超乎我对初二学生的想象。
更令人忧心的是,上午因为传纸条刚被训斥过的陈同学,在下午的作业课上又和张同学笑容猥琐传递另一张纸条,以诗句形式呈现,却也隐含着不恰当的暗示。
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教师发现,中小学生之间流传的“纸条内容”正变得越来越露骨、越来越具有性暗示甚至暴力倾向。
是谁教会了他们这些?
答案很可能就藏在他们的手机屏幕里。
很多学生课余时间大量接触不良网络小说、短视频平台、社交群组中的色情或低俗内容。这些内容未经过滤,直接冲击他们尚未成熟的价值观念。
打开某平台的 “校园小说” tag,充斥着 “霸总强占”“低俗隐喻” 的剧情;短视频里,穿着暴露的擦边直播、打色情擦边球的段子,正通过算法精准推送给未成年人。他们像海绵吸水般吞咽这些内容,却因缺乏媒介素养和价值判断力,将 “脏东西” 当作 “创作素材”,甚至用来攻击同学。
这些纸条背后反映的深层问题令人不安。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12-16岁青少年接触网络不良信息的比例高达67.3%,其中色情、低俗内容占比超过40%。这些学生显然受到了网络不良信息的严重影响,将本应纯洁的同学关系想象和描述得污秽不堪。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青春期学生正处于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网络上的泛色情内容极易扭曲他们对两性关系的认知,导致他们将亲密关系简单理解为肉体接触,而非情感交流。”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性教育、情感教育、网络素养教育却严重滞后。很多学校仍在用“避而不谈”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仿佛不说,问题就不存在。
事实上,陈同学在纸条中编写的荒诞故事——包括“被撞出十来远”、“哥布林”等语无伦次的内容——明显是在模仿网络上某些低俗小说的叙事方式,但又缺乏基本逻辑和常识,这种“碎片化吸收”正是网络不良信息危害的典型表现。
开设必修的性教育与网络素养课,不再遮遮掩掩。可以邀请性教育专家、网警入校,用漫画、案例讲解 “网络陷阱”,用生理知识破除 猎奇心理;同时建立心理辅导机制,警惕 “写黄暴内容” 背后的模仿、叛逆甚至心理隐患。
家长要先撕下 “羞耻感” 的标签。试着和孩子聊聊:“你最近看的小说里,哪些情节让你不舒服?”“如果有人用脏话调侃你,你会怎么想?” 用平等对话替代说教,让孩子明白 “性是科学,不是玩笑;尊重是底线,不是束缚”。
平台必须拧紧内容审核的阀门:短视频里的擦边镜头、小说中的低俗描写,不该成为流量密码;政府需持续推进 “清朗行动”,像整治校园周边 “黄暴文具” 一样,切断网络不良内容的传播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未成年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正视问题,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处罚,而应该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部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明确要求:“学校应当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我们需要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和校园环境。
当 14 岁的学生笔写下 “黄暴”内容,我们不能只当 “没收纸条” 的老师,更要成为 “疏堵结合” 的引路人。毕竟,净化青春的战场,不在课后服务的教室,而在每一次坦诚的对话、每一堂清醒的课里 —— 唯有让阳光照进 “认知的暗角”,才能真正驱散网络毒雾,还青春一片清朗。
来源:铃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