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岑参经典古诗,窥大唐边塞风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6 05:27 2

摘要:在唐诗的璀璨星空中,岑参凭独树一帜的边塞诗风占据一席之地。他的诗作恰似一幅幅雄浑壮阔的画卷,将边塞奇景、战争风云与戍边情思一一铺展。让我们借三首经典古诗,走进岑参的诗歌世界,触摸大唐的边塞风华。

文/古诗词

在唐诗的璀璨星空中,岑参凭独树一帜的边塞诗风占据一席之地。他的诗作恰似一幅幅雄浑壮阔的画卷,将边塞奇景、战争风云与戍边情思一一铺展。让我们借三首经典古诗,走进岑参的诗歌世界,触摸大唐的边塞风华。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开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塞北狂风呼啸、大雪骤降的图景——中原八月或尚暑气未消,胡地却已雪落漫天。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梨花喻冬雪,新奇又贴切,让雪后的边塞刹那有了繁花盛放的奇丽,视觉冲击十足。

诗中写严寒更是细致:“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从罗幕沾湿的细节,到狐裘、锦衾难抵的寒意,再到将军握不住角弓、都护穿不上铁衣的状态,多角度渲染出边塞的酷寒。这般恶劣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又添暖意——营帐里的送别宴上,胡琴、琵琶、羌笛声交织,为冰天雪地晕开几分鲜活。

末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最是动人:诗人目送友人远去,直到山路转弯再无身影,只剩雪地上一行马蹄印静静延伸。不舍之情浸在茫茫雪景里,沉得格外真切。

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里,是出征时的豪壮与凛冽。开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先铺出塞北大漠的壮阔——平沙无垠,风沙翻卷着与天相接,黄得晃眼。再写“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吼”字见风声之烈,“碎石大如斗”“石乱走”更显风力之猛,读来似能听见狂风呼啸、乱石翻滚,震撼十足。

接着“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点明背景:匈奴正处势盛时,金山畔烟尘起,汉家大将却毫不犹疑,即刻出征。行军之景更见将士风骨:“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将军夜不卸甲,半夜行军时戈甲相碰有声,寒风刮脸如刀割,艰苦里是满溢的斗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愈显赤诚——马毛沾雪,汗气刚冒便凝作冰;帐中写檄文,砚水都冻得难动,可军队前行的脚步从未缓。末句“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是底气十足的期许,字里行间都是必胜的信念。

三、《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与前两首的宏大不同,这首诗是藏在边塞里的细腻乡愁。“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西行路上回头望,故乡远在路的尽头,思乡的泪便忍不住落,沾湿了双袖还未停。偏是这时遇着入京的使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仓促间没纸笔写家书,只能托人带句口信。没有华丽辞藻,可“传语报平安”里的急切与牵挂,反倒格外戳心,像极了每个离家者最朴素的惦念。

结语

岑参这三首诗,恰是边塞生活的三面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照得出雪的壮美、离的深情;《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映得出出征的豪迈、行军的艰韧;《逢入京使》则藏着戍人的乡愁、对家的惦念。读他的诗,不只是看大唐边塞的风雪与风沙,更是触那个时代里,人在天地间的勇、情与真。千百年过去,这些诗仍带着边塞的温度,值得我们一遍遍细品。

来源:醉美墙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