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6 09:48 1

摘要: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要要求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努力方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三个事关”,把文化强国建设放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审视考量,指明了文化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发展、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性,赋予文化强国建设更重要的职责使命。

建设文化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为其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富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精神富有则是其价值追求,共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同时,文化强国建设通过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不断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深刻认识到,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我们不仅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建设文化强国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重要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充分证明,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是因为有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我们才拥有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建设文化强国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举措。大国发展既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发展,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科技实力等硬实力不断增强,但硬实力的增强并不必然带来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提升。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更好应对形势和任务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就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既把“中国事情”干好,也把“中国故事”讲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阔步前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创造生机勃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坚定文化自信,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思想之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全面部署。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从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从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秉持开放包容,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成功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良渚论坛、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立足厚重中华文明,依托我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积极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是新时代推进“两个结合”的必然选择,彰显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激发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动力。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推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考古博物馆,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融入文艺创作、融入日常生活,积极推动普及传播;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落地见效,为赓续中华文脉筑牢制度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力巩固,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围绕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五个方面作出重要部署。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向着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迈进,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加绚丽的新华章。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落实到位,不断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要增强文化自信,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传递党和人民声音、传播主流思想文化的基本依托,着力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门就“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改革不是为了改而改,而是为了让创新创造的空间充分释放、源泉充分涌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要切实提高文化原创能力,通过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培育和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大众文艺,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鲜明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人民群众提升思想境界、涵养道德情操、塑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要把育人才、建队伍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为各类人才成长进步、创新创业搭建舞台,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一方面,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推动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生机勃发,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既考验着一国的文化软实力,也为增强文化影响力提供了宝贵契机。站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加有效发出中国声音,把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充分转化为话语优势。同时,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