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庞大的劳动力与优惠政策宛如沃土,富士康借此得以迅速崛起,摇身成为全球电子代工领域的巨头。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郭台铭和富士康的故事,曾经是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传奇。
那个年代,大陆的改革开放才开始。
庞大的劳动力与优惠政策宛如沃土,富士康借此得以迅速崛起,摇身成为全球电子代工领域的巨头。
郭台铭更是以“给大陆人赏饭吃”的豪言壮语,站在制造业的巅峰,俯瞰着这波澜壮阔的产业风景。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辉煌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富士康和郭台铭,也在这场不声不响的变革中被无情地摔下神坛。
那时候,富士康就是大厂的代名词。
深圳、郑州到成都,每一个城市的工厂灯火通明,机器轰鸣无休无止,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日以继夜地工作,构成了一幅忙碌且充满活力的画面。
数以百万计的员工持续创造着巨额利润。
郭台铭早年在台湾起步时,一切都不容易,依赖母亲的微薄支持,摸索着电子零件的生意。
他曾在日本、美国市场找缝隙,凭着价格优势打下一片天地。
到了大陆,一切迎刃而解。
廉价的劳动力、宽松的政策和巨大的市场,让富士康像开了挂一样,一路狂飙。
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看似坚不可摧的代工王国,开始出现了裂痕。
员工状况不佳,跳楼事件频频发生。
这条靠人海战术铺就的路开始碎裂。
年轻一代的工人更愿意选择送外卖、玩直播。
环保和政策的红线也越拉越紧,富士康不再是往日那个低成本、低门槛的替代方案。
与此同时,全球格局也在悄悄生变。
中美贸易摩擦的阴云笼罩着产业链,苹果等巨头开始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印度、越南的厂房如雨后春笋生起。
郭台铭为了躲避风险,投身海外大举扩张。
印度工厂虽然人口基数大,却因基础设施缺陷、工人技能不足、安全环境恶劣,产量惨淡,良品率只有三成多,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必须依赖从大陆调运的半成品救场。
这一切,都在告诉富士康和郭台铭,廉价劳动力不再是制胜法宝。
制造业的门槛在提高,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人海战术,而是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的较量。
看着富士康的重重挫折,反观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势崛起更是让人唏嘘。
比亚迪不再只是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它以无人能及的专利数量、领先的电池技术,在全球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
立讯精密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捞到了苹果AirPods的订单,一举突破曾被代工老大牢牢把控的供应链格局。
宁德时代仰仗固态电池与高能量密度电芯,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占据三分之一的份额。
它们无需廉价劳动力,用技术和产业链优势硬生生打了代工帝国一个措手不及。
更扎心的是,苹果已经开始将iPhone的高端机型订单交给比亚迪和立讯精密,这意味着富士康在苹果供应链的份额缩水了15%以上,一个昔日的不可替代者,变成了可以被替代的身影。
那些曾经被郭台铭轻视为“徒弟”的企业,正以技术和创新完成对“师傅”的反超。
富士康的转型也干劲十足,却效果不佳。
所谓的“关灯工厂”、自动化机器人,并没有取代大量的人力。
诸多高精度且繁杂的组装环节依旧离不开人工操作。
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受成本与技术难度的掣肘,进展颇为艰难。
在人才争夺战中,富士康给出高薪,却被比亚迪以更丰厚的待遇挖走大量员工。
大企业的工人流动,也成了竞争的隐形硝烟。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亚迪市值早已突破万亿人民币大关,是富士康的数倍。
华为海思在芯片自主生产的突破,彰显出中国制造已不再仰仗外部供应商。
面板领域,京东方和TCL华星用超过60%的全球份额碾压昔日的富士康关联企业。
市场的风向完全转变了。
郑州的智慧工厂旁,比亚迪的自动化装配线每90秒便封装一块电池模组,机械臂的精度与速度已非单纯的人力可比。
富士康昔日的流水线“王国”如今人手大缩,从巅峰的35万员工减至仅18万,而新兴的比亚迪工厂在短短数月内便招满了5万多名员工,绝大多数曾是富士康的工人。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机械式流水线,他们渴望成为“智能制造”的一份子,追求技术和技能的提升。
运输线上,中欧班列装载着500辆崭新的小米SU7,驶向德国市场。
车身涂有“中国智造”标识,这昭示着中国制造业已然完成质的飞跃。
郑州国际陆港的钢轨声仿佛在为这场巨变敲响前奏,也默默提醒着昔日的代工帝王:流水线上没有永恒的王座,只有不进则退的历史规律。
这些变化不仅是产业生态的迁移,更是权力和影响力的转移。
曾经掌控供应链主动权的富士康,正逐步失去发言权。
郭台铭押宝多年的面板产业,也被京东方和TCL华星从头到尾碾压。
库克率苹果高管密访比亚迪车间的画面里,藏着浓浓的“背叛”味道:从全力依赖富士康,到信任本土新兴力量,中国企业早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不可忽视的中坚。
为了遏制供应链风险,郭台铭曾在2019年切断华为多达170亿元的订单,向美国表忠心。
然而事实证明,供应链的韧性和多元化并非简单割舍得来,现如今富士康面对的是一个多变、复杂甚至苛刻的全球环境。
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所言的“中美经贸互利共赢”,已不再只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折射出行业现实:任何一方的强势独占都难以长久,合作共赢方为长远。
若回望那片美国威斯康星的荒芜,“超级工厂”最终沦为微软的数据中心,郭台铭或许该反思,制造业的核心不是单纯的资本投入,而是一整套完善的生态系统。
稳定的电力供应、交通的畅通无阻、充足的技术人力以及政策的有力支持,这些才是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石。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风风火火、苹果在江苏重新建Vision Pro产线,正好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创造“开工当年交付”的奇迹,源于稳健高效的产业基础和创新驱动的生态系统。
如今回首郭台铭的名言“给大陆人赏饭吃”,他说得豪气十足,却未料想,这碗饭已交到了他人手里,是那些机制改革、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的辛勤奋斗,造就了今天的中国制造。
就像那句箴言所说,世间不存在永恒的王座,唯有持续前行的努力。
谁能持续拥有未来市场的主导权,既取决于资金,也取决于是否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和把握了产业发展的脉搏。
富士康过去的辉煌值得铭记,但它的未来必须建立在不断革新和适应的大浪潮上。
中国制造业的华丽转身,也为全球产业生态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拼的是真正的技术力、创新思维和完整产业链的整合能力。
对于郭台铭和富士康而言,曾经的荣光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唯有拥抱变革,才能走得更远。
中国制造的版图已重新绘制,旧的玩家必须尽快转型,否则只能成为历史的注脚。
这是一场不容后退的较量,更是一场重塑未来的机遇。
参考资料:新黄河——增收未增利!富士康难言摆脱苹果依赖症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