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文,一文讲清楚:消费者去哪儿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6 10:39 1

摘要:零售业的变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猛烈。曾经辉煌的大卖场陷入集体衰退,让无数依靠大卖场为生商家和厂家陷入“整体性困惑”、“集体性束手无策”!

零售业的变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猛烈。曾经辉煌的大卖场陷入集体衰退,让无数依靠大卖场为生商家和厂家陷入“整体性困惑”、“集体性束手无策”!

最恼火的是多年来依赖大卖场的厂家和商家!做堆头,没人!搞特价,没人!搞试吃,没人!搞海报,没人!面对突然“消失”的消费者,许多厂家和商家,忽然间变得不会做生意了!

这一现象背后,实则是一场深刻的零售革命,消费者正经历着人类零售史上规模空前、速度惊人的“空间越狱”,从传统的大卖场等实体渠道,迅速向多元化、数字化的新兴渠道转移。这场变革不仅对零售行业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促使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布局,以适应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01

傲慢无比的渠道霸权,为何在今天失灵?

1、地段霸权:从“黄金口岸” 到 “昂贵包袱”!

在过去的十年间,大卖场的运营成本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平均租金以每年 8% - 12% 的幅度增长,人力成本也保持在 6% - 8% 的年增幅。如此高昂的成本,给大卖场的经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如零食很忙这类新兴零售业态,仅需 3% - 5% 的租金成本,以及 3% - 4% 的人力成本,便能够成功开设多达 5000 家门店。社区团购更是另辟蹊径,将业务直接延伸至小区架空层,打造出 “500 米生活圈”,极大地便利了消费者购物。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传统大卖场曾经引以为傲的地段优势,已逐渐失去其作为流量入口的核心价值,反而沦为一项高额的沉没成本。

以华东某核心商圈的大卖场为例,由于租金占比过高,超过了 15%,最终不堪重负,被迫闭店。与此同时,社区团购团长自提点凭借其高效的运营模式,坪效大幅提升,反超传统门店达 3 倍之多。这一系列数据和案例清晰地表明,地段霸权在当今的零售市场中已不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传统大卖场若不能及时调整策略,降低运营成本,优化店铺布局,将难以摆脱高昂地段成本所带来的困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

2、价格霸权:从“不打折不卖货” 到 “一上线就被破价”!

在电商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价格竞争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京东超市依托其庞大的商品资源,拥有多达 500 万 SKU 的丰富品类,同时通过产地直采的创新模式,成功实现了 15% - 20% 的价格优势。

而李佳琦等头部主播的直播间,凭借强大的带货能力,单场 GMV 可达 5 亿元之巨,能够将化妆品等商品的价格打到 7 折以下。这使得线下传统渠道的吊牌价瞬间失去竞争力,沦为消费者线上比价的参照标准。

更为重要的是,电商行业的格局仍在持续演变。抖音电商中,达人带货的占比从 2023 年的 50% 急剧降至 2025 年的 30%,而品牌自播与货架场景的占比则大幅攀升至 70%。

这一变化背后,是消费者比价效率的大幅提升,据统计,较以往提高了 300% 之多。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只需通过手机屏幕轻轻一点,便能快速对比不同平台、不同商家的商品价格,从而做出最为经济实惠的购买决策。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传统渠道若依然坚守过去的价格策略,试图通过高定价和频繁打折来吸引消费者,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价格竞争态势。企业必须深入洞察消费者对价格的高度敏感性,积极探索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同时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优势,精准制定价格策略,以在激烈的价格战中脱颖而出。

3、认知霸权:从“我来教育你” 到 “你教我做人”

在过去工业化零售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往往秉持着 “我生产什么你买什么” 的主导思维,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向消费者灌输产品理念,塑造消费认知。

然而,随着算法时代的来临,消费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今已逆转为 “你提需求,品牌拼解决方案” 的全新模式。

以某果园为例,其试图向市场传递 “贵即好” 的消费理念,然而年轻一代消费者却并不买账,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性价比,纷纷转身前往叮咚买菜购买价格亲民的 4.99 元 / 斤海南金枕。

同样,某鹏饮料在 “低价即王道” 的传统思维中徘徊,却未能阻挡 30% 的白领消费者选择价格高达 30 元一瓶的精品即饮咖啡,追求品质与体验。

盒马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变化趋势,通过深入分析用户搜索数据,精准洞察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仅用 48 小时便迅速推出 “露营火锅套餐”,该产品一经上市便广受消费者欢迎,首周销量轻松突破 10 万份。

这一案例充分表明,在当今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若依然试图凭借传统的认知霸权来主导市场,将难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精准把握市场动态,迅速调整产品策略和营销方案,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2

谁动了我的奶酪:替代渠道的 “五大分流”

1、垂直杀手:精准切片

在当今多元化的零售市场中,垂直杀手类业态正凭借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高效的运营模式,对传统大卖场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以零食很忙、赵一鸣为代表的零食专营品牌,专注于休闲食品领域,通过精心挑选 1500 - 2000 种 SKU,精准满足消费者对于零食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它们凭借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实现了 15% - 18% 的毛利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据湖南样本数据显示,这些零食专营品牌的崛起,使得大卖场休闲食品区的销售额平均下跌了 25%,充分凸显了垂直杀手类业态在细分市场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叮咚买菜作为生鲜电商领域的佼佼者,同样展现出了垂直杀手类业态的独特优势。其通过前置仓模式,有效缩短了配送距离,实现了快速配送服务。在成本控制方面,叮咚买菜表现卓越,前置仓损耗率仅为 4%,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15% 水平。同时,其客单价维持在 70 - 80 元的合理区间,为消费者提供了高性价比的生鲜购物体验。

在垂直杀手类业态的冲击下,传统大卖场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市场定位,加强对细分市场的研究和关注,优化商品结构,提升运营效率,以应对来自垂直杀手类业态的竞争挑战。

2、社区团购:下沉市场“价格屠夫”

社区团购在下沉市场中扮演着 “价格屠夫” 的角色,以极具吸引力的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对县域大卖场的生鲜销售业务造成了严重冲击。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3 年社区团购的用户数量达到了 6.78 亿之多,交易规模高达 3228 亿元,其中生鲜产品的占比达到了 60%。在县域市场,大卖场的生鲜销售下滑幅度超过 30%,社区团购的市场影响力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社区团购平台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型挑战。2024 年,社区团购平台的销售额出现了 17% 的下降,这一数据反映出行业发展进入了调整期。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部分平台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尝试将 “次日达 + 自提” 的传统模式与即时零售相结合,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配送时效性和购物便捷性的更高要求。

在社区团购的冲击下,县域大卖场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价格策略和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优化采购渠道,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提升生鲜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以增强自身在下沉市场的竞争力。

3、折扣& 临期:低价不低质

在消费市场中,折扣及临期商品零售业态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崛起,以 “低价不低质” 的定位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对传统大卖场的市场份额构成了显著威胁。

据相关数据预测,2025 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 401 亿元,并且消费者的复购率高达 50%,这一数据表明折扣及临期商品零售业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折扣及临期商品零售平台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面对折扣及临期商品零售业态的竞争,传统大卖场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商品定价策略和库存管理模式,加强对尾货和临期商品的有效处理,优化商品结构,引入更多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以吸引消费者回流,保持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直播电商:内容即渠道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直播电商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模式,正以迅猛之势重塑着消费市场格局,其 “内容即渠道” 的独特属性对传统大卖场的化妆品区等品类销售产生了巨大的分流效应。

这种模式对传统大卖场的冲击极具针对性。以化妆品品类为例,李佳琦单场 5 亿元 GMV 的直播间,不仅直接分流大卖场 30% 以上的客流,更重塑了消费者的 “价格认知”—— 当线上 7 折成为常态,线下吊牌价沦为 “无效定价”。

更关键的是,直播电商的 “内容属性” 能完成传统渠道无法实现的 “用户教育”:某新锐护肤品牌通过 “成分解析 + 使用场景演示” 直播,3 个月内将新品渗透率从 5% 提升至 22%,而同期大卖场同类新品上架 3 个月,动销率不足 8%。本质上,直播电商的 “内容即渠道”,是用 “场景化沟通” 替代 “货架式陈列”,用 “即时互动” 替代 “被动选择”,这正是传统大卖场在认知传递上的核心短板。

5. 即时零售:便利店逆袭

——“近场 + 极速” 重构应急场景

即时零售的崛起,本质是零售触点向 “消费者生活半径” 的极致下沉,而便利店与折扣店凭借 “近场优势”,成为大卖场 “应急消费” 场景的直接替代者。

7-Eleven 通过 “19 分钟必达” 的即时配送服务,叠加 40% 的鲜食占比(如饭团、关东煮),精准命中 “早餐、下午茶、夜宵” 等高频应急需求,客单价稳定在 25-30 元,单店日均即时配送订单突破 200 单 —— 这部分需求,正是过去消费者 “临时去大卖场买一瓶水、一份零食” 的场景迁移。

即时零售的品类扩张更打破了 “生鲜零食专属” 的局限。2025 年,服饰、数码等非生鲜品类在即时零售中的占比已达 18%,深圳某手机品牌通过 “线下门店 + 即时配送” 模式,半年内即时零售订单量增长 1500 台,客单价超 3000 元 —— 这意味着,即时零售已从 “应急刚需” 转向 “全品类覆盖”,进一步压缩大卖场的 “一站式购物” 价值。对消费者而言,“30 分钟拿到手机” 比 “周末去大卖场比价” 更具吸引力;对渠道而言,“近场 + 极速” 的组合,正在瓦解大卖场 “大而全” 的最后一道防线。

03

大卖场衰退的深层逻辑:

不是对手太强,是自己 “改不动”

大卖场的衰退并非单一渠道冲击的结果,而是成本结构、供应链能力、组织架构三大核心短板的集中爆发。这些短板在 “渠道多元化” 的市场环境下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其失去竞争力。

1. 成本结构僵化:

重资产 “拖垮” 效率,慢周转 “吃掉” 利润

大卖场的 “重资产模式” 在流量分散时代成为致命负担。2024 年上半年,TOP100 超市闭店率约 25%(含改造停业),全年预计超 30%;坪效普遍跌破 800 元 /㎡的 “生死线”(行业公认盈利坪效需 1200 元 /㎡以上)。以沈阳某 2 万㎡大卖场为例,租金占比超 12%、人力成本占比 8%,而销售额仅能覆盖成本的 90%—— 这种 “高成本、低坪效” 的模式,在零食很忙(租金 3%-5%)、社区团购(无门店成本)等轻资产业态面前,毫无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大卖场的 “慢周转” 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传统大卖场的库存周转天数约 60 天,而盒马仅 28 天、山姆 35 天 —— 周转慢意味着资金占用多、商品损耗高(生鲜损耗率 15% vs 叮咚 4%)。例如,某大卖场的粮油品类,因周转慢导致临期商品占比达 8%,不得不降价清货,进一步压缩利润。

本质上,大卖场的成本问题,是 “重资产模式” 与 “低效率运营” 的恶性循环,在流量分散后,这一循环无法打破。

2. 供应链短板:

直采率低 “失价”,响应慢 “失鲜”

供应链是零售的 “生命线”,而大卖场的供应链能力已落后于新兴渠道。

行业平均生鲜直采率仅 20%-30%,而叮咚买菜、钱大妈的直采率超 80%—— 直采率低意味着 “中间环节多、成本高”,例如,大卖场的青菜需经过 “农户 - 批发商 - 区域仓 - 门店” 4 个环节,加价率超 50%,而叮咚直采仅需 “农户 - 前置仓” 2 个环节,加价率不足 20%。即便头部企业如某某发,“农超对接” 直采率也仅 40%,配送响应时间 72 小时,远高于电商的 24 小时 —— 这意味着,大卖场的生鲜商品不仅贵,还不新鲜。

供应链的 “慢响应” 更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动态需求。例如,当消费者因 “露营热” 需求 “小包装火锅食材” 时,盒马 48 小时内即可推出相关套餐,而大卖场需经过 “市场调研 - 总部审批 - 供应商生产 - 门店上架” 等 5 个环节,耗时至少 1 个月 —— 等商品上架时,需求已过。

本质上,大卖场的供应链是 “以厂商为中心的推式供应链”,而新兴渠道是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拉式供应链”,两者的效率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3. 组织老化:

决策层 “脱节”,创新力 “枯竭”

组织架构的老化,是大卖场 “改不动” 的根本原因。

传统商超核心决策层平均年龄 52 岁,对 Z 世代的 “社交消费”、新中产的 “效率需求” 缺乏感知;5 级决策层级(门店 - 区域 - 总部 - 采购 - 供应商)导致创新试错成本极高 —— 例如,某大卖场门店想推出 “社区团长自提” 服务,需经过 6 个月审批,而社区团购平台仅需 1 周即可落地。

数据显示,传统商超的数字化成功率不足 30%,远低于山姆(数字化成功率 75%)—— 因为山姆的 “数据科学家 + 供应链极客” 团队直接对接采购,决策层级仅 2 级,新品周期可压至 3 个月。

组织老化还体现在 “人才结构” 上:大卖场的核心人才多为 “采购、运营” 出身,缺乏 “数字化、供应链” 人才;而新兴渠道如叮咚买菜,技术团队占比达 25%,山姆的数据团队直接参与商品选品 —— 这种人才结构的差异,导致大卖场在数字化转型、供应链优化上 “有心无力”。

本质上,大卖场的衰退,是 “传统组织能力” 与 “新时代零售需求” 的不匹配,而非简单的 “渠道替代”。

04

未来唯一的问题:

你是 “价格杀手” 还是 “情绪药房”?

零售行业的分化已进入 “极致化” 阶段:没有中间地带,要么靠 “效率” 成为 “价格杀手”,要么靠 “体验” 成为 “情绪药房”。无论是大卖场转型,还是新兴渠道扩张,都需在这两条路径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1、高端化(情绪药房):

山姆的“会员价值” 逻辑

——不是卖贵的,是卖 “值得的”

山姆的高端化并非 “高价策略”,而是 “会员价值最大化”

其 500 万会员中,卓越会员续卡率达 92%,核心是 “每一分会员费都能带来超额回报”:268 元的澳洲牛排,品质对标米其林餐厅(但价格仅为 1/3);“黑钻世家” 系列商品(2025 年推出)GMV 年增速 30%,因为 “独家定制 + 品质承诺”(如黑钻牛排仅选 M9 级牛肉,且每块重量误差不超过 5g)。

山姆的线上销售占比超 50%,80% 订单 1 小时送达,本质是 “用极致体验留住愿意为品质付费的用户”—— 这正是 “情绪药房” 的核心:满足消费者对 “确定性品质”“便捷体验” 的情感需求。

2、社区化(效率+ 近场):

大润发 Super 的 “小而精” 转型

——放弃 “大而全”,聚焦 “近而优”

图片来源/壹览商业

大润发 Super 将门店面积压缩至 1500-3000㎡(传统大卖场的 1/5-1/3),SKU 精简至 5000-8000 个(聚焦生鲜、零食、日化等高频品类),华东地区同店销售额增长 5.9%—— 这一转型的核心是 “放弃非核心品类,提升近场效率”。

例如,8% 的大卖场面积缩小至标超,不再卖成衣和大家电(这些品类线上分流严重);12% 的大卖场增加 “社区团长自提” 区,承接周边 3 公里的即时需求。

本质上,社区化是 “效率导向” 的转型:用 “小门店” 降低成本,用 “近场位置” 提升便捷性,成为社区居民的 “高频购物站”。

3、折扣化(价格杀手):

永辉Bravo 的 “供应链驱动低价”

—— 不是单纯降价,是 “降本后降价”

永辉 Bravo 的折扣化并非 “牺牲品质的低价”,而是 “供应链效率提升后的合理定价”。其重庆门店改造后,坪效达 1200 元 /㎡,增长 40%,核心是供应链的优化:通过 “农超对接 + 区域直采”,将生鲜直采率提升至 70%,降低中间成本;通过 “24 小时生鲜 DC”,将损耗率从 15% 降至 6%,减少浪费。例如,永辉的青菜价格比传统大卖场低 20%,但毛利仍保持在 18%—— 这正是 “价格杀手” 的核心:用供应链效率支撑低价,用低价吸引客流,形成 “低毛利、高周转” 的良性循环。

结语:

没有消失的顾客,只有迟到的觉悟

消费者从未消失,他们只是从 “被动接受渠道” 转向 “主动选择渠道”—— 从大卖场的 “一站式货架”,到电商的 “无限 SKU”,再到即时零售的 “30 分钟达”,本质是 “消费需求从‘满足基本’到‘追求极致’” 的升级。

大卖场曾把 “渠道” 做成城墙,用地段、价格、认知霸权阻挡对手;如今,城墙变成牢笼,困住了自己的成本、供应链与组织。拆墙者不是某一个对手,而是所有渠道共同完成的 “价值重构”—— 把 “收费站” 改成 “服务站”,把 “厂商主导” 改成 “消费者主导”。

零售再无中场休息:要么极致效率(价格杀手),要么极致体验(情绪药房);要么跟上消费者的 “指尖速度”,要么被消费者的 “选择抛弃”。毕竟,选择权从来不在渠道手里,而在消费者指尖轻轻一点的瞬间 —— 这,就是零售的本质,也是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数据支持:

尼尔森 IQ《2025 中国零售渠道演变趋势》

商务部《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

华西证券《即时零售行业深度报告》

艾媒咨询《临期食品市场研究》

京东消费研究院《2025 银发族线上消费报告》各证券公司行业研究报告等等。

本文作者系《中国食品工业》品牌观察家、

撵饭记生物科技(云南)有限公司祝启明博士

来源:纳食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