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厦门的沙滩上,6岁的童童(化名)正光着脚丫欢快地奔跑。突然,一阵刺痛从脚底传来,他低头一看,发现是一条死鱼的鱼鳍扎进了脚底。父母见伤口不大,仅简单处理后便未再重视。然而,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意外,却在次日将童童推向了生死边缘——他因创伤弧菌感染引发高烧、呕吐
福建厦门的沙滩上,6岁的童童(化名)正光着脚丫欢快地奔跑。突然,一阵刺痛从脚底传来,他低头一看,发现是一条死鱼的鱼鳍扎进了脚底。父母见伤口不大,仅简单处理后便未再重视。然而,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意外,却在次日将童童推向了生死边缘——他因创伤弧菌感染引发高烧、呕吐、昏迷,被紧急送入ICU抢救。
致命元凶:藏在鱼鳍里的“海洋刺客”
童童的伤口渗液培养和血培养结果显示,导致他病情恶化的正是创伤弧菌。这种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的嗜盐性弧菌,常寄生在鱼、虾、蟹等海洋生物的体表或鳍尾等尖锐部位。厦门市第五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杨凯春指出,创伤弧菌感染具有两大特点:
感染途径隐蔽:通过皮肤伤口接触带菌海水或海生物,或生食被污染的海产品(如牡蛎)传播;
病情进展迅猛:从局部红肿到脓毒症、坏死性筋膜炎,再到败血症,重症患者可能在24-48小时内面临截肢甚至死亡风险。
童童的案例中,死鱼的鱼鳍刺入皮肤后,创伤弧菌迅速通过伤口侵入血液,引发全身性感染。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骨科主治医师陈永法回忆:“孩子送医时已出现腿部水肿、高烧昏迷,若再晚几小时,极可能需截肢保命。”
生死时速:3次手术与3天ICU的生死博弈
发现童童异常后,父母立即带他前往医院。医生根据伤口特征和症状,高度怀疑创伤弧菌感染,并迅速启动应急流程:
紧急清创:手术去除坏死组织,防止细菌进一步扩散;
抗生素治疗:针对性使用强效抗菌药物压制感染;
多学科会诊:联合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多器官衰竭。
经过3次大手术和3天的ICU监护,童童的病情终于稳定。但这场生死劫仍给他留下深刻教训:脚部虽保住,却需多次清创植皮修复创伤。医生强调,创伤弧菌感染的死亡率在中国达18%-56%,童童的幸存得益于父母送医及时——从发病到手术仅间隔不到24小时。
高危场景:海边游玩与海鲜处理的“隐形雷区”
童童的遭遇并非孤例。今年7月,浙江温州一名老人因处理青蟹被刺伤,23小时后左手臂红肿溃烂,最终抢救无效离世;厦门市第五医院每年都会接诊类似病例,患者多为接触鱼蟹等生物时被刺伤。医生总结三大高危场景:
光脚踩沙滩:退潮后的沙滩常残留死鱼、蟹壳等尖锐物,易造成深部刺伤;
徒手处理海鲜:清洗鱼虾时未戴手套,鱼鳍、蟹钳划破皮肤;
生食海产品:食用未彻底加热的贝类,创伤弧菌直接侵入消化道。
预防指南:从“小伤口”到“大危机”的防线
创伤弧菌感染虽凶险,但通过科学预防可大幅降低风险:
游玩防护:沙滩行走穿防水鞋或靴套,避免光脚;接触海水或海生物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双手;皮肤有伤口时,远离海边及海鲜市场。
处理海鲜:佩戴橡胶手套,使用专用工具(如剪刀)分离鱼鳍、蟹钳;带壳贝类需煮至贝壳张开后5分钟,或蒸10分钟;未张开的贝类丢弃;不生食牡蛎等滤食性贝类,烹饪水产品确保中心温度达75℃以上。
应急处理:被刺伤后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挤压排出污染血液;切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伤弧菌嗜盐,可能加重感染);24小时内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接触史。
社会警示:一次疏忽可能摧毁一个家庭
童童的案例为公众敲响警钟:海洋生物刺伤绝非“小事”。医生提醒,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慢性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感染风险更高,需格外警惕。此外,公众应普及急救知识,避免因“伤口小”而延误治疗——童童的幸运,源于父母对异常症状的敏感和及时送医的决策。
这场生死危机,最终以童童的康复画上句号,但留下的疤痕与教训却值得每个人深思:在享受海洋馈赠的同时,唯有敬畏自然、科学防护,才能避免“海鲜刺客”的致命一击。
来源:中国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