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禾晏挥剑劈开敌军阵前的那一刻,这句台词像道惊雷,炸醒了看惯古装剧“雌竞”的观众。刀光划破硝烟的凌厉里,藏着《锦月如歌》最动人的野心 —— 它要让女性的故事,不止于描眉画眼、争风吃醋。
“若女子见遍山海,岂会甘心困于宅院?”
禾晏挥剑劈开敌军阵前的那一刻,这句台词像道惊雷,炸醒了看惯古装剧“雌竞”的观众。刀光划破硝烟的凌厉里,藏着《锦月如歌》最动人的野心 —— 它要让女性的故事,不止于描眉画眼、争风吃醋。
近几年,古装剧多见套路化的人设、悬浮的剧情,把观众的审美阈值磨得比城墙还厚。想在这样的古装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难!
但湖南卫视、腾讯视频、芒果TV 8月6日开播的《锦月如歌》跳出单一的言情叙事框架,让女将军扛旗出征,把爱情种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抛掉“非黑即白”的脸谱化设定,让每个角色都带着血肉与挣扎,呈现了一部兼具热血与浪漫的古装剧。
结果呢?《锦月如歌》迅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不仅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还在多个维度交出亮眼成绩单,欢网大数据显示,《锦月如歌》上线以来稳居卫视TOP1,大屏端点播数据持续破万,欢网大数据评级更是一举拿下S+。
这份热度背后,藏着怎样的创作逻辑?带着这些疑问,小欢与总导演蒋家骏展开了一次深度对谈。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影视创作者,他曾执导《神话》《玉骨遥》《倚天屠龙记(2019)》等多部古装作品,对动作美学和人物叙事有着深厚积累。这次对谈,他从周也、丞磊的表演打磨,到感情戏和价值观的铺陈,蒋导的分享,让我们得以洞见《锦月如歌》。
01
周也 × 禾晏:坚韧与温情交织的女性成长
先看这部剧的灵魂人物,女主禾晏。
作为从小男扮女装征战沙,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的“飞鸿将军”,禾晏自带一股“打破规则”的狠劲 ;而能够号令全军,在军营中游刃有余,她同时也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
蒋导分享道:“周也骨子里面是带着倔强的,却也有她柔情的一面,这种天生反差感跟禾晏的内在完美契合”。可以说周也是禾晏的最佳人选,她眼神里的“穿透力”也赋予了禾晏女将军的战力气场 :对敌时,她未拔刀便能以冷冽目光冻结全场,仿佛天生就该站在军阵最前掌控战局;转身与同伴相处时,却又能在眼神里流露出俏皮与细腻,让角色的另一面自然浮现。锋芒与柔情的切换,成为角色的独特张力。
当然,这种张力从不是剧本堆砌的“设定感”,而是主创团队和演员一点点“磨”出来的生命力。
在造型设计方面,蒋导爆料:“男装造型并没有选择给周也戴头套,而是用了周也的真发,一方面符合禾晏从军营小兵逐步成长的轨迹,另一方面能让演员表演时更松弛,离角色更近”。同时剧组还为周也量身定制了轻盈的盔甲,既保证了战场上的威严,又避免了厚重的累赘感,“飒”得浑然天成。
动作戏的“真”,更是让禾晏立住的关键。蒋导表示:“大部分的戏都是实拍,难度确实不小,对于演员要求也很高。开机之前就安排武术组跟演员他们训练,从马术、身段、兵器方方面面,只要戏中涉及到的元素,都要留出时间让演员真的接触学习。”但好在每个人都全力以赴,最后结果也让人惊艳。双刀、长矛、鞭术、骑射,周也信手拈来,动作行云流水干脆利落,简直是爽点拉满。观众在镜头里看到的,不只是流畅的动作,更是扑面而来的“信服感”——这不是“演将军”,而是“成为将军”。
正因如此,禾晏这个角色具备了极强的感染力。她的坚毅来自责任,她的柔情来自人性,她的成长则来自不断被战火淬炼的信念。周也的表演,将这些层次一一呈现出来,既有凌厉的锋芒,也有细腻的心绪,把观众拉进了一个既真实又动人的世界。
于是,观众看到的禾晏,不再是一个“假扮身份”的少女,而是一个真实可信、仿佛曾经存在过的女将军。
02
丞磊 × 肖珏:冷峻外表下的孤勇与赤诚
如果说禾晏代表的是战场中成长的坚韧,那么肖珏身上展现的,则是孤勇者的赤诚。
丞磊在《锦月如歌》中第一次挑大梁,就迎来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角色——少年将军肖珏。父亲惨死,家族蒙冤,而他深陷权力漩涡,背负着为父洗冤的沉重使命,性格冷冽而疏离。但在血与火的历练中,他逐渐与禾晏产生共鸣。两人并肩作战时,他的坚硬被一点点融化,那份孤独也终于有了可以托付的归处。
蒋导在回忆选角时直言,丞磊身上的“清冷感”打动了他:“他的面部棱角很清冷,眼神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傲。”这种特质让他成为饰演肖珏的最佳人选。事实证明,这份直觉是对的。丞磊把角色的冷峻和内心的赤诚结合得极为自然,让这个人物既不脸谱化,也不悬浮。
而丞磊用质感与赤诚,撑起了肖珏这个角色。正如蒋导所说:“他的表演张力非常足,处理这个角色非常到位,方方面面观众都很喜欢”。可以说,丞磊成就了《锦月如歌》中最好的肖珏。
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戏,是雪中舞剑。当时横店突降大雪,蒋导马上就把这场戏调出来拍摄。镜头里,皑皑白雪中肖珏独自挥剑,剑光与雪影交织,雪景下那种凄美感更能烘托出悲凉气氛,大雪的混沌中孤勇与决绝被无限放大。 蒋导表示“这场戏砍断了肖珏的心结,也唤醒了他自己。”丞磊身上那股少年气与冷冽感,在这一刻交汇成了角色的独特底色。
在表演中,丞磊最打动人的是“克制”。面对仇恨,他没有外放的嘶吼,而是用紧绷的下颌和冷硬的眼神去传递情绪;面对禾晏,他也不是浮于流露柔情,而是让信任在一次次并肩中渗透 —— 从最初的戒备,到中期的默契,再到生死相依的托付,表演层次清晰却毫无断裂痕迹,观众能清晰感受到:肖珏的转变不是 “急转弯”,是心墙被一点点敲碎的过程。
除此之外,他在细节上的用心也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执剑的手势、行军的姿态,还是与禾晏对戏时眼神的微妙变化,丞磊都反复推敲。也正因如此,肖珏这个角色不仅立住了,而且逐渐释放出属于丞磊的独特魅力,让观众在战火与情感的交织中记住了他。
肖珏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从孤绝到归属”的成长历程。他从未摆脱过仇恨的阴影,但在与禾晏并肩的过程中,学会了把孤勇化为守护,把冷峻化为信任。这份转变让角色的情感线更加厚重,也让“双强并肩”的爱情真正站得住。
03
战火之中,爱情如何成立?
在《锦月如歌》的情感叙事中,爱情没有被放在“甜宠”或“偶像化”的框架里,而是被放进了战火与家国的语境中。不仅着力刻画主线CP,也描绘了多种爱情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观剧体验,蒋导用一句话总结:“以武写情”。
这种爱情,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在血与火中一步步生长。禾晏和肖珏的关系层层递进:从年少同窗,到军中并肩,再到假夫妻、真正的战友,他们的身份不断切换,感情也随之推进。
军营里,他们相互试探、彼此较量;朝堂上,他们携手破局、共渡危机。战场上,他们生死相托,共同面对生死考验;生活中,他们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在困境中给予对方温暖与力量。每一次并肩作战,都是一次情感的加深;每一次生死交锋,都是一次彼此的确认。
剧中,肖珏被调虎离山,而禾晏在军营中孤身迎敌,在一次次全力挥舞的鞭影中,不只是为肖珏争取时间的努力,更是保护将士和国土的决心。眼神中既有战场的冷峻,也饱含对同伴的牵挂,最终禾晏身受重伤倒下,肖珏也及时发现赶回军营,那一刻的情绪张力被推到极致。战斗不只是打斗,而是情绪的延伸。观众在紧张于战局的同时,也会被人物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击中。
正因如此,观众对这条爱情线格外买账。《锦月如歌》没有脱离环境去制造糖分,而是把浪漫植入战火,把心动写进生死。这种并肩作战、共同成长的爱情,摆脱了“一见钟情”“霸道总裁爱上我” 等传统言情套路,展现出势均力敌的魅力,更符合当代观众对平等、独立爱情的向往。
归根结底,这段爱情的成立,来自两点:平等与共鸣。禾晏和肖珏不是彼此的依附,而是彼此的底气。在并肩作战、共渡生死的过程中,他们建立的是一种信任与支撑,这才让爱情真正有了厚度和说服力。
这条爱情线,也呼应了全剧的核心——“向上感”。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支撑,在低谷里给予彼此力量。战火中的浪漫,正是他们最强的武器。
04
从复仇到自强,《锦月如歌》的价值指向
很多观众在初见剧情时,会以为《锦月如歌》是一部复仇剧。但随着剧情展开,观众会发现,这只是表象。
蒋导在访谈里直言:“禾晏不是为了仇恨而活,而是为了重新站起来。” 《锦月如歌》的与众不同,是让禾晏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她的人生,她没有急于复仇,却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了起来,她的人生都是积极的,为达到她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在很多古装叙事里,女性角色往往被限定在“受害者”“复仇者”的单一框架里,人物弧光容易被仇恨吞没。但《锦月如歌》选择了一条更有力量的道路:禾晏的成长,并不是靠 “把仇人踩在脚下” 来证明自己,而是把失去的荣耀与地位,一点点用实力夺回来。等到她真正站在巅峰,那些曾经的伤害者,自然会在她的光芒里黯然失色。
这种选择,让人物更具厚度,也更具价值。她的力量不来自于“敌人的弱小”,而来自于“自我的强大”。她没有停留在仇恨里,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开创出一个女性可以独当一面的新格局。这也是蒋导反复强调的一点:女性角色的成长与挣扎,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故事。
同时,《锦月如歌》的叙事里,还把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紧紧相连。禾晏的目标不止于“报私仇”,更在于 “护家国”;她与肖珏的并肩,从不是 “两个人的小世界”,而是 “守护万家灯火” 的大格局。
更重要的是,这种价值指向,并不是只停留在剧中的古代背景里。它能与当下的观众形成共鸣。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低谷和困境,都会面对被击倒的瞬间。但《锦月如歌》告诉我们:与其沉溺于怨恨,不如先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当你重新站起来,仇恨自然会被化解,伤害也会不攻自破。
【结语】
《锦月如歌》就像是一场行业风向的试炼。
它没有走流量密码下的安全路线,而是将重生、复仇、战争、家国情怀、女性成长这些难以驾驭的元素杂糅于一体,硬生生蹚出了一条融合类型、拓展格局的新路径。它把女性角色推到叙事核心,用真实的动作为情绪搭建骨架,走出了一种介于热血与温情之间的表达方式。让爱情与家国,都能在刀光剑影里,开出最坚韧的花。
更重要的是,它在观众愈发难以打动的当下,依然交出了一份能被讨论、能被共鸣的答卷。它的成功未必可复制,但至少给古装剧行业带来一个信号:当套路失灵,唯有内容本身,才是真正的出路。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