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东北亚博览会不仅深刻改写了吉林在经济、开放、产业领域的发展轨迹,更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版图上,重塑了这座内陆省份的战略坐标。
8月27日,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将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从2005年到2025年。
15届、20年,弹指一挥间。
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东北亚博览会不仅深刻改写了吉林在经济、开放、产业领域的发展轨迹,更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版图上,重塑了这座内陆省份的战略坐标。
从 “首次亮相” 到 “万亿引力”
如今,回看2005年首届东北亚博览会,不难发现,那场盛会之于吉林的意义远超一场普通展会。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它为长期深耕东北亚腹地的吉林,叩开了一扇面向全球的 “机遇之门”。
来自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位政要和客商,2万多位国内各省(区、市)参会代表,31位世界500强的CEO代表参加,让吉林第一次这样直接“站”在国际舞台中央,全面展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
随后的20年中,东北亚博览会的规模与影响力持续跃升,逐渐成为吉林吸引全球资源的 “强磁场”。
第十二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共有来自109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客商参会,共签约项目93个,合同引资额555.84亿元;
第十三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吸引51个国家的2万余名客商线下参会,共签订国际、国内合作项目111个,总投资额达1962多亿元;
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吸引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名客商线下参会,共签订国际、国内合作项目99个,引资额达844.75亿元……
“客流”“商品流”“资本流”“信息流”汇聚一堂,为吉林经济发展注入磅礴动力。
数据显示:2005年首届至今,商品贸易成交额累计近100亿元;累计签约合作项目3032个,投资总额达20538.75亿元。一批涉及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加工、文化旅游和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重大项目落户吉林。
这些实打实的数据,也见证着东北亚博览会如何成为拉动吉林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
从 “近海不临海” 到 “陆海联动”
每天清晨,珲春口岸的国门准时开启,满载着鲜活帝王蟹、雪蟹的冷链货车鱼贯而入。得益于海关开辟的 “鲜活水产品绿色通道”,这些海产能在 24 小时内抵达全国 200 多个城市的餐桌。
珲春这座曾因 “近海不临海” 而望洋兴叹的边境小城,如今已是东北亚海产品贸易的核心枢纽。
珲春的 “蝶变”,正是吉林借东北亚博览会之势,打破 “内陆思维”、构建 “陆海联动” 开放新格局的生动注脚。
作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与面向东北亚合作的中心枢纽,吉林始终将东北亚博览会视为 “开放破局” 的关键平台 。
在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作为重要配套活动的第三届东北亚海洋发展合作论坛明确提到,面向海洋将助推吉林打造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而交通动脉的贯通,正是这一思维落地的 “先决条件”。
随着长珲高速公路、长珲城际铁路开通及中俄珲马铁路恢复运营,珲春借港出海的战略成功实现。
如今,长珲欧货运班列从这里出发,海洋班列、“吉浙一号” 航线串联起内陆与海洋;空中航线则直连 “北上广深” 及东北亚周边国家重要城市,形成 “公路 + 铁路 + 航空 + 海运” 四位一体的跨境交通网络。
从珲春的“点上突破” 到全省的“全域开放”,吉林的开放版图正不断扩大:长春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延吉至韩国清州等国际航线的开通,让 “空中走廊” 更便捷;长春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干线航班的加密,强化了与经济中心的联动;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织密了省内 “开放动脉”。
二十年来,东北亚博览会不仅让吉林 “走出去” 看清了世界的模样,更让世界 “走进来” 发现了吉林的价值 —— 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程中,吉林已从昔日的 “参与者”,成长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 “推动者”,乃至塑造合作规则的 “引领者”。
从 “酒香巷深” 到 “数字出圈”
近年来,在东北亚博览会的推动下,新电商在吉林蓬勃兴起,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吉林的消费习惯,推动产业转型,为全面振兴架起一条 “数字快速路”。
上个月,第五届中国新电商大会在延边的成功举办,便是一个生动实例。它让 “吉字号” 农特产品迎来了 “云端出圈” 的机遇。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从不缺优质物产:人参、木耳、鹿茸、大米、矿泉水……这些“吉字号”农特产品曾因销售渠道、市场推广等因素,面临着“酒香巷子深”“人参卖成白菜价”的窘境。
而新电商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在第五届中国新电商大会展区,琳琅满目的 “吉林好物” 吸引了全球嘉宾的目光,它们不再是散落在田间地头的 “初级产品”,而是经过品牌包装、品质升级的 “网红爆品”。
吉林省乾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转变颇具代表性,“过去玉米按斤卖,现在论穗卖”,公司负责人的感慨背后,是电商平台带来的 “思维革命”: 不仅扩大了销路,更能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推动产品从 “批量生产” 向 “定制化供给” 升级。
如今,在吉林,新电商的形态早已不止 “线上卖货”。
“即时零售” 让消费者在家下单,鲜人参、山野菜一小时就能送货上门;
直播间开在村委会、合作社里,“源头直供” 让农户不愁销路;
延边与淘宝、京东联动开设特色店铺,崔奶奶等淘宝店稳居吉林省淘宝优势网商前十;
“县长来直播” 等活动在抖音等平台热播,创下 “连续 100 小时直播”“79 万单” 的亮眼成绩。
这些场景的背后,是吉林从 “卖产品” 到 “创品牌”、从 “传统农业” 到 “数字农业” 的深刻转型。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吉林省网络零售额达 597.3 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位居全国之首。
这份成绩,不仅体现了吉林数字经济的蓬勃活力,更印证了博览会 “搭平台、促转型” 的深远价值 —— 它让吉林在新电商浪潮中,实现了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为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 “数字动能”。
20年,15届,不仅是时间的见证,对历史的回顾;更是新的起点,对未来的期许。
相信随着东北亚博览会的持续升级,吉林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东北亚、服务全国大局,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书写更多属于中国东北的振兴辉煌。
吉刻新闻记者 王昕 文/摄
来源:吉刻新闻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