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革命歌曲很多,为什么《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我们的国歌?”日前,在国歌展示馆报告厅内,主讲人刘新以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拉开了新一期红色文化大讲堂讲座的序幕。台下座无虚席,屏幕上一张张历史照片缓缓切换,伴随着铿锵的话语,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
“中国的革命歌曲很多,为什么《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我们的国歌?”日前,在国歌展示馆报告厅内,主讲人刘新以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拉开了新一期红色文化大讲堂讲座的序幕。台下座无虚席,屏幕上一张张历史照片缓缓切换,伴随着铿锵的话语,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发起85周年,同时也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在这一特殊历史时刻,国歌展示馆特邀“为国而歌”特聘专家、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人文素质与艺术教育中心原主任刘新,作题为《歌未竟 天下白——〈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背景与传播》的专题讲座,深入解读这首永恒旋律背后的血火岁月与精神传承。
危亡之际的呐喊,重温国歌诞生的烽火年代
“三十年代初,中华民族正处于最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刘新绘声绘色,娓娓道来。讲座重塑了三十年代初的历史图景,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让在场每一位观众都深刻感受到那段岁月中深重的民族危机与澎湃的救亡热血。
刘新谈到,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而中国仍处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汉与聂耳以笔为枪、以歌为旗,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首歌迅速成为唤醒民众、凝聚力量的重要武器,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抵抗外侮。
从上海到世界,抗日歌咏运动与国歌的传播
讲座中,刘新特别提到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动员民众、传播抗战理念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深情回顾了自己的祖辈刘良模的事迹。“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发起并推动万人歌咏运动,不仅在国内广泛教唱《义勇军进行曲》,还把它推向了国际舞台,让世界听到中国人民的抗战呼声。”
1936年,刘良模在上海公共体育场组织了一场约有5000人参加的抗日歌咏大会。1941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与刘良模碰面,深受打动,并尝试用中文学唱了这首歌,将“中华民族的呼声”传遍世界。这首歌,逐渐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共同战歌。
刘新还精辟援引了《论持久战》等经典著作,深刻阐释了党的群众路线,并指出文艺工作特别是波澜壮阔的群众歌咏运动,在凝聚民族心力、鼓舞抗日斗志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穿越九十载,国歌的精神力量与当代回响
整场讲座不仅史料翔实,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滚烫的家国情怀,让在场听众无不沉浸其中。
人群中,有一位特殊的听众——二十多年前,他曾是刘新老师在上海财经大学任职时的学生;如今,他特意报名参与讲座,带着一双儿女前来:“孩子们年龄小,对国歌的故事不太了解。希望通过这堂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能让孩子们从小就真切触摸到国歌里跳动的民族脉搏,读懂那旋律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未来无论走多远,都能从中汲取破浪前行的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历经岁月洗礼,依旧震撼人心。它的每一个音符,都是那个时代的呐喊,是先辈们用热血谱写的华章。本场讲座旨在激励市民群众铭记历史,传承其蕴含的伟大精神,让这激昂的旋律,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让“天下白”的盛景愈发灿烂辉煌。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