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的潮州,热气蒸腾。而在潮州市区南春路上,却藏着一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清凉。这条仅1.2公里长的老街,每隔300米便设有一处免费清凉点,摆放在屋檐下的不锈钢茶桶、整齐排列的杯子,为燥热的街头注入了一丝丝清凉,而这寻常一幕,已成为潮州独有的城市记忆与温情符号。
过往群众来到免费凉茶点接茶解渴。
夏日的潮州,热气蒸腾。而在潮州市区南春路上,却藏着一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清凉。这条仅1.2公里长的老街,每隔300米便设有一处免费清凉点,摆放在屋檐下的不锈钢茶桶、整齐排列的杯子,为燥热的街头注入了一丝丝清凉,而这寻常一幕,已成为潮州独有的城市记忆与温情符号。
50年接力:五代人传承 从人行道到“歇脚驿站”
这看似寻常的“接茶、饮茶”场景,并非一时兴起的善举,而是南春路爱心人士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约定。
南春路的免费凉茶点,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彼时,几位热心老人在南春老人之家门口支起第一口凉茶锅,用草药配方煮水,免费供给路人解暑,至今已持续了50年。
近日,记者来到南春老人之家,成员之一谢森水正在整理中药包。他告诉记者,从前并没有室内可以煮凉茶,煮好的凉茶只能摆上人行道,任人自取。如今有了遮风避雨之处,还有了电水桶,人们不仅能喝杯凉茶,还能坐下歇歇脚。
从早到晚,凉茶摊不时有过往的快递员、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前来饮用。来自安徽的吴先生在潮州务工了三十多年,就在这里喝了十几年的凉茶。他一边接茶一边赞叹:“这凉茶好,潮州人更好!”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50年间,凉茶摊的“守茶人”用爱心接力,换了一代又一代,从煤气炉到电煮桶,从人行道到固定驿站,唯一不变的是“免费供应、服务路人”的初心。
35年坚守:从煤气炉到电水桶 老配方里初心不变
“咕噜咕噜”的煮茶声,曾是春城楼社区凌晨最熟悉的声响。如今在社区老人活动室门前,一口不锈钢茶桶立在屋檐下,“免费凉茶”字样成了过往行人的“解暑路标”。每年5月1日至国庆节,无论晴雨,这里每天都会准时供应凉茶,这样的坚持,已持续35年。
“最早是用煤气炉煮,每天凌晨五、六点多就要起来准备,现在有了电水桶,方便多了。”负责人吴作民告诉记者,凉茶里的材料有桑叶、蛇舌草、罗汉果等,按着老辈传下的方子熬煮,没有花哨的包装,却有着最朴实的功效。这些原料大多来自爱心人士的捐赠。
社区里的老人主动组成“志愿队”:有的每天帮忙清洗杯子,有的负责傍晚清理周边卫生,大家分工协作,不求任何回报。
“善意”蔓延:从“小凉茶摊” 到“城市风景线”
湘桥区宝树福利会免费凉茶点,同样氤氲着草药香。“每天来喝凉茶的人很多,尤其是中午和下午,干体力活的劳动者、环卫工人最多。”宝树福利会秘书长肖俊惠向记者介绍,每年从农历三月二十七到国庆节,凉茶点从不间断。
因小善积大爱,不少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被免费凉茶摊的正能量感染,纷纷捐款。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采访时,刚好遇到了前来捐款的市民吴女士,吴女士不愿留下姓名,只放下钱款就匆匆离开,她说,“我只是想表达一下心意。”
像吴女士这样的热心市民还有很多。肖俊惠说:“每年都有很多人主动为凉茶点捐款,每一笔善款的收入和支出,都有专人登记。”
一位北京游客高先生带着家人来潮州旅游,路过凉茶点时想接杯水喝,得知凉茶免费供应后十分惊讶,当场就捐了款。如今,高先生的名字被贴在福利会的“爱心墙”上,与其他数百位爱心人士的名字一起,见证着善意的传递。“一开始只是想给路人解解暑,没想到慢慢成了传播潮州慈善文化的窗口。”肖俊惠说。
如今,以南春路的凉茶点为起点,潮州的免费凉茶供应点已越来越多,遍布社区、街头、景区。这些不起眼的茶桶,如同一个个“善意坐标”,在炎热的夏日里,为行人送去清凉,也让“乐善好施”的潮州精神,随着淡淡的草药香,飘向更远的地方。(文/图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玫 实习生 蔡纯)
来源: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