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顾20天的文化体验、赛事历程,来自世界五湖四海的优秀青年齐聚这场一年一度的全球中文“奥林匹克”盛事中,以优秀的中文表达能力和独特的文化理解力,架起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
中文连天下,文明贯古今。日前,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决赛在福建平潭落下帷幕,德国选手柯夏安摘得全球总冠军的桂冠。
回顾20天的文化体验、赛事历程,来自世界五湖四海的优秀青年齐聚这场一年一度的全球中文“奥林匹克”盛事中,以优秀的中文表达能力和独特的文化理解力,架起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
科技赋能+文化交融+赛制创新
在“比拼”中
搭建文化交流大舞台
“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是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大型国际中文赛事,自2002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累计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180多万青少年参加海外预赛,每年观看“汉语桥”比赛的全球观众数量达上亿人次。
今年,是“汉语桥”落地福建的第二年。依托福建“海丝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多元文化交融的文脉积淀以及成熟的国际传播矩阵,第二十四届“汉语桥”继续书写着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华章。本届比赛,邀请了来自全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名参赛选手和131名观摩选手来华,并引入辩论、脱口秀等多种创新形式,增加比赛的丰富性、专业性和互动性。
历经三场“过桥积分赛”、晋级赛、半决赛等多轮激烈角逐,来自泰国的谢丹凤、埃及的奥拉、德国的柯夏安、美国的毕雪莉和澳大利亚的爱娃,成为五大洲冠军,登上总决赛的舞台,竞逐全球中文最高荣誉。
总决赛上,有重磅嘉宾携“科技”助阵。“菌草之父”林占熺,携巴布亚新几内亚留学生,登台展示“幸福草”的全球力量;第十九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优秀网络人气奖、来自俄罗斯的梅丽莎,将京剧《穆桂英挂帅》与歌曲《茉莉花》进行混搭,并在与智能机械臂的共舞中,让传统与现代实现跨时空对话。
有多元文化的交织共融。第二十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非洲冠军、来自喀麦隆的后羿将太极和说唱融合,以极具时代性的表达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第二十二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优秀网络人气奖、来自美国的贝庭笙,担任“跟着诗词游中国”环节的诗词串讲人,引领世界青年从不同视角感受诗画意境之美。
更有与时俱进的赛制创新。五轮比拼,选手们既在“融创未来 美美与共”的创意秀中表现自身中文知识储备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解锁了脱口秀初体验,并在“新秀争鸣 字字珠玑”的高能辩论和20题限时的“巅峰对决”中,完成了最终角逐。
这场以中文为桥、跨越国界的大赛,不仅展现了国际中文教育的丰硕成果,更承载着世界青年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未来,这座桥必将越来越宽广,迎向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友好、共赢的未来。
“沉浸式”文化体验
彰显国际范、中国风、八闽韵
今年,第二十四届“汉语桥”秉承“天下一家”的主题,锚定国际视野与全球教育交流格局,以“阅见福建 阅见中国 阅见未来”为主线,深入北京、武夷山、泉州、晋江、南安、福州、平潭等地,开展了为期20天的创新沉浸式体验与文化交流互动活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们在行走中感知中文之美,在对话中感受博大隽永的中华文化。
——这场活动,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彰显“国际范”。
“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是来自突尼斯的婕妮,在落地北京时发出的由衷感慨。去年,她以海外预赛第二名惜败,今年,百折不挠的她终于来到了中国,与全球选手们一起触摸中文的温度,感受“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
站在鸟巢、水立方前,其磅礴气势和精巧设计令来自英国的陆明帅深感叹服;与奥运冠军李发彬对话,激发起来自美国的毕雪莉对“奥运精神”的共鸣;在故宫、颐和园听风穿过斗拱荡起的六百年回响,新加坡选手傅霜激动万分;走进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选手们共迎全球科技盛宴,来自乌干达的摩西以诗意的语言总结道,“我们,用中文与世界沟通;机器人,用技术与世界沟通……”
在北京4天的行程里,来自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155位选手在这座千年文脉与现代魅力相交织的文明古都,阅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胸怀姿态和蓬勃向上的“时代力量”。
——这场活动,活化“非遗”,赓续文脉,展现“中国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世遗武夷 茶通万里”的南平站与“阅古览今 生生不息”的泉州站,“汉语桥”选手们阅见福建锦绣、中国气度,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南平市五夫镇,选手们的讶异从见到第一粒莲子就已经开始了。五夫镇镇长叶维沁化身这趟行程的特别“导游”,与选手们讲述万亩荷塘中的乡村振兴梦,让大家读懂朱子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表达;在武夷山,选手们采青、制茶,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工作站,选手们近距离领略中国“超级稻”拔节生长的力量,马达加斯加选手李羽莎还和大家特别分享了袁隆平团队与马达加斯加人民跨越海洋的情谊。
在泉州这座拥有7项世界级“非遗”、36项国家级“非遗”的世遗之城,选手们问道泉州少林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中国武道“贵和尚中”的道义精髓,也在与三位武僧的互动中,领悟拳脚之间的汉字玄机;在梧林“非遗”奇妙夜,体验簪花围、南音、木偶戏、高甲戏等“非遗”技艺,让世界青年在交流互动中共织文化纽带。
——这场活动,在山与海的交响中,遇见“八闽韵”。
“太科幻了!”令选手们发出如此惊叹的,是泉州九牧的“黑灯工厂”。在这里,选手们屏息凝神,感受全自动化带来的极致效率、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突破与产业升级实践,而这,正是福建“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诠释。
踏入“数通未来”的千年福地福州,选手们继续领略福建的风韵与气魄。选手们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坊巷间,探寻严复、林则徐、冰心等先贤足迹;在水榭戏台观看福建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戏曲文化瑰宝、“非遗”闽剧的表演;走进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中国青年学子面对面,来一场科技与语言、文化与智慧的“双向奔赴”。
山一程,水一程,一切皆在体验中。本届“汉语桥”通过“国际范、中国风、八闽韵”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将语言教育转化为一场深度的文化研学。无论是故宫探访、武夷采茶,还是泉州习武、福州访校、平潭赏海,每一步里,都是对中文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每一程,都是对中华古老文明的更立体解读。
跨国友谊愈发深厚
共筑“天下一家”美好未来
“汉语桥”不仅是展示中文水平的舞台,更是结交友谊的盛会,让世界各地的广大青年朋友在彼此交流中增进情谊,携手共进。
来自阿根廷的陆夏诺,是哔哩哔哩、小红书等中国社交平台的“小网红”,作品多以外国人视角分享学习中文的心得,或以脱口秀的形式分享趣事。这次北京之行,他如愿以偿地品尝了梦想清单中“想知道究竟有多难喝”的北京豆汁,并录制了vlog视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而他的名字更包含着“夏天的承诺”的美好寓意,“我和我的中国安徽朋友有一个‘夏天见’的承诺,我们相约在中国见面!”陆夏诺说。
来自比利时的艾理丝,五年前因教授一句“中国将会越来越重要”话语的启发,毅然踏上中文学习之旅,甚至从曾经反复练习一句“你好”,到现在“连做梦都在说中文”,并将中国新能源汽车选为毕业论文方向。在中国留学时,她与一个中国家庭结下深厚缘分,多了一位“妈妈”和一个“妹妹”。“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艾理丝笑着分享。
本届“汉语桥”,还精心设计了一项特别的活动——“徽章交换”。活动巧妙融合趣味性、文化性与社交性,鼓励选手以承载多元文化元素的徽章为载体,在收集与交换中记录探索中国大地的足迹,更在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打破语言与文化的藩篱。每一枚徽章,都是最鲜活的文化名片,诉说文明无国界、青年可为桥。
柬埔寨选手苏丽雅就特意选择了一枚融合中柬两国元素的徽章,且爱不释手。“交换徽章时,这张小小的卡片就是我家乡的名片。”她表示,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名次,她更渴望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
中文为桥,桥连语言、文明,更桥连世界、未来。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架设起促进各国中文学习者友谊的桥梁,让来自五洲四海的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中国、迎向未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温度与力量。
来源:海博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