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大学未来新篇章:哥伦比亚大学如何推动中美两国青年互鉴共进?

摘要:当今世界地缘冲突此起彼伏,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实际上,从教育到科技,从文化到经济,中美合作无处不在,几乎覆盖了所有领域。

当今世界地缘冲突此起彼伏,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实际上,从教育到科技,从文化到经济,中美合作无处不在,几乎覆盖了所有领域。

在这一背景下,人文交流如同一座桥梁,将中美两国紧密相连。目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数量约29万,连续15年稳居美国留学生来源国榜首。这些留学生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增进对华认知并改变其固有偏见。这些数字不仅代表了两国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更是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社会基础。

图片来源:哥伦比亚大学官网

哥伦比亚大学,这所常春藤盟校之一,与中国的渊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教育合作与交流方面不断开创新篇章。百年前,胡适、陶行知、徐志摩等学者均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百年后——2025年7月,首届哥伦比亚大学未来峰会将在中国正式启动。届时,30余名哥大教授与学生将会来访江苏常熟世界联合学院(UWC Changshu China),与超过200名中国各地的高中生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在两周时间内,参会者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为引子,探讨大国青年对塑造未来的期许和愿景。

世界联合学院(UWC)创立于1962年,在全球五大洲拥有18所学校,江苏常熟世界联合学院是其中国内地的第一所、全世界第15所学校。世界联合学院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青年择优选拔、汇聚在一起学习、生活,其促进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吸引了威尔士亲王(现查尔斯国王),前南非总统尼尔逊·曼德拉等人担任名誉主席。首届哥伦比亚大学未来峰会的启动标志着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又一里程碑,更是两国青年交流互鉴的新起点。

“中美年轻人的相互影响可能成为一座桥梁”

阿纳托利·德怀勒教授(Anatoly Detwyler)

阿纳托利·德怀勒(Anatoly Detwyler),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系,对中国抱有深厚的情感。他的研究专注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这使他此前与中国结下了数年的不解之缘。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Detwyler表示,在中美交流的广阔领域中,学术交流是发展最为迅速的部分。许多中国学生选择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等学府的亚洲研究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们尤其热衷于参与基于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 DH)的项目。“数字人文成为保持学术交流和工作机会的温暖之源,它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工作的持续进行。”他说。Detwyler教授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中国顶尖学府积极合作,探索Z世代如何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例如, Detwyler教授使用1930年代作家的笔名数据追踪文献来源,这无疑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本身的近代史。有趣的是,中国第一位数字人文学者,张耀翔,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心理学硕士学位。

大卫·E·斯皮罗教授(David E.Spiro)

与Detwyler不同,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数十年的学者大卫·E·斯皮罗(David E.Spiro)对中国的了解不多,但却对中美合作抱有浓厚的兴趣。他的主要研究与授课方向是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经济。据他观察,在过去的10年里,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很多,这些学生的到来促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很期待与来自中国的学生们交流,希望他们能给我带来新的想法。比如,与美国学生相比,他们的想法会有什么不同。”

金垠地教授(Eunji Kim)

“中美两国年轻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能成为一座桥梁,激发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兴趣。”哥伦比亚大学现任教授金垠地(Eunji Kim)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道,对彼此文化兴趣的萌芽可以源自多种渠道。例如,许多美国人可能从未亲自踏足中国,但他们通过品尝中国美食来体验和了解中国文化。同样,人们也可能通过观看外国电视节目而对某个国家产生兴趣,即使他们未曾亲自到访。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或资源去远方旅行,因此媒体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通过媒体,许多人能够跨越地理界限,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故事、观点和生活方式,从而拓宽视野并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她相信,当前中美之间的媒体合作和势头正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信息传递的方式前所未有。

金垠地教授善于使用前沿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将定性定量相结合。在采访中,她提到曾经自己设计了一辆载有视频播放室的“田野试验车”进行定量田野研究,通过收集观众在卡车内观看娱乐节目前后的问卷数据研究娱乐节目对“美国梦”概念巩固的效果。她表示中国留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期望通过哥大未来峰会助力学术型学生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人文交流可以弥合分歧

近几年,中美关系发展屡遭“逆流”,贸易摩擦的阴云不断聚集,给双边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德怀勒也注意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来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数量正在减少。

在这一背景下,人文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斯皮罗强调,教育和文化交流是加深中美相互理解和合作的桥梁。即使在贸易争议频发的背景下,这些分歧也未必会导致敌意,通过教育可以加深相互理解,促进两国在重要领域的友好关系。

“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将是未来世界研究的关键焦点,我期待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希望更多中美学子可以在对方的国家学习。”斯皮罗说道。在斯皮罗看来,密切的人文交流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克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他以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经济政策为例,中美学生通过学习汉密尔顿的经济政策和思想,不仅能够增进对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还能从中获得关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深刻洞见。

德怀勒也表示,人文交流是促进不同国家人民相互理解的桥梁。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项目,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从而减少无知或误解带来的偏见。共同参与艺术展览、音乐会、体育赛事和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不仅共享经验,还建立了共同点和友谊。文化交流,如电影、音乐、文学和美食的交流,展示了国家的多样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欣赏和尊重。此外,教育合作,包括留学、联合研究和学术会议,能够加深对对方国家教育体系和科研能力的理解,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成为重要的第一步”

图片来源:哥伦比亚大学未来峰会微信公众号

随着明年哥伦比亚大学未来峰会的临近,三位教授满怀期待。

德怀勒认为,哥伦比亚未来峰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让他们即使在中国也能体验到出国留学的经历。“中美交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把你推出舒适区,也正是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真正探索了成长的本质。我们非常欢迎那些想要挑战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接触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授的不同观点。”

斯皮罗表示,峰会是与学生深入交流、分享知识、推动全球教育愿景的机会。他期待与学生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对话,都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为他们的未来学术旅程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金垠地看来,哥伦比亚大学未来峰会,不仅是一个学术的盛会,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能够让学生们接触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员和学术资源,了解美国的学术环境,“我期望峰会成为重要的第一步,为学生打开一个窗口,让他们了解学术研究的面貌,思考不同的选择,使用不同的工具来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来源:环球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