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津博物馆藏的王穉登《行书蹋灯词六首轴》,以192×50.2cm的绢本篇幅,藏着明代吴门书风里别样的灵动。这幅行书作于蹋灯时节,字间似还飘着民俗的热闹气,却又被笔锋的清劲压得恰到好处。
天津博物馆藏的王穉登《行书蹋灯词六首轴》,以192×50.2cm的绢本篇幅,藏着明代吴门书风里别样的灵动。这幅行书作于蹋灯时节,字间似还飘着民俗的热闹气,却又被笔锋的清劲压得恰到好处。
观其笔墨,最打眼的是那份"真率潇洒"。笔画不刻意求工,瘦劲里藏着韧劲——像"灯""词"这类字,笔锋轻提时如丝不断,重按处又不浊不滞,所谓"瘦而不露骨",正是这般既有筋骨又含温润。通篇看更见巧思,字的大小、欹正随情而动,前一行"蹋"字略倾,后一行便以端正的"街"字补势,俯仰映带间,气脉顺着绢纹一路贯通,读来像顺着溪流看岸边花树,自然得让人忘了是在品书法。
王穉登是吴门后劲,笔下确有文徵明的影子——比如结字的清雅、行距的疏朗,能看出吴门"尚态"的底子。但比起文徵明的工整端凝,他多了份"峻逸洒脱"的情态。文氏笔底是"馆阁"般的矜重,他却敢在"六首"这类字眼处松笔带过,连款识都写得像随口闲谈,少了师门的拘谨,多了文人随性的本真。
这幅《蹋灯词》妙在"随情取势":既是写民俗的热闹词,便不用端着架子。笔锋跟着心绪走,热闹处带几分跳脱,沉静时收得稳当,风韵神采全从自然里来。难怪说吴门书派到后期自有新趣,王穉登这轴字,便是把师门的规矩揉碎了,掺进自己的性情,反倒让吴门余韵有了更鲜活的模样。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