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沉寂近千年的神秘王陵群,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向世界揭开了西夏王朝的神秘面纱,以下为你带来它的深度讲解:
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沉寂近千年的神秘王陵群,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向世界揭开了西夏王朝的神秘面纱,以下为你带来它的深度讲解:
一、历史价值:王朝见证与世系印证
西夏陵位于贺兰山下、黄河岸边,9座帝陵集中分布于此,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为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公元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与宋、辽、金等王朝并存近200年,鼎盛时控制河西走廊。但被蒙古攻灭后,因史料匮乏、文字阻隔,西夏逐渐销声匿迹。而西夏陵的存在,让这段历史有了实物依据。
二、文化价值:多元融合与文明见证
● 多民族文化融合:西夏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鞑靼、契丹、女真等多个民族,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使西夏文化呈现多元特征。西夏陵建筑特征也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其陵寝制度既继承唐宋帝陵的中原礼制,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
● 文字文化:李元昊立国前夕,大臣野利仁荣以党项语为基础,仿借汉字造字方法创造近6000个西夏文字。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逐渐无人能解。李范文经多年对3270块西夏残碑考释,整理出近6000个西夏文字,完成世界第一部西夏文字典《夏汉字典》,为研究西夏文化打开了大门。
三、建筑价值:独特形制与智慧结晶
● 布局选址精妙:西夏陵区选址堪称中国古代风水智慧的巅峰之作,背倚贺兰山天然屏障,面朝银川平原与黄河交汇处,形成背山面水格局。9座帝陵以北斗七星方位分布,中轴线与贺兰山主峰形成17度仰角,暗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 建筑风格独特:陵台采用密檐式夯土实心高塔,墓道封土呈独特鱼脊状隆起。轴线分布中献殿、墓室与陵塔构成北偏西的次轴线,体现党项族鬼神居中的原始信仰。每座陵园占地约10万平方米,由阙台、碑亭、神道、角阙、献殿等建筑组成,夯土台基深达8米。
● 夯筑技术高超:西夏陵陵塔以黄土混合砾石夯筑而成,夯层清楚、密实,硬度强。如三号陵陵塔刚建成时是七层高的实心八角密檐塔,如今虽木结构消失,但高大的夯土建筑仍存。且三号陵陵塔夯土瓷实,还加入白石灰,北方雨水少,植物难存活,出现“不长草,不落鸟”的奇特现象。
四、考古价值:实证历史与丰富认知
● 确定陵主信息: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对西夏陵开展考古调查,辨认出9座帝陵,但陵主归属难定。后在清理7号陵碑亭时,李范文拼合出西夏文碑额,考释出“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确定7号陵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寿陵,这是唯一一座确定主人的陵墓。
● 陪葬墓与文物:271座陪葬墓分散于帝陵周围,大部分未发掘。已发掘的3座陪葬墓出土了铜、铁、石制动物形器、武器、瓷器、动物骨架、丝织品、钱币、饰物、食物等随葬品。如MⅢ - 107陪葬墓为一夫多妻合葬墓,出土的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是了解西夏青铜铸造工艺及农耕文明的重要窗口。
五、保护与传承价值:申遗成功与文明延续
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申遗成功原因包括神秘的西夏文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7号陵主人仁宗仁孝尊孔子为帝,扩大了中原传统文化影响力;西夏王朝统一境内诸部,为元朝大一统奠定基础;西夏对西北进行实际深入开发,塑造了宁夏人的性格。成功申遗为西夏陵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契机,也让它以世界遗产的新身份,架起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来源:回望历史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