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韶关市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感受到的不仅是青山绿水的秀美,更有一股蓬勃向上、崇文尚德、团结奋进的新气象……这里曾经的“读书无用”短视观念被“重教奖学”的务实举措取代;古老的龙舟竞渡被赋予了“团结、拼搏、上进”的时代精神,更成为凝聚人心的文化纽带。
走在韶关市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感受到的不仅是青山绿水的秀美,更有一股蓬勃向上、崇文尚德、团结奋进的新气象……这里曾经的“读书无用”短视观念被“重教奖学”的务实举措取代;古老的龙舟竞渡被赋予了“团结、拼搏、上进”的时代精神,更成为凝聚人心的文化纽带。
水口村
荣获“2025年全国文明村”称号的水口村,正以制度创新与文化传承为双翼,不仅破除陈旧观念,更积极培育符合新时代精神的乡风民俗,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文明建设之路。
崇文重教,奖学育才树立新风
移风易俗,首要在于破旧立新。水口村直面陈旧教育观念,将“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制度力量。
水口村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以制度化、物质化的方式,彻底扭转部分地区仍存在的“读书无用论”和短视功利观念。村内明确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分别给予1000元至2000元奖励,资金来源包括村集体和村民捐助,并通过公开仪式发放,显著增强了教育的尊严感和激励作用。
奖励学子
受村民敬重的刘焕棠自2018年起资助水口村考上本科以上的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特别困难家庭资助1万元,累计帮助约30人。
“2018年我来到水口村承包了土地、鱼塘,发现这里的人们对读书不重视,于是我对村里人说,每年村里有人考上大学,我都奖励每个2000块,要是他家庭很困难的,我一人给1万块钱,供他读书到毕业!”刘焕棠朴实的话语道出初衷。新的措施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近年来,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明显增多,教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重教尚学蔚然成风。
“自从奖励大学生后,村里读书氛围好了,大学生越来越多,最多一年有8个,考取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等名校。他们工作好、赚钱多,对读书更重视了,现在你看整个水口村就比我刚来的时候,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这样奖励很值得!”刘焕棠不无感叹地说。
此外,今年考上广东警官学院的学子侯翔便是这一新风尚的生动缩影。获得奖学金后,他激动地表示:“非常感谢刘焕棠叔叔对我们水口村教育事业的贡献!”对于奖学金的用途,他规划清晰:“这笔钱将主要用于我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减轻家里的负担。”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他充满期待:“我计划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全力备战公安联考,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村里的文化传承与个人志向相结合:“我自小就对村里的龙舟比赛非常感兴趣,钦佩龙舟队员们的团结和拼搏精神。这种不畏艰难、奋勇争先的劲头,也激励着我未来要守护一方平安。”
村委副书记侯卫辉补充:“我们通过入户宣传,告知村民谁家的孩子是学习榜样,学生考取好学校后对社会有何贡献,激发了村民重视教育、培养子女的热情,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村民素质提升。”近年来,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数量持续增加,彻底扭转了“一年甚至几年才有一个大学生”的窘境。“知识改变命运,教育荣耀乡里”在这里深入人心,成为新民俗。
龙舟铸魂,文化传承凝聚民心
水口村的移风易俗,绝非简单的“破”,更在于“立”——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力。水口龙舟历史源源流长,民国初年已盛行“扒龙船”,昔日“母猪龙”赫赫有名。1986年,村民卖稻谷集资打造“常胜将军”龙舟,传承龙舟文化成为全村老少的共同使命。
龙舟文化
侯卫辉作为龙舟队的领队生动阐释了“团结、拼搏、上进”的精神内核:“22人划桨必须同心协力,只要一人分心就会影响整条船的速度。我们训练时特别强调动作整齐划一,因为这不仅是技术的要求,更是团队精神的体现。”老舵手补充道:“龙舟比赛不服输的精神也影响着做人做事,只有保持拼搏的劲头,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就。”
如今龙舟精神已经转化为强大的村庄凝聚力。2012-2013年间,村里经济困难,龙舟队经费短缺。令人感动的是,村民们自发捐款,有钱的出一两千元,条件差一点的也捐二三十元,家家户户都为龙舟事业尽一份力。每年龙舟赛季,在外务工的村民都会特意请假回乡支持家乡的龙舟比赛。“这是我们村的盛事,再忙也要回来支持。”一位在外打工的队员如是说。
龙舟不再只是一项活动,更成为增强集体认同感、归属感的文化纽带。队伍齐心参赛、村民自发支持、在外村民持续关注等事例,都实证了龙舟精神所带来的强大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也体现在其他方面。2013年洪水时,村委敲龙舟锣示警,用龙舟庙龙舟救援被困群众,船尾断裂印证英勇往事。被困群众唱龙舟调为救援人员鼓劲,从此划龙舟更深层含义——刻骨融生命的感动。
多年来,水口龙舟队屡创佳绩:连续七年获得韶关市龙舟赛冠军,一共拿过八次冠军,创造了韶关龙舟赛事的历史纪录,成为当之无愧的王者之师,还有2023年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二等奖,2024年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第四名……这些荣誉背后,是龙舟精神在现代社会的生动体现,更是水口村文化自信的最好证明。此外,这一活态传承,既避免了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困境,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协作攻坚、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如今,龙舟精神已融入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村民们都表示:“划龙舟培养的团结协作精神,让我们在发展产业、改善村容村貌时更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双轮驱动,文明乡风协同发展
水口村移风易俗实践的深刻之处,在于其构建了一个相辅相成、系统推进的乡风文明建设体系。“重教奖学”重在培育智慧、激励成才,为乡村发展输送有知识、有抱负的新生力量;“活化龙舟”则重在锻造品格、凝聚人心,塑造村民的集体认同感和奋斗精神。
这两者绝非孤立存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为龙舟文化的传播、创新注入了新思路;而龙舟精神培养的坚韧不拔、团队协作等优秀品格,又反哺于学子们的求学之路和人生发展。这种“教育+文化”的双轮驱动模式,既鼓励个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也强调集体协作和荣誉意识,实现了个人与乡村的共同发展。村中不少年轻人既受益于教育激励,也积极参与龙舟传承,体现出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水口村的探索,是移风易俗工作的一次成功升级。水口村通过主动的制度设计与文化挖掘,超越简单摒弃陋习的层面,真正实现了从“破旧”到“立新”的升华,为新时代乡村治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宝贵经验。
水口村的故事,是关于知识的力量、文化的韧性和团结的希望的故事,为新时代培育文明乡风、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水口样本”。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黄柏霖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