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年轻人高喊躺平?温铁军一针见血说出原因: 换我我也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7 01:50 1

摘要:他认为,现代社会在提供了充足物质保障的同时,也限制了个体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人们不断去适应机器的节奏、制度的规训和标准化的生活方式,这种适应往往以牺牲个体的多元性为代价。

“躺平”乃至“摆烂”是当下年轻群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当然,词汇背后表达出的是两种鲜明的生活态度。

按理言,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希望,如今却被“躺平”、“摆烂”硬控。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高喊躺平?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一针见血的给出了答案。

现代社会在科技与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让居家购物、在线学习和娱乐成为日常,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

然而,这种便利也悄然带来了生活的“制式”化,即生活模式的高度相似和标准化,仿佛每个人都被置于一条预设的轨道上。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提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是时空的“脱嵌”。在传统社会里,个体与特定的职业、技艺和社群紧密相连。

而如今,这种紧密的联系被大大削弱,许多专业需求被自动化流程或综合性服务所取代,这无形中也减少了个体的差异性。

中国人民大学的温铁军教授就曾坦言,如果自己身处当下年轻人的境遇,他也能理解甚至可能会选择“躺平”。

他认为,现代社会在提供了充足物质保障的同时,也限制了个体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人们不断去适应机器的节奏、制度的规训和标准化的生活方式,这种适应往往以牺牲个体的多元性为代价。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被量化指标和无休止的内部竞争所裹挟,这与技术哲学家西蒙栋提出的“结域”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个体本能地通过编制和分类熟悉的秩序来营造属于自己的“舒适区”,但现代工作却常常将人推向疲惫与焦虑的边缘。

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持续追求创新、效率与质量,长期下来,极易导致“灵感枯竭型职业倦怠”,使人对工作和生活都失去兴趣,变得易怒且缺乏耐心。

德国社会学家鲍曼用“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这种状态:资本快速流动,劳动价值趋于固化,社会关系变得松散而不稳定。

为了规避潜在的危机,人们倾向于建立松散、临时的连接,这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对深刻异化感的无奈回应。

现行的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结构性困境,是削弱青年对传统奋斗路径信心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躺平”因此成为一种无奈或带有反思性的选择。

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显著提高,但教育的回报率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以中国为例,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1076万,创下历史新高,但就业市场中高技能岗位的增长速度,却未能与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同步。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约为85%,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许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无关联。这种教育与就业的脱节现象并非孤例,在美国同样存在。

2022年的一项数据显示,约有41%的美国大学毕业生从事着无需大学学位便可胜任的工作。

教育内容偏重理论,与企业看重的实用技能之间存在明显落差,导致许多毕业生在入职后感到适应困难,进而可能选择降低职业预期,甚至放弃激烈的竞争。

在东亚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升学的压力尤为突出。学生从小就面临着考试和排名的巨大压力,中国的“高考”更是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韩国高中生平均每周的学习时间超过50小时,远高于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这种高强度的教育投入,与毕业后不确定的就业前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许多年轻人开始质疑传统学习路径的价值。

与此同时,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正在深刻地重塑劳动力市场。许多传统职业,如流水线工人和基础数据处理员,正面临被取代的风险,而新兴行业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又大幅提高。

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也表明,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进步正在加剧职业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进一步削弱了年轻人对进行长期职业规划的信心。

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提出的“希望格差社会”概念,精准地描述了这种困境: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社会回报的不匹配,是导致年轻人产生低欲望倾向的重要原因。

这与当下中国部分青年选择“躺平”的社会背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全球化进程和深刻的代际鸿沟,共同构成了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独特压力场。

全球化将年轻人的生活置于一个更宏大的体系之中,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更高的职场标准和更激烈的竞争,也传播了西方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等理念。

这些新观念促使中国年轻人开始反思“996”工作制的合理性,并通过“躺平”等方式,追求更符合个人需求的生活节奏。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年轻人能够轻易接触到全球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价值观。这种对比之下,他们可能对自己身处的国内高压竞争环境产生更深的不满,将“躺平”视为一种无声的抗议。

同时,全球化也推动了消费文化的传播,媒体和社交平台不断塑造着高消费的期待,而这种期待与年轻人的实际收入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为了抵制这种消费压力,一些人选择主动放弃对物质成功的追求,转向成本更低、压力更小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代际差异是导致观念冲突的重要因素。年长一代通常基于自身的成长经历来评判当下的年轻人。他们成长于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的年代,其奋斗目标多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基本的物质满足。

他们可能曾是工厂里的劳动模范,掌握多种生产技能,但如今在面对各种手机App和线上操作时,却可能感到无所适从。这种差异本质上源于社会发展带来的观念错位。

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生活难度,普遍高于上一代。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已从2000年代的10%以上,放缓至2023年的约5%,这意味着年轻人的发展机会正在减少。

此外,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加剧了代际之间的物理和情感距离。

202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5%,许多年轻人独自在大城市打拼,家庭能够提供的经济和情感支持相对缺失。

这种孤立无援的处境,使得“躺平”成为一种保护性的生存策略,其背后是对“一线城市买房、实现财富自由”等“虚无缥缈”人生目标的疏离,转而追求更为实际和即时的满足感。

结语

“躺平”与“摆烂”并非中国年轻人特有的现象,它更像是一种全球性的现代性危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几乎所有现代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都出现了类似的群体和思潮。

这一现象正倒逼社会重新审视现有的教育、就业和生活模式。一些企业开始探索弹性工作制,政府也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以期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

1.《“躺平”还是“抑郁”?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内卷”陷阱》千龙网2025-03-26 16:04

2.《教育热点的透视与反思 专家教师为解决“内卷与躺平”出谋划策》人民网2023年07月19日15:31

3.温铁军——“为什么年轻人们选择摆烂!温铁军:换我恐怕我也躺了”

来源:如梦史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