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不是新出现的黑科技,也不是某种进口转基因物质,而是藏在我们饭桌上最常见的陈米、霉花生、变质玉米和发苦坚果里。特别是南方湿热天气、换季储粮不当、老旧厨房环境的家庭,几乎家家中招。你以为只是“味道不太对”?它在你入口那刻,已经悄悄动了手。
每年一到处暑,门诊里就开始扎堆出现一些“看起来不像癌症、却很像癌症”的病人。咽喉发紧、胃胀恶心、肝区不适、体重莫名掉秤,有的甚至已经转移了才发现病灶。
追根溯源,很多人家餐桌上那个再普通不过的“它”,居然是幕后推手——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定义为“一级致癌物”,也就是对人类确凿致癌。
它不是新出现的黑科技,也不是某种进口转基因物质,而是藏在我们饭桌上最常见的陈米、霉花生、变质玉米和发苦坚果里。特别是南方湿热天气、换季储粮不当、老旧厨房环境的家庭,几乎家家中招。你以为只是“味道不太对”?它在你入口那刻,已经悄悄动了手。
这不是吓唬人。黄曲霉毒素B1,就是研究最多、毒性最强的一种,肝癌几乎是它的“专属标签”。研究显示,它的致癌性是砒霜的68倍,长期摄入哪怕是微量,也可能让肝细胞慢慢变异。不是吃了马上就出事,而是像“慢性谋杀”,每一口都在累加风险。
很多人觉得:我家大米干干的、坚果干干的,怎么会有霉毒?可你没看见,不代表它不存在。黄曲霉毒素属于“隐形毒”,没有明显霉味,不发绿也不发黑,甚至外观光鲜亮丽,但毒素早已稳定存在,它不怕高温,炒、煮、蒸都杀不死,只要进了肚子,就开始悄悄积累。
误区第一关,很多人以为只要“炒熟就没事”。事实恰好黄曲霉毒素耐高温达到280℃,家用炉灶火候根本烧不掉它。
一项发表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的研究指出,即使高温油炸,也只能破坏10%左右的毒素结构。也就是说,它不像细菌能煮死,它是毒素,煮得越久,吃得越多,毒素越稳定。
误区第二关,是“看得见才叫霉”。不少家庭的花生、玉米、米面都混着陈粮掺着吃,觉得只要没发霉斑点就能吃。但黄曲霉菌在“隐性感染期”就能产生毒素,那阶段用肉眼根本看不出。哪怕只是轻微的变味、发苦、回潮,都是毒素可能已经形成的信号。你觉得“扔了可惜”,它已经在潜伏。
有个真实病例,一位68岁的老奶奶,家里自留粮放了3年,舍不得扔,炒个米饭还能闻到“香味”。半年后查出肝癌,追踪病因,发现她每天吃的米都含有微量黄曲霉毒素,累计摄入量严重超标。
她不是个例,中国肝癌患者中,与黄曲霉毒素相关的病因占比超过23%,尤其在农村和老旧社区中比例更高。
机制很简单,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之后,在肝脏代谢时会生成一种叫环氧化物的中间产物,它能够直接嵌入DNA结构,破坏基因修复机制,诱发肝细胞癌变。这个过程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查出肝功能异常,已经是晚期。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只有肝病患者才要担心?错了。黄曲霉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也会波及肾脏、肺、胃等多个器官。有研究发现,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的儿童,智力发育也明显落后同龄人,免疫力下降,感染率增加。一个毒素,牵连全身,不分年龄性别。
那我们还能吃些什么?有没有办法避开这道“饭桌杀手”?有,但前提是你要做出改变。
第一招,坚决不吃发苦、变味、颜色异常的坚果和米面制品。哪怕只是轻微的变苦,都是黄曲霉毒素报警的信号。特别是花生、瓜子、榛子、核桃这一类脂肪含量高的种子类食物,是黄曲霉最喜欢的“培养皿”,一旦受潮,极易生成毒素。
第二招,粮食储藏必须“干燥+密封+低温”三位一体。南方家庭可以用食品级的密封罐、真空袋,放在阴凉通风处,别囤货。家里常见的布袋、纸袋、编织袋都不是好选择,它们不能阻隔湿气、反而加速霉变。
第三招,不要把新粮和旧粮混在一起吃。新粮湿度高、旧粮氧化重,混合放最容易生霉。每年换季的时候,厨房清仓该扔的就扔,不要心疼那几斤粮食,一袋变质的米,可能就是一场病的开始。
第四招,如果你是高风险人群——肝炎患者、长期酗酒者、有家族肝癌史、60岁以上老年人——建议每年定期做肝功能和甲胎蛋白(AFP)筛查。这项检查简单、费用不高,却能在早期发现癌变苗头。
还有人问,那市面上检测黄曲霉毒素的试纸有用吗?理论上可以筛查,但毒素分布不均匀、检测灵敏度有限,不能完全依赖。比起临时检测,更重要的是预防性储粮和警惕性食用。
国家也早就把黄曲霉毒素列入重点监控范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不得超过20微克/千克,但家庭自留粮、散装坚果、街边零食摊,基本处于监管盲区。警惕的神经,得我们自己绷住。
有人说,生活已经够苦,饭桌上那点味道,不至于致癌吧?但你要明白,癌症不是一下子来的,它是一次次“将就”的积累,是一口口“没事”的放纵。黄曲霉毒素不是洪水猛兽,但它在你忽视的缝隙里,一点点扎根。
医学给不了你完美无害的世界,但可以给你一个更清醒的选择。吃一顿饭,不只是果腹,而是身体和未来的谈判。你给它怎样的原料,它就给你怎样的回馈。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兰.黄曲霉毒素B1与肝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2,49(2):89-93.
[2]张莉,王清.我国粮食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5):501-506.
[3]赵鸣.黄曲霉毒素的毒理作用及食源性暴露风险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10):1381-1385.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