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导师,年轻导师好还是大牛导师香?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7 17:26 2

摘要:暑假来了,准备读研的同学们一边备考,一边要开始对导师进行「背调」了。有些还没确定导师的研 0 本科毕业生,也在对导师进行「背调」。

暑假来了,准备读研的同学们一边备考,一边要开始对导师进行「背调」了。有些还没确定导师的研 0 本科毕业生,也在对导师进行「背调」

有人准备选刚进高校不久的新 PI ,因为他们有更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没准更能出成果。但凡事有弊有利,新 PI 的短板似乎也显而易见。

所以,在没看清新 PI 实验室的真面貌之前,可别随便「拆盲盒」。

图源:网络

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对科研新人而言,加入新 PI 实验室是一次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选择。这类实验室虽资源有限且经验尚浅,但却能提供独特的成长机遇以及潜在红利。

咱们先看好处。

既然是新 PI 的实验室,势必规模不会大,通常都是 1 到 4 人的小团队。有些新 PI 一年都不一定能招到一个学生,自然是加倍珍视。千亩地里就那么几根苗,肯定要悉心培养,给学生的时间和关注度自然就比资深 PI 多,尤其在实验设计、论文修改等环节,不仅会主动深度参与,甚至还手把手教。

图源:网络

不但如此,新 PI 还常带着初创成员一起做最具突破潜力的课题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车涛在成为新 PI 后,带领仅 4 人的团队专注于冷门的 κ 阿片受体研究,用时 3 年,在 Nature 发表突破性成果。这是新 PI 团队最理想的模式:老师得道,弟子飞升。

图源:Nature 官网

从学生的角度看,作为新 PI 的早期成员,不但跟导师的关系更紧密,而且能跟着导师发有质量的论文,对实验室的贡献清晰可见,以后的学术履历也会显著加分。

但咱也别只盯着好处看,加入新 PI 课题组的风险也是存在的。

新 PI 并不缺科研 idea,缺的是组织和管理课题组的经验。科研启动经费怎么算都不够,仪器和耗材的采购经常踩坑 ……

图源:网络

有不少新 PI 为了省钱,购买二手设备,结果却三天两头坏,空耗很多时间精力不说,还大大耽误课题推进。同样因为预算不足,有时不得不选择低质量的耗材,导致实验重复性差,很多劳动力都打了水漂。

有新 PI 在网上吐槽,买回的流式细胞仪总显示参数错误,被学生抱怨同一样本的结果两次都不一致。

高校教职越来越难拿,「非升即走」成为常态,端住饭碗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新 PI。第一年建实验室,第二年就着急拿数据,第三年开始撰写论文,期间还得抓住各项申报的窗口期,否则经费没有着落。

图源:生物学霸

在这样快节奏的压力下,新 PI 能安心「烧冷灶」的极少,只能选那些短平快的课题先做,创新和深度无从谈起。这份压力带来的次生很有可能转移给学生,造成团队氛围紧张。最坏的结果是,突然有一天,因为考核没过,新 PI 教职没了,限期走人,那学生可就很被动了。

图源:网络

另外,新 PI 的学术人脉尚在建设中,未必有「学阀」的码头可拜,很多便利的资源获取比较难,科研所需的跨机构合作也不是太容易进行。这些都会对学生课题的推进有影响。有新 PI 曾抱怨说,原本说好的合作突然变卦,只因为对方主任说数据不能共享了,而实际情况是,数据转给其他有竞争的实验室,这导致他学生的研究不得不中断。

如何评估一个新 PI 的潜力

选择加入新 PI 的阵营,当然是看中导师的潜力,那么,导师的潜力该如何评估呢?现成的信息肯定是导师自己的简历,而且可以检索学术成果,但也千万别忽视那些学术之外的判断标准。

第一,能不能搞到钱。

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下,作为实验室的领导,导师搞钱的能力一定不能比学术能力弱,几乎直接决定课题组的存续。特别是第一笔钱,简直是实验室生存与科研自由度的基石。

现在各种名目的基金很多,经费的来源也很多样,导师脑子活络的话,往往会有包括科研启动金在内的多种类型的经费。经费来源多,一方面说明导师水平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各个评审专家们都认可导师 idea 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这种「名人印可」可能比拿到经费还重要。

图源:网络

第二,钱怎么用。

优秀的 PI 一定是好的会计。实验室每天都有开销,具体从哪个经费里走,导师得心里清楚。花钱的大头是关键设备的购置与人员招聘,启动经费还不一定能完全包圆儿,需要从其他地方找钱。消耗性的日常材料,倒是灵活性很高。


给学生发生活补助很考验导师的水平和格局。颜宁在分享自己做新 PI 的经验和教训时说:


「如果实验室有可以发的经费,尽可能地给学生多发些生活补贴。他们没有生活上的忧虑,对 PI 而言,绝对赚大发了,不解释。」

图源:网络

第三,发表论文的实力如何。

无论导师拿多少项目,学生都不能写到自己毕业论文里。毕业也好,后续找位置也好,学生要的是论文,所以,导师发表论文的实力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图源:网络

有的导师喜欢憋大的,不屑于发小论文,这对学生来说就很吃亏。因为发表小论文对学生不仅是一个课题的 milestone,同时也是一种锻炼。看导师发表论文的实力,只能检索一下,看看导师发表过哪些论文。读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后面挂的基金号,与搞钱能力互相印证。

第四,过往经历牛不牛。

孙悟空之所以能成斗战胜佛,不是他有多厉害,而是背后给他撑腰的是如来佛祖。同样的道理,导师学术网络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新 PI 获取合作机会与求职推荐强度。

如果导师一路名校,去的也是大牛的大组,那么他的背书就很硬。发表论文的同行评议阶段,搞不好撞在自己人手里,会很顺利;将来给学生写推荐信也很有分量,大家都会给面子。

图源:网络

第五,会不会带团队。

带团队的能力其实是金指标,但隐性很高,不太容易看出来。

团队内的氛围,外人很少能感受出来。对学生而言比较实际的,就是前人的去向好不好。这不一定跟 PI 的学术实力直接挂钩,更是考验导师的托举的能力。

图源:网络

有的新 PI 因为招学生有名额限制,往往会招个博后。如果前期有博后,可以看看博后出站后带着什么成果,去向如何。如果有高年级的学生,就看看毕业难度大不大,带着什么成果,准备去哪里。

加入新 PI 实验室前的必问问题清单

评估完新 PI 的实力和潜力,还要对实验室的状况有个基本了解才行。

这些信息网上都不公开的,那该怎么了解呢?

没别的办法,直接问。

问题 1:实验室首期经费规模及来源结构?未来 3 年的经费可持续性如何?

提问目的:评估实验室的生存基础。新 PI 时常面临启动经费不足、设备采购的踩坑问题。若设备预算占比大于 40% 或依赖单一经费来源,可能会挤压耗材与学生补助。

问题 2:关键仪器是否已到位?共享平台使用优先级如何保障?

提问目的:避免因设备故障或排队延误课题。

问题 3:导师未来 3 年关心的核心课题具体方向是什么?是否兼顾高风险创新与短期产出?

提问目的:识别新 PI 在「非升即走」压力下的研究策略。大多数新 PI 为满足考核,会转向「低风险快产出」课题,抑制原创性的大课题。

问题 4:近 3 年实验室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去向?

提问目的:量化团队的培养效能。某 985 高校导师的硕士毕业生,平均每年都有 2 个海外 PhD 的 offer,可见其强大的人脉网络。

问题 5:有没有支持学生申请奖学金或会议资助的经验?侧重哪些方面?

提问目的:评估新 PI 的学术背书能力。

问题 6:实验室安全与数据管理是否有标准化流程(如电子实验记录系统)?

提问目的:避免因管理混乱导致数据重复率下降。

问题 7:若您未通过考核(如「非升即走」),如何保障学生课题的延续性及毕业?

提问目的:如何应对实验室关闭,同时要明确课题转让或联合导师机制。

以上问题的答案只能描绘出实验室的大致情况,类似问题还有很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规划和需要再多问问。千万不必担心新 PI 会不耐烦,导师若是真心招人,就一定会耐心回答问题的。

结尾

加入新 PI 实验室如同「早期投资」,既有高风险也伴随着高回报潜力。必须综合考量,广泛收集信息,仔细辨别才有可能找出潜力股,规避高风险。

当然,凡事求诸己。无论是否找新 PI 做导师,自己的努力还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课题组那么多人,导师的资源和强力推荐信肯定优先给表现好的学生。

在这个暑假里,如果选定了导师,那就安心准备,用最好的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吧。

互动问题: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