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龙岗印记 | 在这条“生命通道”,重温那场“最伟大的抢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7 02:13 2

摘要:山明水秀的杨美、湖光婀娜的上雪、古树葳蕤的上木古……从坂田往平湖一路徐行,沿途不仅会经过成群的高楼和连片的工业园区,还可见几座历史感与烟火气交织的村落。它们各具韵味又交相辉映,犹如镶嵌在深圳龙岗版图上的一颗颗明珠,越往近看越能洞见其光彩夺目之处。

山明水秀的杨美、湖光婀娜的上雪、古树葳蕤的上木古……从坂田往平湖一路徐行,沿途不仅会经过成群的高楼和连片的工业园区,还可见几座历史感与烟火气交织的村落。它们各具韵味又交相辉映,犹如镶嵌在深圳龙岗版图上的一颗颗明珠,越往近看越能洞见其光彩夺目之处。

鲜有人知的是,这些掩映于繁华都市中的古老村落,与80多年前一场被茅盾先生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41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香港,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300多名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被困港岛,处境危急。为保护这批文化精英,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广东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历时11个月,通过水、陆秘密交通线将其分批转移至抗日根据地。

杨美、上雪、上木古等龙岗村落,正是在这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串联起的一条隐秘的“生命通道”,为守护民族文化“火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美村

温暖文化名人的重要接待点

在如今的龙岗区坂田街道杨美社区深处,有一幢白墙灰瓦的两层民房。房屋早已破败,二楼阳台的铁栏杆上布满了斑驳锈迹;屋舍四周,墨绿色的青苔和藤蔓爬满了墙壁……

杨美村交通情报站遗址。

这里,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杨美村交通情报站的所在地。1941年,中共宝安县委成立后,赵学等共产党员来到这里宣传革命思想、开展群众工作,配合第五大队建立乡村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根据地。其间,第五大队交通情报站在此设立,为后来建立阳台山根据地、开展敌后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里,亦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历史见证者。1942年1月,东江游击队将大批文化名人从香港转移至游击队根据地——宝安白石龙(今深圳市龙华区白石龙村)后,为更好地保证其安全,先后在周边山林中搭建起多处“山寮招待所”,将这些文化名人分散安置居住。杨美村便是其中的重要接待点之一。

杨美村交通情报站遗址。

据龙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编著的《鸡公山烽火》一书考证,大营救期间,杨美村附近的山上,先后住进了许幸之、凤子、特伟、徐伯昕等一百多位文化名人。为了让他们吃饱穿暖,不仅游击队队员节衣缩食,村民亦自发组织起来四处采购物资。杨美村的第一个女共产党员梁才好、被称为“游击妈妈”的邱银娇,经常带领张带娇、郑四妹、郑云娇、张云娇等“姐妹会”成员,到观澜等地购买军需品,探听敌人动态,为掩藏在山寮里的文化人送水送饭。

著名报人、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负责人杨奇曾在《虎穴抢救》一书中,讲述文化名人在杨美村生活的这段经历:“我们报社接到上级命令,要陪同韬奋、茅盾、宋之的、胡绳等二十多人,从白石龙转移到深坑村去。戏剧界的许幸之、凤子,美术界的特伟,生活书店的徐伯昕等一百多人,则住进杨尾村(即杨美村)附近山上;那里比深坑更加热闹,被称为‘文化新村’。”

今天,这段生动而鲜活的记录在拭去历史烟尘后,我们似乎犹能看见,当年那群在杨美村睡“竹通铺”、吃“大锅饭”的文化名人,在峥嵘岁月里“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生活状态。昂扬的斗志、难凉的热血背后,是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热爱。

上雪村

走出“红色大侠”曾鸿文

走近位于龙岗区坂田街道新雪社区上雪村的曾鸿文旧居,一栋高高耸立的炮楼首先映入眼帘。炮楼外,四面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久远的过往;炮楼旁,久经沧桑的拖屋似乎在讲述着屋主人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

曾鸿文旧居。

80多年来,每每说起旧居的主人曾鸿文,上雪村人总有种难以名状的激越和发自肺腑的崇敬。透过他们字字蘸情的讲述,一段尘封的历史也被徐徐揭开:

曾鸿文,宝安县布吉雪竹径村(今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上雪村)人,素有“红色大侠”之美誉。他早年加入洪门,在宝安、香港两地行侠仗义,颇具威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是宝安县农民运动的骨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江游击队的重要军事干部。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当月下旬,刚刚在香港元朗建立武装据点的曾鸿文,接到了来自东江游击队的一项重要任务:扫清大帽山的黄慕容等悍匪,为文化名人大营救打通九龙到新界的通道。接到任务后,曾鸿文借助游击队第五大队短枪队、长枪排的支援,逼迫黄慕容让出了地盘,控制了大帽山及附近山区,彻底打通了港九到东江游击区的陆上营救路线。

曾鸿文旧居。

后来历时11个月的大营救期间,大多数文化名人正是依靠曾鸿文开辟的这条通道,从香港安全撤离到了白石龙。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戈宝权就曾回忆,1942年1月11日,他和茅盾、邹韬奋、叶以群等人经大帽山撤回内地时,“幸好得到一个名叫‘曾大哥’的人来迎接。他穿着便装,手里拿着一把系着红绸子的盒子炮,为我们开路。”

而在文化名人安全转移到白石龙后,曾鸿文的家乡雪竹径则成为了接待他们的一处温暖港湾。据《曾生回忆录》记载:1942年1月19日,演员凤子带着剧团人员到达白石龙以后,先后到杨美、水径、雪竹径、岗头的“山寮招待所”居住;1月20日,邹韬奋、戈宝权、胡绳夫妇、于伶夫妇、沈志远夫妇等10多人从白石龙转移到蕉窝村时,第一晚就是在雪竹径度过……

上木古村

“抗日模范村”与大营救的交汇

平湖上木古,深圳河源头之村。青山绿水间,蔡马生烈士纪念碑在一片苍松翠柏中高高屹立。

蔡马生烈士纪念碑。

信步漫谈中,蔡马生烈士的村中后辈将如烟往事娓娓道来: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连接广州和香港九龙的广九铁路被日军全面控制。这让开展文化名人大营救难度陡增。因为,文化名人要从白石龙转移到惠阳根据地,必须穿越广九铁路;而彼时,日军在铁路沿线各站点均有驻军把守,沿线桥梁要道亦有瞭望台、巡逻哨等。

东江游击队领导人经过充分研究后,决定从长年有游击队驻扎且群众基础较好,素有“抗日模范村”之称的平湖上木古村穿越广九铁路线。

“当时,上木古一带是游击区,日伪军虽设置了封锁线,但并不敢轻举妄动,每天上午例行巡查一番后便匆忙撤回平湖驻地。”上木古村村民、现年99岁的抗战老兵曾丁昌介绍道。在此条件下,1942年1月19日下午4时许,第一批离开白石龙的茅盾夫妇、廖沫沙、胡仲持、叶以群等五人,在交通员郑伟灵等人的护送下,率先到达了上木古村。在村中吃过晚饭后,茅盾等人趁着夜色从容穿过了铁路线。

上木古村历史上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时年30岁的蔡马生,亦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众多从香港营救出来的文化名人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交汇。据《龙岗革命遗址通览》一书记载:“当时,蔡马生家就是游击队的地下交通情报站,是情报、交通、运输、民运工作据点。”游击队从香港营救出来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精英和国际友人,从白石龙转移到惠阳根据地的坪山田心接待站时,“都曾在蔡马生家里停留、休息过。”

蔡马生烈士纪念碑碑文。

事实上,不只蔡马生,几乎所有上木古村人都为这场惊心动魄的文化名人大营救贡献了一己之力。据史料记载,大营救期间,在上木古村村民的支持下,东江游击队在上木古一带设置了施粥站,不仅服务于从香港营救出的文化名人,也为两万多名从香港转移到内地的同胞提供救济。同时,郑英、周长带、黄群等村中妇女,还积极帮文化名人挑运行李到惠阳根据地。

八十余年物换星移,八十余载沧海桑田。今天的上木古村早已旧貌换新颜,但这段发生于80多年前的往事,却如同蔡马生烈士短暂而伟大的一生一样,永远镌刻在龙岗人民抗日救亡的历史坐标中。

版权声明:龙岗融媒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聂朦

编辑:郭斌 刘芳菲

本文来自【深圳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