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家乡我代言,我为池上做宣传。欢迎来我们池上镇,大美池上欢迎您。”一句句质朴的话语,配上孩子稚嫩的童音与清澈的眼神,为9岁的刘庚维积累起第一批粉丝。
“我的家乡我代言,我为池上做宣传。欢迎来我们池上镇,大美池上欢迎您。”一句句质朴的话语,配上孩子稚嫩的童音与清澈的眼神,为9岁的刘庚维积累起第一批粉丝。
8月24日破晓时分,鲁山脚下晨雾未散。博山区池上镇下小峰村的猕猴桃架下,池上镇中心学校三年级小学生刘庚维正和父亲一起调试手机支架。晨露似晶莹珍珠,在多肉植物叶片上折射细碎光芒,远处梯田如绿浪层叠,农舍错落,构成如诗如画的水墨乡村景致。
从羞涩男孩到乡村“小导演”
这个暑假,刘庚维与父亲拍摄的《暑假乡村生活在淄博》系列短视频,在抖音平台获超2000万次播放,让这山间小镇再成焦点。
“最早是让他当小模特,举着多肉植物对着镜头笑。”父亲刘国峰经营的“花缘老屋”民宿里,多肉植物园是刘庚维短视频创作的起点。从4岁起,他便接触短视频拍摄。
镜头前,刘庚维从羞涩走向自信。“现在他会主动设计台词,甚至要求重拍直至满意。”刘国峰说,这种“严苛”训练,饱含培养孩子专注力与耐心的良苦用心。
令人惊叹的是,9岁的刘庚维已能独立完成选题、拍摄到剪辑全流程。他的作品里,有多肉植物的特写,有村民采收猕猴桃时忙碌而喜悦的场景——村民们熟练地采摘着饱满的猕猴桃,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刘庚维则以独特视角记录下这一切,还有雨后云海缭绕山间的绝美画面。
乡土童年的新时代叙事
“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乡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正通过新媒介绽放。”池上镇中心学校校长侯宝锋说,学校“五育并举”教育在刘庚维身上生动体现。
“好多同学都被他镜头里的美景打动了。现在学校成立了‘乡村小记者’社团,每周开设短视频创作课程。”班主任李欣悦说,刘庚维的视频在同学间反响热烈。
在抖音平台,“池上镇”相关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从孩子视角到村民自发记录,短视频共同塑造立体乡村新形象。
短视频创作不仅提升乡村知名度,还潜移默化提升乡村少年综合素质。今年暑假,刘庚维与同学们参加博山区“少儿五艺”大赛斩获银奖。这个山里娃用镜头证明:新时代乡村少年,既能挥锄种地,也能用镜头讲述家乡故事。
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
“以前游客来了只知道鲜果采摘和乡村美食,现在他们会特意去探访视频中的山泉和其他特色风景打卡地。”博山区池上镇党委委员鹿传慧说,新媒体技术重构乡村传播生态。
刘庚维的视频《乡村童年》格外引人关注。视频里,孩子用稚嫩童声介绍自己的家和父母,并向网友发出“来淄博”的邀请。“很多人私信说,被视频里的慢生活打动了。”刘国峰说,这条视频直接带来20多单暑期预订。
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传播方式,重塑乡村旅游营销逻辑。在“花缘老屋”民宿留言簿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原本计划去青岛,刷到小朋友的视频后临时改变行程。这里的山水和人情,让我们找到了久违的乡愁。”
当被问及未来梦想,刘庚维眼神明亮:“我想当导演,把家乡的四季都拍进电影里。”
这个9岁少年或许还未深知,他与父亲的短视频,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桥梁。在新媒体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庚维们”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新时代的乡土中国。
乡村振兴,既要留住乡愁,也要创造新机。在刘庚维镜头里,我们看到传统农耕文明与数字时代完美融合。这种由内而外的乡村叙事,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随着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将有更多乡村孩子拿起手机,记录家乡之美,传播乡土文化。这既是乡村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所在。
本文来自【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