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北大读博,北京这位校长的开学致辞刷屏,值得细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7 21:29 1

摘要:当年这条新闻曾经引起北京日报等众多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并在网上引起热议。如今两年过去了,廖校长在北大博士阶段的学习中也拿下了所有选课“全A”的佳绩。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他终于公开回应“50+读博为何”——

34年前错过北大,52岁再圆博士梦!

精华学校校长廖中扬在2023年以52岁的年纪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哲学系全日制博士生。

当年这条新闻曾经引起北京日报等众多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并在网上引起热议。

如今两年过去了,廖校长在北大博士阶段的学习中也拿下了所有选课“全A”的佳绩。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他终于公开回应“50+读博为何”——

校长带头读书,是对学生负责

“你是与你相处最多的5个人的平均值”,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廖校长表示,和学生关系最近的人是老师,老师的水平决定了学生的高度,所以老师必须学习。

一位教授曾经说“当老师最对得起学生的事就是每天读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明确提出:教师有责任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学科水平和教育方法。老师们也许不能立刻改变学生的分数,但定会改变他们的眼界、精神与人生方向。因此,精华要有学习的氛围,校长、老师要以身作则读书,因为学习是终生的事。

扎根北大,精准把握未来教改方向

廖校长从教育实践角度分析了深入高校的重要性。

高校与中学不同,教材编写与审定权在高校专家,高考试题命制与评审依托高校资源;阅卷标准与评估体系以高校为最终裁量。唯有深入其中,才能把握教育改革的前沿动向。另外,廖校长更郑重承诺,未来精华学子若在保研、直博、入职、转正、评级等人生关键节点需要帮助,他都愿凭此经历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咨询。深入北大校园,也为精华的师资建设提供了便利——无论是想招聘北大、清华的优秀毕业生,还是想邀请高校专家为老师们开展培训,都能更高效地对接资源。

正如古语所云 “智者取水,当就泉源”,贴近核心资源,才能为教育质量筑牢根基。

用读书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

才是真安全感

“沧海桑田,唯有未雨绸缪,才能行稳致远。” 廖校长结合当下世界的发展态势,提醒大家警惕未来的不确定性。

以美国为例,通货膨胀加剧、部分企业倒闭、AI 技术冲击传统就业、年轻人消费降级等现象,都在印证 “外在物质无法带来永恒保障”—— 即便家中有十套房,也不能替代知识赋予的竞争力,只有读书才能对抗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

“富贵易散,唯有读书才能安身立命。” 廖校长恳切地告诉同学们,真正的安全感从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积累,而是源于内在知识的沉淀、思维的革新与持续学习的能力。

34年圆北大梦,追梦从来不晚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北大2020年的招生宣传语深深触动了廖校长,他表示“1989年我没考上北大,这么多年似乎慢慢忘了自己的梦想。但这句话重新唤起了我追梦的勇气。”

廖校长勉励同学们,工作的意义远不止谋生,更在于完成使命、创造变革,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修身”,是不断完善自己。

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工匠

用拼搏“让父母放心”

讲至动情处,廖校长提及了对自己寄予厚望却已过世的父亲,言语中充满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慨。这份真情流露的分享,是廖校长对同学们最恳切的期许:希望大家能珍惜当下的时光,尽早立下远志、奋力拼搏,用实际行动回应父母深沉的爱与期盼,不要等到时光流逝,才追悔 “未能及时让父母安心”。

“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工匠(faber est suae quisque fortunae)”,这句镌刻着古罗马智慧的名言,摘自罗马历史学家萨卢斯特(Sallust) 的著作《喀提林战争》(Bellum Catilinae),而它,正是精华学校廖中扬校长希望传递给每一位精华学子的核心信念 —— 深入剖析便会发现,这句跨越千年的古罗马箴言,与 “我命由我不由天” 所蕴含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

廖校长用自己的“迟到”34年的北大梦,告诉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追梦,任何时候都不晚;但奋斗,正当下最好!

RECOMMENDED

往·期·推·荐

微信又改版啦

来源:京城教育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