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雁”报桑梓 “星火”助振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7 18:23 1

摘要:田垄间,沉甸甸的玉米穗裹着阳光翻涌成金浪。烈日下,一个敦实的身影正沿着大场镇殷家庄的田埂缓步前行——他便是殷家庄自然村“90后”党支部书记徐云龙。此刻,他正熟练地扒开玉米苞叶,查看玉米的成熟度,心中盘算着组织农机合作社开展统一收割。

回村任职大学生(左)参加直播电商培训。(工委组织部供图)

田垄间,沉甸甸的玉米穗裹着阳光翻涌成金浪。烈日下,一个敦实的身影正沿着大场镇殷家庄的田埂缓步前行——他便是殷家庄自然村“90后”党支部书记徐云龙。此刻,他正熟练地扒开玉米苞叶,查看玉米的成熟度,心中盘算着组织农机合作社开展统一收割。

通过“雏雁星火”计划回到家乡的徐云龙,最初作为助理跟着新村党委书记边干边学,经过一年来田间地头上、家长里短中的摸爬滚打,如今已挑起了殷家庄党支部书记的担子。这位肤色黝黑、乡音醇厚、谈吐朴实的青年,早已成了乡亲们眼中的“贴心当家人”。

近年来,伴随城镇化进程加速,乡村“空心化”与农村干部队伍“老龄化”矛盾愈发凸显;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攀升。在此背景下,有序引导优秀青年返乡成为破解农村发展、就业供需双重命题的关键抓手。针对这一形势,青岛西海岸新区聚焦本乡本土大学生群体,创新实施“雏雁星火”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计划,打出一套“引、用、育、留”组合拳,有效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建功立业。

返乡实践,暖心“聚”才

“回村实践后,才懂啥叫‘接地气’。走村串户听大爷大妈拉家常、掏心窝,手把手教前辈用电脑算数据——课本里的‘基层工作’,一下子变成了田埂上的热乎话、屋檐下的实在事……”回忆起在泊里镇董家口村的暑期实践,山东农业大学学生丁华明感悟颇多。

唯有知之深,方能爱之切。为助力农村家庭大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同时吸引青年学子反哺家乡、建设家乡,2024年以来,新区坚持“一镇一册”精准建档,通过“一声关怀电话、一次家庭走访、一个学子交流群”等方式,与本乡本土大学生建立常态联系。

“‘雏雁星火’计划从去年暑假的新村实践起步,当时1154名大学生积极报名,按就近原则到户籍所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报到。”工委组织部组织三科科长姬中元介绍,“前期调研显示,学生们实践意愿强烈,主动认领了村情民意收集、民生事务代办、人居环境整治等实训岗位。”

“农村也是施展专业、成就价值的舞台。”青岛电影学院的陈硕在海青镇滨河村实践后坦言。通过深入乡村实践,返乡学子既感受到家乡发展的热度、政策的温度、爱才的诚意,更对农村工作有了全面认知,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愈发强烈,不少大学生开始主动咨询回村工作机会。

公开选聘,诚心“引”才

为精准掌握大学生回村任职意愿,工委组织部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超三成受访学生明确表示期盼回村工作,近六成受访学生表示愿意将回村作为就业选项之一。

2024年8月,新区率先在大场镇启动试点,发布高校毕业生回村任职选聘公告。首次选聘设置17个新村岗位,通过“镇选村聘”组织方式、“笔试+面谈”选拔模式,最终21名优秀大学生脱颖而出,受聘为村党委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纳入组织管理。

“选择回到大场镇,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之一。”汇水湾村村委会主任助理丁军感慨,“我是山东农业大学学生,能够发挥自身所学助力家乡乡村振兴,我感到特别骄傲。”

先给舞台、再给位子,先当配角、再当主角。“对任期一年中表现优秀、群众支持、组织认可的回村任职大学生,下一轮‘两委’换届时,将作为35岁以下年轻干部预备人选,优先推荐进入村级班子。”大场镇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鲁统民介绍。

紧随其后,藏马镇、张家楼街道等镇街纷纷开展公开选聘。仅一年时间,就有134名优秀毕业生从867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其中“00后”占比达55%,本科及以上学历超七成,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注入了“源头活水”。

提级培养,用心“育”才

“大家注意镜头感,咱们卖的是村里的蜜桃,得把新鲜劲儿和甜味儿通过话筒传出去。”在青西农播“创享营”专题培训班上,王台街道徐村党委书记助理韩超正和同学们一起模拟助农直播。作为村里咖啡馆的主理人,他还将自己创作的《燎原星火》《青禾》等宣传MV与同学们分享,“参加这次培训,就想学学怎么通过直播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给农产品多带带流量。”韩超说。

大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但基层经验不足是成长路上的“拦路虎”。为此,新区建立“导师帮带”机制,通过“一对一”结对、“多对一”综合培养等方式,针对性补齐本领短板。

22岁的王晓辉是张家楼街道达尼村党委书记助理。她的“导师”、村党委书记张金宝是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基层工作经验颇为丰富,工作时间常常将王晓辉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方法、传经验。“晓辉学历高、脑子活,回村后学东西特别快。接下来我打算让她多参与村庄议事决策,好好练一练做群众工作的真本事。”张金宝说。

除了导师带教,新区还通过镇街部门轮岗、村内岗位实战等形式,推动大学生在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多岗位历练。“在农业农村中心跟岗学政策,在合作社帮忙理账目,这些经历让我应对村务更从容了。”王晓辉高兴地说。通过“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年轻干部正快速成长为基层工作的“多面手”。

进阶激励,拴心“留”才

“回村后,我努力工作学习,支部发展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这对我来说是莫大鼓励。”藏马镇藏马山居村村主任助理王慧说。如今,这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干劲更足了,服务群众、回报家乡的热情愈发高涨。

为点燃回村任职大学生的干事热情,新区按照“一人一档”建立实绩档案,实施优胜劣汰动态考核,着力营造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氛围。对于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优先吸纳入党,能力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优先推荐为自然村党组织书记人选。

“引进来是起点,留得住才是关键。”姬中元说。针对“后顾之忧”,新区明确到村任职大学生享受农村干部待遇报酬,并落实就业补助、健康体检等保障措施;建立常态化“家访”机制,动态掌握思想动态;公开评选“优秀回村任职大学生”,以荣誉激励扎根基层。

“雏雁星火”计划为农村青年搭建了公平竞争平台,有效规避“宗族派性”干扰,破解了村级后备力量“出不来”“选不上”的困境。“与以往选派大学生村官不同,目前回引的回村任职大学生均来自本乡本土,他们既契合乡村治理现代化需求,又熟悉乡情民情,更容易被村民接受。”工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晓龙表示。

“雏雁”报桑梓,“星火”助振兴。广袤乡村曾以厚土托举无数青年外出求学闯世界,如今又以同样的温情与诚意铺就归程,欢迎他们返乡兴业。这是乡情的约定,更是双向奔赴的选择。回乡建功立业,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学子的主动向往。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