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筑耕基 丝路敦煌绘新篇 ——敦煌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7 19:38 1

摘要:四季轮回,大地如诗。当春风掠过莫高窟的檐角,戈壁滩上的芨芨草悄然返青时,推土机碾碎最后一道田埂,零散“巴掌田”熔铸成连片平田,铁犁翻起湿润的新泥,无人机在碧空划出完美弧线,敦煌的田野处处春潮涌动。当骄阳似火时,北斗定位的植保无人机群在叶脉间投下精准药雾,智能灌

四季轮回,大地如诗。当春风掠过莫高窟的檐角,戈壁滩上的芨芨草悄然返青时,推土机碾碎最后一道田埂,零散“巴掌田”熔铸成连片平田,铁犁翻起湿润的新泥,无人机在碧空划出完美弧线,敦煌的田野处处春潮涌动。当骄阳似火时,北斗定位的植保无人机群在叶脉间投下精准药雾,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着每一株禾苗的墒情,连片的棉田泛起银浪;在金秋麦浪间,收割机在成片的麦浪间吞吐着饱满的穗粒,机械轰鸣声与丰收的笑语交织成歌;当冬雪覆盖祁连山麓,蓄水池静默蓄力,滴灌系统正悄然守护土壤的呼吸,为来年的春耕酝酿希望····在这片千年绿洲上,一场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名的变革,正在四季轮回中书写丝路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

破土而生:建设之路与成效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这句古老的农谚,在敦煌绿洲上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这片镶嵌在戈壁荒漠中的沃土,不仅孕育出蓬勃的农耕文明,更以丰饶物产滋养着璀璨的敦煌文化——从莫高窟壁画里栩栩如生的耕作图景,到民间口耳相传的农事歌谣,农业与文化早已如藤蔓攀附土壤般紧紧相缠,共同托举起十几万敦煌儿女热气腾腾的烟火日常。然而,世代沿袭的耕作模式却日渐显露出局限,地块小、零散、贫瘠、产出低、受限条件多,旱涝不保收,粮食产量不稳定····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困住了这片土地的潜力,成了村民致富的“拦路虎”。如何破解农业发展的难题?近年来,敦煌市抢抓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以土地整合、高效节水智慧农业为抓手和突破口,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让越来越多的“瘦田”跃升为良田。

土地整合:存量变增量

一方面“摸清家底”,盘活土地资源。针对巴掌地、低产田等土地,逐地块查清位置、面积、用途等,建立了“底数一本账”,同时激活“低效耕地”,实行部门联动、精准研判、挂图作战机制等措施,全速推进土地要素精准保障。另一方面聚焦土地零散、产值不高等薄弱环节,按照“每块面积不低于50亩、宜大则大”原则,通过“先流转后平整、打破村组界限、突破渠路限制、只到册不到户”模式,整村推进、因村施建,将不同农户分散零碎的土地统一平整后重新分配,合理划分农户自种区和经营主体流转区,实现“小地变大地”和“一户一田”目标,有效解决了“土地零碎”“效益太低不划算”和“谁来种”“怎么种”等一系列问题。原先分散的地块整治成田成块、地成形的标准化农田,沟壑纵横的“巴掌田”被重塑为平坦连片的“万亩方”,土地有效利用面积增加5%以上,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以前家里的地零散得很,东一块西一块,加起来也就几亩,光来回跑着种地都费老劲了。现在整合后,一块整整齐齐的大田,种收起来方便多了,而且产量还高了不少,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莫高镇新店台二组村民叶长孝感慨道。

生态屏障:绿意锁黄沙

“栽下一棵树,守住一片田”——敦煌人深谙此道。以“锁黄沙、植新绿、换新颜”为总目标,按照“树种优、结构新、效能高、抗性强”的思路,结合农田林网现状,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持续抓好农田主干道、渠系周边林带和残次林网更新改造,重点在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肃州镇、莫高镇等5个镇项目区内完成农田防护林网补植补栽工作。市、镇、村三级联动,农业、林草、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各负其责,在防护林建设的开沟、灌水、栽植、管护的全流程中一线指导服务,确保“栽一颗,活一片”。同时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逐步形成“建管护一体化”机制,确保农田防护林“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目前,72.03万株农田防护林沿田埂铺展,324.22公里林网如绿色长城般拱卫农田,防风固沙与节水滴灌技术双管齐下,改善农田小气候,为高标准农田穿上‘防护衣’,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肃州镇孟家桥村干部闫光显说:“以前风沙大的时候,地里的庄稼经常被沙子埋,一年下来收不了多少。自从种上了防护林,风沙明显小了,庄稼长得也旺实。而且我们建立了常态化管护机制,大家都积极参与,这绿色屏障时刻守护着我们的田地。”
智慧灌溉:滴水润良田。 大水漫灌已成历史,智能滴灌系统让每一滴水精准抵达根系。修建196座蓄水池,管理房201座,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通过管道和滴头均匀、定时、定量的标准化灌溉系统,逐步形成干、支配套的灌溉体系,滴管如血管般在地下全面延伸,实现定量定时灌溉施肥,将“浇地”转变为“浇作物”,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承载能力。“至目前,敦煌15.3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全部安装水肥一体化系统,土地流转增值从以前的每亩300-400元,到现在的800元,每亩增值400元,仅此一项,让百姓每年从中获得红利7000余万元,敦煌的“节水账”与“增产账”同步告捷。”敦煌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刘炅平说道。

机械赋能:铁甲换人力

打破原有地块、沟渠和道路界限,化散为整、成方连片,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代建,田块连片集中整治、节水设备统筹配置、道路宜机化改造一体实施,拖拉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划出笔直的播种线,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实现精准化、标准化、智能化作业,项目区粮食耕作机械化率不断攀升,昔日“面朝黄土”的农民转身成为“遥控指挥”的现代农人。高标准农田建设突破了当前小农小户分散生产、低效经营的农业发展瓶颈,农业生产从“粗放式”到“精细化”转变,“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实现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精准化生产的重大转变。

“从产量低而不稳的“小砂地”到“路成网、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助推“互联网+农机作业”“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新模式纷纷涌现,有力推动了粮食增产量、增效益、降成本、补短板生产格局的形成。目前,敦煌市建成了占永久基本农田的94.6%的高标准农田18.16万亩,实现田间节水50%以上,亩均节约成本30%以上,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产量稳中有升,棉花、玉米等农作物亩均增产增收10%以上,为实现敦煌水资源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夕阳西下,敦煌市高标准农田的防风林投下斑驳树影,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潮湿的气息。敦煌人用铁锹与科技对话自然,让“粮田”蜕变为“良田”,但这场变革远未终结——它需要更坚韧的根系扎入沙土,用更智慧的汗水浇灌未来。或许,当下一季春风吹过,这片土地将用更丰硕的收成,回应所有的期待与叩问。

来源:敦煌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