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才女庄静 抗战屡建勋绩 | 作者 程荣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7 20:12 2

摘要: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有个女性的身影常常闪耀在前方和后方,奔波历险,屡建勋绩,引人注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她颁发“胜利勋章”,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签发勋章证书。这位抗战勋绩卓著的女性就是来自邳州(县),素有“才女”之誉的庄静。

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有个女性的身影常常闪耀在前方和后方,奔波历险,屡建勋绩,引人注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她颁发“胜利勋章”,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签发勋章证书。这位抗战勋绩卓著的女性就是来自邳州(县),素有“才女”之誉的庄静。

携笔从戎:投身民主革命洪流

庄静,1909年(民国前三年)出生于邳州(县)庄氏名门。父增运,以耕读传家,乐善好施,闻于乡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他率领乡勇北上加入清军,在京津一带抗击入侵者。后因不满清政府腐败,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在南京下关开设“连升客栈”作为革命联络站,接待过民主革命元勋黄兴(克强)。庄静天资聪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先后就读江苏省立徐州中学、南京明德中学、上海女子文学专科学校,继入上海南方大学深造。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大军进抵上海,庄静被推选为学生代表,走上上海各界欢迎北伐军大会讲台慷慨致词,口若悬河,引起关注。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属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的黄振华女士(黄兴之女),对才女庄静非常赏识。在黄振华女士推荐下,庄静投身民主革命洪流。

庄静初任国民党上海市总部妇女部行动委员、江苏省党部妇女部秘书兼代部长(是时国民党江苏省党部设在上海)。1927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期北伐战争开始,庄静被任命为东路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少校指导员。庄静16岁,英姿飒爽,成为北伐军中最年轻的少校女军官。

学子或文人从军,人们爱用成语“投笔从戎”描写,庄静却是“带笔从戎”,舍不得丢弃手中那只笔。是时,“举凡妇女界文电、宣言等,多出诸女士手笔,蜚声一时。”(见庄大奎先生所撰《庄静女士事略》)

北伐军胜利推进,直捣北洋军阀老巢,张作霖通电退出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庄静女士卸去戎装,在古都北平开辟民国妇女运动的新天地。

娼妓泛滥是民国妇女运动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庄静女士任北平市妇女救济院救娼部主任,救娼部设在前门外大李纱帽胡同。庄静女士和她的同事每日亲赴娼寮调查实况,是时北平共有妓院三百四十六家(分四个等级),妓女二千二百二十九人,分别年龄、籍贯、住址、为娼原因等登记在案,按计划实施救助。庄静长篇论文《论救娼与废娼》,分期在《华北日报》刊载。

与此同时,创办北平市女子职业学校,庄静女士任校长。实行半工半读,专收成年失学妇女,免收学费,培养就业职能,帮助妇女走出家庭投身社会(与希特勒提倡“妇女回到家庭去”背道而行)。

救护伤患:南下北上 身临前线

“九一八”事变,北平市妇女救国同盟会成立,庄静女士任常委,救国运动与妇女运动并行。她假借国立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院)开办救护队训练班,训练防毒消毒、止血绷带等课目,以备战时救护之需。

上海“一二八”事变,淞沪战起。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全中国都注视着上海,对十九路军表达敬意与声援。前沿阵地上两个伟大女性的身影令人感佩,一是孙夫人宋庆龄,身穿护士服为伤患官兵服务;一是廖夫人何香凝,组织妇女赶制三万套棉衣亲自送上前线。

此时,庄静女士组织北平市妇女救国同盟会救护队,3月2日乘晚车南下,奔赴上海前线。救护队长庄静在欢送会上致词,激昂慷慨,置生死于不顾,她说:“我们去了,我们去了,我们肩上担负救国的责任。不用提道途险阻,不用提父母留意,不用提枪弹无情,不用提腥膻可厌,我们情愿碎了躯,断了骨,流了血,烂了肉!我们要倒尽长江之水,流尽这亡国的耻辱!”(《告别书》刊载于《华北日报》妇女救护队专号)

遵照前方抗敌指挥部的安排,庄静女士率领的救护队在临时设立的后方医院实施救护,历时两个多月,备尝艰辛。同年5月4日,《华北日报》编者在刊登庄静《致北平妇女救国同盟会电》按语中说:(救护队)“自3月2日驰往前方,历在苏州、无锡一带工作,成绩卓著。”

1933年3月,日军向长城一线大举进攻,平津告急。长城内外,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抵抗,多次击败日军进攻。此时北平人民自卫指导委员会成立,庄静任救济慰劳组主任,她再度组织救护队,并率队开赴前线,冒枪林弹雨,救死扶伤,鼓舞官兵斗志。

慰劳将士:奔波历险 罹患痼疾

1935年华北局势恶化,庄静女士南下任职南京市妇女会,及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

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中央机关转移至武汉,庄静女士在武汉开展妇女救护慰劳工作。

1940年在陪都重庆,庄静女士任职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及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保存的《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八年总结报告》有两处涉及庄静女士的记述:

其一“慰劳台儿庄大捷”。“总结报告”说:“大捷消息传来,举国振奋,本会拨款数万元,推派重员前往慰劳,历经万险,方将慰劳款送达英勇将士之手。同时在敌人炮火下,向白长官献赠全国妇女制赠之锦旗。”

“推派重员前往慰劳”,“重员”即指庄静。庄静女士奉命率领汉口市各界抗敌后援慰劳将士代表团,在敌人炮火之下(前线指挥部设在邳州境内“张家大院”,地近台儿庄),向白崇禧(国民党中央军委副参谋总长,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献赠锦旗一面。锦旗上书“指挥若定”四个大字是对战役指挥者的赞许,也是对所有浴血奋战将士的鼓励。

其二“慰劳印缅战区远征军”。庄静女士奉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理事长宋美龄之命,率领慰劳团飞越喜马拉雅山驼峰,深入印缅战区慰劳中国远征军,此行可谓任重道远。“总结报告”记载颇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滇缅反攻,捷报传来,举国振奋。本会为对滇缅比肩作战之中盟军战士鼓励慰劳起见,特单独组织慰劳团前往滇缅慰劳,计自三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起,至四月底止,历时五星期余,来回旅程二万里,历在八莫、腊戊、畹町、芒市、龙陵、松山、保山、永平、喜州、云南驿、楚雄、昆明、沾益、陆良、曲靖等地举行慰劳七十八次,共一百余单位,慰劳部队人数三十余万,伤病医院四十一所,伤病官兵二万余人,盟军数百人,共发赠慰劳金一千六百万元,印币八万卢比,衣裤实物六万七千六百零一件,价值数千万元。”

是时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驼峰航线”成为中国和盟军的一条主要空中通道。喜马拉雅山南麓驼峰,最高海拔7000米,至今依然是人类飞行的禁区。慰劳期间,庄静女士并向印缅战区美军总司令索尔登(接替史迪威将军者)献“精诚合作”锦旗,索尔登将军甚赞中国女性之勇敢。

此行几度遭受敌机轰炸,历尽艰险,况且热带雨林气候潮湿,庄静女士的双膝风湿痼疾就是此次慰劳期间罹患的。

募制寒衣:电波传遍千家万户

1938年9月21日,晚上8时,战时移至汉口的民国中央广播电台的电波,划破战火纷飞的夜空,将一个听众颇为熟悉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这是庄静女士受武汉各界纪念“九一八”七周年大会宣传委员会之约,在向全国姊妹们要求为抗战将士募制寒衣作广播演说。

说是“听众颇为熟悉的声音”,因为这是庄静女士第八次在民国中央广播电台呼吁为抗战将士募制寒衣。她说,此次募制寒衣的要求,比较以前格外严重千百倍,因为这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紧要关头。

庄静女士的演说,洋洋数千言,极富鼓动性和号召力。

她从自己在战地目睹之惨状说起,以激起广大妇女对日寇暴行的仇恨。然后用设问设答的方式,连问“为什么”,提醒妇女们“想一想”:日本帝国主义所施予我们同胞的残忍手段多么毒辣,再追问“大家都知道, 我们是中国的人民,尤其是中国的妇女,谁能忍受日本军人禽兽不如惨无人道奸淫烧杀呢?”她谆谆告诫:“记着,要报血海的深仇!”竭诚勉励:“我们要不分老少,一致动员,参加抗战,并且要全力支持长期的抗战,抗战到底”,“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绝不规避自己女国民应尽的职责”。

她拿现代妇女同古代妇女相比,花木兰替父从军,梁红玉助夫作战,秦良玉率官兵剿杀贼寇,岳母训子精忠报国,历史上的伟大女性,名流后世,至今受人敬慕。她说,我们新社会的妇女,“难道比不上封建社会的古人吗?”“我们要自重,自信,中国妇女保卫中国是有力量的,我们并不亚于世界任何国家的妇女。”

她又拿中国妇女和外国妇女相比,从前斯巴达的男子出征,每战必胜,这是因为斯巴达妇女鼓励男子的力量。男子出征打仗,他们的母亲、妻子、姊妹便说:“假若不打胜仗,就不必回来,最低限度也要伤了抬着回来。”我们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家,难道我们还不如欧洲的一个小国的妇女吗?她说,“做母亲的谁都疼爱自己的儿子,但是还有在前方浴血苦战的千万个好男儿,也要疼爱他们;作贤妻的谁都敬爱自己的丈夫,但是在战场上还有千万个英勇的大丈夫,他们正在为保卫祖国而拼命,我们更要敬爱他们。”

在播音室里,庄静女士对着“各位有钱的有力的夫人小姐姊妹们”呼吁:“快出钱,快出力!”“战事紧急,敌人正威胁大武汉,天气又一天冷了一天,我全国亲爱的姊妹们,应当尽心,尽责,赶快完成百万件寒衣运动,为国家民族各人都要尽此神圣之任务 !”

庄静女士情词恳切、洋洋洒洒的演说,就是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百万寒衣运动”总动员。随后,募制寒衣运动总会在武汉成立,全国各地成立分会,由总会发起的征募寒衣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据《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刊的机关报)报道:征募寒衣运动,至10月结束,计征募棉背心200万件,旧衣300万件,并及时组织慰劳团体代表携带寒衣和其他慰劳品,交付前线抗战将士们的手里。

抢救难童:保育民族复兴幼苗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1938年3月成立于汉口,在严酷的抗战岁月中,计拯救战区三万多难童,并为国家民族复兴实施百年树木的教育。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大业绩。这一创举与业绩中应有庄静女士的一份不可磨灭的功劳。

庄静女士为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的理事、组委会副主任、常务理事。摄于成立之时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正副理事长同部分常务理事及负责人合影(1938年武汉)”,中排理事长宋美龄左边即是庄静,右为李德全(冯玉祥夫人、副理事长),后排左为邓颖超(周恩来夫人、常务理事)。

1938年7月,日军包围武汉时,庄静女士奉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宋美龄之命,偕同保育会的同事在平汉铁路沿线河南信阳一带,抢救战区难童一千多人,分别送往广西和四川儿童保育院。

同年10月,武汉沦陷,时任青年团妇女服务队总队长的庄静女士,率队由武汉到湖南,在湖南境内开展战地服务工作,又抢救战区难童一千多人,分批送往四川儿童保育院。一次,从湖南护送难童至四川途中,不幸卡车翻覆,庄静女士腰部受伤,所幸难童安全无恙。

在抢救战区难童的同时,庄静女士著文呐喊“救救苦命的孩子”,为战区难童教养呕心沥血,“用伟大的母爱哺育未来”。

她在《战时儿童教养的实施》(刊载《妇女共鸣》杂志1938年第二期)中阐述儿童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明确指出“儿童是国家的小主人,是民族的未来,是建国的新生力”,并亲手拟订《战时儿童教养实施计划》(刊载杂志同上),强调“特别训练儿童,将来成人后,须怎样负起艰辛的担子,开始奔上远大的征程,为着惨战后的祖国完成复兴建国的神圣使命”。

抗战胜利后,庄静女士随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6年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当选行宪后第一届江苏省妇女界立法委员。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她晚年参加台湾当局组织的考察团到南北各地考察,遇见当年被拯救的难童已经为人父母、事业有成,齐声呼喊“庄妈妈好”。终身未婚的庄静女士听到喊她“妈妈”非常高兴,后来提起此事,她感慨地说:“人一生总要做点善事才好。”

来源:大洲文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