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0367-2025 英文版/翻译版 牙科学 陶瓷材料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7 18:36 2

摘要: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ISO 1942 牙科学 名词术语(Dentistry—Vocabula

GB 30367-2025 英文版/翻译版 牙科学 陶瓷材料


牙科学 陶瓷材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牙科陶瓷材料的性能要求、建议,描述了相关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制作牙科固定全瓷和金属烤瓷修复体及修复装置的陶瓷材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ISO 1942 牙科学 名词术语(Dentistry—Vocabulary)
注:GB/T 9937—2020 牙科学 名词术语(ISO 1942:2009,MOD)
ISO 3696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Water for analytical laboratory use—Specification and test methods)
注:GB/T 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ISO 3696:1987,MOD)
ISO 13078 牙科学 牙科炉 用独立热电偶测量温度的试验方法(Dentistry—Dental furnace Test method fo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with separate thermocouple)
ISO 13078-2 牙科学 牙科炉 第2部分:通过烧结上釉评估烧结炉程序的试验方法 (Dentistry—Dental furnace—Part 2:Test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furnace programme via firing glaze)
ISO 13078-3 牙科学 牙科炉 第3部分:采用单独热电偶测量评估高温烧结炉的试验方法 (Dentistry—Dental furnace—Part 3:Test method for the evalu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sintering fur- nace measurement with a separate thermocouple)
3 术语和定义

ISO 194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ISO 和 IEC 在以下网址维护用于标准化的术语数据库:
——ISO 在线浏览平台:http://www.iso.org/obp;
——IEC 电子开放平台(电子百科、电工百科):http://www.electropedia.org/。
3.1 材料
3.1.1
着(彩)色牙本质瓷 chromatic dentin ceramic
色调(颜色)具有高强度或饱和度的牙本质瓷。
3.1.2
牙科陶瓷 dental ceramic
用于制作牙科修复装置和修复体的陶瓷材料。
3.1.3
牙本质瓷 dentine ceramic
轻微半透明、着色的牙科陶瓷(3.1.2),用于模拟牙科陶瓷修复体或修复装置中牙本质的自然外观。
3.1.4
牙釉质瓷 enamel ceramic
轻微半透明、着色的牙科陶瓷(3.1.2),用于模拟牙科陶瓷修复体或修复装置中的天然牙釉质。
3.1.5
荧光陶瓷 fluorescent ceramic
吸收辐射能并以不同波长带的辐射能形式发射的牙科陶瓷(3.1.2)材料,其全部或大部分波长超过 所吸收能量(的波长)。
示例:吸收紫外线,发射蓝光。
3.1.6
玻璃陶瓷(牙科) glass-ceramic(dental)
通过对玻璃进行热处理,引发其形核和生长,使全部或大部分生成晶体微观结构的牙科陶瓷 (3.1.2)材料。
3.1.7
成型液 modeling fluid
与牙科陶瓷(3.1.2)粉末混合的液体,以便在烧制前将其成型或塑型成所需的形状。
3.1.8
调整(修形)牙釉质瓷 modifying enamel ceramic
用于调整(修改)修复体的表面轮廓的牙釉质瓷(3.1.4)。例如,添加接触点,通常在比牙釉质瓷或 牙本质瓷(3.1.3)更低的温度下烧制。
3.1.9
一体瓷块 monolithic ceramic
基本上由单一均匀材料制成的牙科陶瓷(3.1.2)。
注:可(染色技术)涂上一层薄薄的釉。
3.1.10
乳白色牙釉质瓷 opalescent enamel ceramic
含有微细颗粒的牙釉质瓷(3.1.4),其折射率与其所掺入的陶瓷基质明显不同。
注:这种材料散射较短波长的光(如蓝光),透射较长波长的光(如红光)。
3.1.11
可压铸块 pressable ingot
颗粒或铸块形式的牙科陶瓷(3.1.2),被设计采用专用熔炉,使铸块能够注入、铸造或压入到通过失 蜡技术制备的模具中。
3.2 加工工艺
3.2.1
压实 condensation
在烧结前振动牙科陶瓷粉末的浆料以压实粉末牙科陶瓷(3.1.2)的工艺。
3.2.2
烧制 firing
对牙科瓷粉或瓷粉压实块采用加热并可能结合其他加工参数(例如,机械加压或气体加压),使陶瓷 致密成所需形状的工艺。

3.2.3
烧结 sintering
通过加热使生坯致密化和固结的过程,正在形成的多晶微结构的陶瓷颗粒内部和之间的原子运 动,导致陶瓷颗粒的结合和接触界面的增加。
注:烧结可直接进行,也可通过第二阶段(例如,反应烧结和液相烧结)进行。

3.3 性能
3.3.1
牙科陶瓷的分类 class of dental ceramic
根据预期用途将牙科陶瓷(3.1.2)进行分类。
3.3.2
断裂韧性 fracture toughness
常规断裂力学参数,表示材料抵抗裂纹扩展(延伸)的能力。
3.3.3
玻璃化转变温度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
玻璃在弹性和黏弹性行为之间转变的温度范围的近似中点,其特征是热膨胀系数开始快速变化。
3.3.4
上釉 glaze
光泽达到临床和美观可接受时获得的表面外观。

4 分型、分类及其标识

在本文件中,牙科陶瓷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I 型:以粉状、膏状或溶胶形式提供的陶瓷产品。
——Ⅱ型:其他形式的陶瓷产品。
根据其预期的临床用途和按照表1的描述,牙科陶瓷被划分为五类。若为识别瓷粉而在陶瓷粉中 添加颜色,宜使用表2中给出的颜色编码。
表 1 按预期临床用途以及所需要的机械和化学性能规定值对修复和固定修复用陶瓷的分类
推荐的临床用途 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
挠曲强度/MPa
(最小平均值)
(见7.3) 化学溶解性 /(μg/cm²) (见7.6)

1 a)粘接粘固的用于单个单位前牙修复体、贴面、嵌体或高嵌体的一体 瓷 块 ;
b)覆盖金属基底或陶瓷基底的陶瓷 50

2 a)粘接粘固的用于单个单位前牙或后牙修复体的一体瓷块;
b)全部覆盖的基底陶瓷,用于单个单位前牙或后牙修复体,采用粘接 粘固 100
100

表 1 按预期临床用途以及所需要的机械和化学性能规定值对修复和固定修复用陶瓷的分类( 续 )

分类
推荐的临床用途 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
挠曲强度/MPa
(最小平均值)
(见7.3) 化学溶解性
(μg/cm²)
(见7.6)

3 a)用于单个单位前牙或后牙修复体以及不涉及磨牙修复的三单位修 复体的一体瓷块,采用粘接或非粘接粘固;
b)全部覆盖的基底陶瓷,用于单个单位前牙或后牙修复体以及不涉及 磨牙修复的三单位修复体,采用粘接或非粘接粘固 300

300

<2000
4 a)用于涉及磨牙修复的三单位修复体的一体瓷块;
b)部分或全部覆盖的基底陶瓷,用于涉及磨牙修复的三单位修复体 500
500 <100 <2000
5 用于四单位或四单位以上修复体的一体瓷块,或涉及四单位或四单位 以上修复体的部分或完全覆盖的基底陶瓷 800

表 2 识别I 型牙科瓷粉推荐的颜色编码

材料 颜色编码
牙本质瓷 粉色
牙釉质瓷 蓝色
荧光瓷 黄色
高着色牙本质瓷 橙色
乳白色牙釉质瓷 蓝色一绿色
调整(修形)牙釉质瓷(如半透明,透明) 紫色
5 要求

5.1 均匀性
用于产生烧制后牙科陶瓷颜色的无机颜料或任何有机着色剂(用于颜色编码)应均匀分散在牙科陶 瓷材料和粉末状的陶瓷产品中。当按7.1.4调和瓷粉粉末时,目测检查应无色素分离。
5.2 无外来异物
5.2.1 目测检查牙科陶瓷材料应无外来异物。
5.2.2 按7.2试验,牙科陶瓷材料中铀238(238U) 的放射性活性浓度应不大于1.0 Bq·g⁻¹。
5.2.3 表2所列的用于瓷粉颜色编码的任何着色剂,建议采用食品级有机材料。
5.3 I 型陶瓷的混合及压实性能
I 型牙科陶瓷与水或制造商推荐的成型液按7.1.4调和时,目测检查,牙科瓷粉不应结块或成颗 粒状。
调和成的糊剂,应适合通过逐层压实来制作预期的修复体和修复装置。当糊剂按7.1.5压实后,目 测检查,在干燥过程中应不开裂或碎裂。

5.4 理化性能
按照第7章规定的I 型和Ⅱ型陶瓷相关试验方法测试,陶瓷试样的理化性能应符合表1规定的要 求。除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外,还可报告其他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包括断裂韧性(见附录A)、强 度分布参数(见附录B) 和水热稳定性(见附录C) 。 陶瓷的线胀系数与制造商标示值(见8.2.2)相差应不 大于0.5×10⁻⁶ K- ¹ 。 陶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制造商标示值(见8.2.2)相差应不大于20℃。
5.5 收缩因子
对于部分烧结材料,根据烧结前后尺寸相除计算得到的收缩因子(如9.2.2c) 所述]测量绝对不确定
度应为±0.002。

6 取样

6.1 I 型陶瓷
取足量的同一批次零售包装的陶瓷材料,以进行规定的试验以及允许的必要的重复试验。若牙科 陶瓷有多种色泽,则使用最常用的颜色/色泽进行试验。所有被试材料应为同一批次。
若制造商推荐使用成型液,应获取足量的成型液。成型液的数量应为制造商推荐的数量。
6.2 Ⅱ型陶瓷
根据本文件用于测试的所有材料应为同一批次。若牙科陶瓷有多种色泽,则使用最常用的颜色/色 泽进行测试。
7 试验方法

7.1 试样制备
7.1.1 总则
具体描述见相应的试验方法。
I 型陶瓷试样(除另有说明或与本文件所述不一致外),7.1.2中所述的,以及调和、压实和烧制的条 件(7.1.3、7.1.4和7.1.5以及7.1.6)适用于所有试验方法。
7.1.2 试样组分(I 型陶瓷)
用于制样的液剂应符合规定的3级水(ISO 3696),或者若适用,为瓷粉制造商推荐的成型液。所需 数量的瓷粉应取自6.1所述瓷粉。
7.1.3 调和器具
用于调和的器具均应洁净干燥。
7.1.3.1 玻璃板或调和板。
7.1.3.2 调刀。由不易被牙科瓷粉磨损的材料(推荐玻璃)制成。用于调和过程中的器具应由不污染陶 瓷材料的材料制成。
7.1.3.3 多组合可开模具。从中能够取出压实试样,并且试样不变形。
7.1.3.4 振荡系统(振荡台或机械刷)。能够以50 Hz~60 Hz的频率振荡,或符合制造商的说明。

7.1.4 调和方法
按照制造商推荐的比例混合液剂(水或成型液)和瓷粉。避免剧烈搅拌以防糊状物中混入气泡,在 调和过程中及调和后,观察糊剂是否符合5.1和5.2.1的要求。
7.1.5 试样制备过程
将牙科陶瓷糊剂过量填充入模具并振荡。当多余液体渗出试样自由表面时,在其表面放置一张吸 水纸(或类似的吸水材料),一旦吸水纸饱和,应立即更换吸水纸,以不断除去多余液体。持续振荡和吸 水,直到没有液体再析出,然后将试样自由表面用合适的器具(斜面玻璃载玻片最佳)刮平。将试样从模 具中取出,放入烧制托盘中,干燥,并检查是否符合5.3的要求。
注:试样制备可采用其他成型方法,如干压。
7.1.6 烧制
将试样置于一个不黏附、不吸取材料的托盘上,放入炉中,以便进行均匀烧制。从制造商处获取试 样烧制指南。陶瓷试样应按制造商说明进行烧制,以使其最终密度和热处理史能够代表针对给定试样 的特定修复体或修复装置,这可能与说明书不同。
7.2 牙科陶瓷的放射性
7.2.1 试样准备
7.2.1.1 I 型陶瓷
按照6.1获取出厂态产品50g 是合适的。
7.2.1.2 Ⅱ型陶瓷
用碳化钨研磨介质或其他合适的研磨介质(避免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研磨成粉。筛分得到50 g 粒 径小于75μm 的粉末。
7.2.2 计数步骤
取50g 松散粉状试样,用中子活化法或γ能谱法测定²8U 的放射性活性浓度。
7.2.3 结果评价
被试的每个试样均应符合5.2.2的要求。
7.3 弯曲强度
7.3.1 总则
可接受的三种弯曲试验方法是:
a) 三点弯曲;
b) 四点弯曲;
c) 双轴弯曲(活塞-三球试验)。
7.3.2 三点弯曲试验和四点弯曲试验
7.3.2.1 试验器具
7.3.2.1.1 万能力学试验机
十字头速度(1±0.5)mm/min, 能测量施加的载荷,其最大不确定度极限符合ISO 7500-1。
注:通常不需要超过5kN的载荷。
7.3.2.1.2 弯曲试验夹具
7.3.2.1.2.1 三点弯曲夹具,包括两个直径1.5 mm~5mm(±0.2 mm)的支撑辊棒,两者中心的跨度为 12.0mm~40.0mm(±0.5 mm)。载荷由直径为1.5mm~5mm(±0.2 mm)的第三个辊棒施加于两支 撑辊棒的中点。辊棒由硬度大于40 HRC (洛氏C 级)的硬质钢或其他硬质材料制成,表面平滑,粗糙度 R。小于0.5μm。测量支撑辊棒中心之间的实际间距(L) 宜精确至0.1 mm 以内。
7.3.2.1.2.2 四点弯曲夹具,由1/4点测试工装组成,使试件由位于距外支承辊棒总跨距(L)1/4 处(见 图1)的两个内加载辊棒加载。
两个支撑辊棒的直径为1.5 mm~5mm(±0.2 mm),两者中心的跨度L=16.0 mm~40.0 mm(± 0.5mm) 。 支撑辊棒由硬度大于40 HRC(洛氏C 级)的硬质钢或其他硬质材料制成,表面平滑,粗糙度 R。小于0.5μm 。两加载辊棒的材质、大小与支撑辊棒一致,加载辊棒位于两支撑辊棒跨距的四等分点 (四分之一点处),形成的内跨距(图1中L/2) 为8.0mm~20.0mm(±0.2 mm)。施加力的布局应确保 对两加载辊棒施加相等的载荷,并且扭转载荷力最小。宜测量两辊棒中心之间的实际间距(L 为支撑辊 棒跨距,L/2 为内跨距),精确至0.1mm 以内。内跨距宜位于支撑跨距的中心,误差在0.1mm 以内。

注:力臂= L/4。
图 1 四点1/4弯曲夹具配置示意图

7.3.2.2 试样制备
7.3.2.2.1 试样尺寸与试验参数
7.3.2.2.1.1 尺寸
用于三点弯曲和四点弯曲试验的试样横截面为矩形,宜具有如图2所示的边缘倒角,尺寸如下所 列。边缘倒角应沿试样的长轴纵向研磨或倒圆(磨圆),以尽量减少研磨损伤和碎裂。如果最终烧结后 尺寸在下述范围内,则可在最终烧结前研磨边缘倒角。
试样尺寸:
宽度w=(4.0±0.2)mm (垂直于载荷方向的边长尺寸);
厚度b=(2.1±1.1)mm (推荐3.0 mm; 平行于载荷方向的边长尺寸);
倒角c=(0.12±0.03)mm [建议对小厚度试样(b<2.0 mm),最大值为0.10 mm]。
图 2 试样截面尺寸示意图

7.3.2.2.1.2 试验参数
试验跨距:
对于四点弯曲,L, 单位为毫米(两外支撑辊棒之间的中心距,见图1。在指定的四点1/4配置中,力 臂 =L/4)。
对于三点弯曲,1,单位为毫米(两支撑辊棒之间的中心距)。
断裂载荷,P, 单位为牛顿(N)。
试样长度应至少比试验跨距(L 或l) 长 2b mm,且厚度与长度之比(b/L 或b/L) 应小于或等于0.1。
7.3.2.2.2 I 型陶瓷
按照7.3.2.2.1的规定,制备至少10个,最好是30个试样。使用适当尺寸的模具,以补偿烧结和精 加工引起的尺寸变化。按照因试样尺寸所需做适当修改的制造商的说明对试样进行烧制。研磨每个试 样,使制成的矩形试样符合7.3.2.2.1的规定。在标称粒度为30μm~40μm 的金刚石嵌入介质上进行 最终研磨,用粒度为15μm~20μm 的金刚石介质进行最终抛光。所有四个长面的研磨应尽可能平行 于试样长轴纵向进行,以尽量减少可能改变强度的研磨损伤。抛光并不总是能去除之前的研磨损伤,除 非抛光去掉了20μm~30μm 的材料。确保试样的相对面平整且平行,误差在0.05 mm 以内。在适当 的情况下,只要形状和尺寸在规定的范围内,就应对“烧制”试样进行测试(边缘或表面无须进一步研 磨)。彻底清洁试件,确保清除所有研磨碎屑痕迹。
7.3.2.2.3 Ⅱ型陶瓷
根据制造商的说明,按7.3.2.2.1的尺寸规定,制备至少10个试样,最好是30个试样。若为机械加 工而生产的(如可切削)陶瓷,则用制造商制造的陶瓷块制备试样。按照7.3.2.2.2的程序对每个试样进 行研磨以获得最终的测试试样。若适用,只要形状和尺寸在规定的范围内,就可对“烧制”的试样进行测 试(无须对边缘或表面进行进一步研磨)。
7.3.2.3 测试步骤
测量每个试样的横截面尺寸,精确至±0.01mm 。将一个试样置于试验机的支撑点的中心,使载荷 沿着垂直于试样长轴的一条直线施加于4 mm 宽的试样表面上。测定试样断裂所需的载荷,数据精确 至±0.1N 。试验机十字头速度为(1±0.5)mm/min 。 重复以上步骤测试剩余试样。

7.3.2.4 强度计算
7.3.2.4.1 三点弯曲
用公式(1)计算三点弯曲强度σ,单位为兆帕(MPa), 报告弯曲强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平均值应 大于或等于表1的要求。此外,如果测量了至少15个试样,宜按附录B 报告韦布尔(Weibull)特征强度 和韦布尔模数。

式中:
P—— 断裂载荷,单位为牛顿(N);
l ——试验跨距(两支撑辊棒中心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w—— 试样的宽度,垂直于载荷方向的边长尺寸,单位为毫米(mm);
b—— 试样的厚度,平行于载荷方向的边长尺寸,单位为毫米(mm)。
7.3.2.4.2 四点弯曲
用公式(2)计算四点弯曲强度o, 单位为兆帕(MPa), 报告弯曲强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平均值应 大于或等于表1的要求。此外,如果测量了至少15个试样,则宜按附录B 报告韦布尔(Weibull) 特征强
度和韦布尔模数。

式中:
P—— 断裂载荷,单位为牛顿(N);
L—— 跨距(两外支撑辊棒中心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w—— 试样的宽度,垂直于载荷方向的边长尺寸,单位为毫米(mm); b—— 试样的厚度,平行于载荷方向的边长尺寸,单位为毫米(mm)。 注:如果跨距使得加载点不是完全位于L/4 处,则应使用公式(3)。

式中:
L—— 外支撑辊棒跨距;
L;—— 内加载辊棒跨距。
7.3.3 双轴弯曲试验(活塞-三球试验)
7.3.3.1 器具
7.3.3.1.1 万能力学试验机
7.3.3.1.2 双轴弯曲试验夹具
为支撑试样,应有3个同直径为(4.5±2)mm 的硬质钢球,它们以120°的角度分置于1个直径为 (11±1)mm 的支撑圆环内。试样应同心地放置在这些支撑上,载荷通过1个直径为(1.4±0.2)mm 的 平冲头施加于试样的中心(见图3)。

7.3.3.2 试样制备
7.3.3.2.1 I 型陶瓷
制备至少10个,最好30个圆片状试样,厚(1.2±0.2)mm, 直径(14±2)mm 。 使用尺寸合适的模 具以补偿烧结和打磨引起的尺寸变化。在公称粒径为30μm~40μm 的金刚石嵌入介质上对每个试样 进行最终研磨,并用粒径15μm~20μm 的金刚石磨料进行最终抛光。确保试样的两相对面平整且平 行,且平行度误差小于0.05 mm 。 彻底清洁试样,确保清除所有磨屑。若适用,只要形状和尺寸在规定 的范围内,可对“烧制”的试样进行测试(无须在边缘或表面进行进一步研磨)。
7.3.3.2.2 Ⅱ型陶瓷
按照制造商说明,制备至少10个,最好30个圆片状试样,直径(14±2)mm, 厚度约为(1.5±0.5)mm 。若 为可切削陶瓷,则直接用制造商制造的陶瓷块制作试样。对每个试样进行研磨,最终试样厚(1.2± 0.2)mm, 直径(14±2)mm 。 按照7.3.3.2.1的规程研磨和抛光试样。若适用,只要形状和尺寸在规定 的范围内,宜对“烧制”的试样进行测试(无须在边缘或表面进行进一步研磨)。
7.3.3.3 测试步骤
双轴弯曲强度试验,宜使用如图3所示的夹具。测量每个试样和所有其他相关变量的尺寸,精确 至±0.01 mm 。 然后将试样同心地放于试验机的支撑球上,确保载荷施加于试样的中心。在支撑球与 试样之间以及试样与加荷头(硬质精密研磨平冲头)之间各放置一张非刚性的材料膜(例如,聚乙烯 膜,厚0.05 mm), 以均匀分布接触压力。
测定试样断裂所需的载荷,精确到±0.1 N。十字头速度(1±0.5)mm/min 。 重复以上步骤测试剩

余试样。
7.3.3.4 强度计算
用公式(4)计算弯曲强度σ,单位为兆帕(MPa), 报告弯曲强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平均值应大于 或等于表1的要求。此外,如果测量的试样数不少于15个,则宜按附录 B 报告韦布尔特征强度和韦布 尔模数。
7.4 线胀系数
7.4.1 器具
7.4.1.1 设备:用于从I 型和Ⅱ型陶瓷制备棒状试样。
7.4.1.2 牙科烤瓷炉:用于烧制 I 型陶瓷以及控制I 型和Ⅱ型陶瓷的热处理过程。
7.4.1.3 校准的膨胀仪。
7.4.2 试样制备(I 型和Ⅱ型陶瓷)
制备4个柱状或棒状试样,试样长5mm~50mm, 横截面积不超过30 mm² 。 将2个试样在真空 下烧制1次,再在大气压力下的空气中烧制1次。将另2个试样在真空中烧制3次,再在大气压力下的 空气中烧制1次。对于线胀系数不受多次烧制影响的材料,不必进行多次烧制。磨平试样的两端,使其 平坦、互相平行并垂直于试样的长轴。
7.4.3 热膨胀测量
室温下将每个试样放入热膨胀仪的炉腔中,等待15 min, 使试样的温度与热膨胀仪炉腔的温度 相同。
将试样的“预加载”设置为仪器制造商为测量陶瓷而规定的值。
对试样进行热膨胀测量,从25℃或50℃开始,热膨胀仪以5℃/min~10℃/min 的升温速度加热 至约500℃(或比T, 高约30℃;根据需要可能高于或低于500℃),以便能够用作图法确定 T (见图 4)。从能表明膨胀与温度对应关系的测绘图曲线或记录值确定每个试样25℃~500℃(或 Tg) 或 50℃~500℃(或 Tg) 之间的线胀系数。

7.4.4 结果评价
报告4个试样(I 型陶瓷经2次烧制和4次烧制)在25℃~500℃(或 Tg) 或50℃~500℃(或 Tg) 之间线膨胀系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报告平均线胀系数,四舍五入至0.1×10⁻⁶ K- ¹。
7.5 玻璃化转变温度
7.5.1 操作步骤
根据7.4.3得到的膨胀曲线(如图4所示),作图法确定每个试样(如适用)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L
标引符号说明:
T ——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L——试样长度变化,单位为微米(μm);
s ——动态软化点;
g ——玻璃化转变点。
图 4 作图法确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₂) 的典型膨胀曲线

7.5.2 结果评价
报告按7.5.1测得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单位为摄氏度(℃)。
7.6 化学溶解性
7.6.1 试剂
乙酸(分析纯):用符合ISO 3696的3级水制备成4%(体积分数)的水溶液。
7.6.2 器具
7.6.2.1 天平:精度为0.1 mg。
7.6.2.2 干燥箱:可控制温度在(150±5)℃。
7.6.3 试样制备
7.6.3.1 I 型陶瓷
按6.1规定取瓷粉制备试样。根据试样尺寸的需要,按照适当修改的制造商的说明烧制。制备的 试样能自由暴露于测试液的总表面积至少为30 cm²。
7.6.3.2 Ⅱ型陶瓷
按照制造商的说明制备试样,试样能自由暴露于测试液的总表面积至少为30 cm² 。 如果适用,烧 制试样以达到中度光泽,或者按照制造商规定的抛光步骤对试样表面进行合适的抛光,以模拟临床适应 症所需的表面抛光。
7.6.4 试验步骤
用符合ISO 3696的3级水清洗试样,将试样于(150±5)℃干燥4h 后称重,精确至0.1 mg 。计 算 试样的总表面积,精确至0.5 cm² 。 取 一个250 mL 耐热玻璃容器或多个100 mL 的耐热玻璃或塑料 瓶,内盛100 mL 用符合 ISO 3696 的3级水配置的浓度为4%(体积分数)的乙酸(分析纯)溶液(见 7.6.1)。预热至(80±3)℃后将试样置于容器中。随即盖紧容器,并将其放入(80±3)℃的烤箱中 16 h。用符合ISO 3696的3级水清洗试样,并置于(150±5)℃烤箱干燥至恒重,再次称量试样。
7.6.5 结果计算和评价
按公式(7)计算试样单位表面积的质量损失,单位为微克每平方厘米(μg·cm⁻²) 。 检查是否符合 表1的要求。
…………………………(7)
式中:
WB—— 化学溶解性挑战前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WA——挑战16h 并干燥后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SA—— 试样的总表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²)。

8 信息和说明书

8.1 信息
8.1.1 通则
制造商应在产品容器上或随附的资料中至少提供8.1.2和8.1.3中规定的信息。
8.1.2 I 型陶瓷
有关材料烧制条件的详细信息:
a) 烧制程序中的时间-温度循环(包括最终温度,保持时间以及加热和冷却的速度),以及在真空 烧制陶瓷时的真空度和时间;
b) 上釉温度。
8.1.3 Ⅱ型陶瓷
有关材料操作和处理的详细信息。如果是为机械加工而生产的陶瓷材料(可切削陶瓷),给出推荐

的研磨和抛光设备类型的信息。
对于需要进一步热处理的部分烧结的陶瓷和玻璃陶瓷,应规定加热速率和保温时间,温度和保温时 间分配应在依据ISO 13078,ISO 13078-2和 ISO 13078-3或等效标准校准的熔炉的允许范围内。
8.2 使用说明书
8.2.1 经销商应向购买方提供加工说明。
8.2.2 说明书应附有以下信息:
a) 陶瓷的商品名或商标名;
b) 制造商和/或其授权代表的名称、地址;
c) 陶瓷的分型和分类;
d) 在25℃或50℃至500℃(或Tg) 之间的线胀系数和 Tg(若适用);
e) 按制造商比色板规定的色号(若适用);
f) 任何特殊的贮存条件;
g) 关于潜在健康危害(如有)的一般警示,如与吸入陶瓷粉尘相关的警示;
h) 本版使用说明书的生效日期。

9 包装、标识和标签

9.1 包装
牙科陶瓷粉状及非粉状产品应包装在密闭容器内供应,容器不会污染也不允许内容物被污染。
9.2 标识和标签
9.2.1 以下信息应清楚地标记在每个容器上或牢固附着在容器上的标签上:
a) 制造商记录具体批或批次的陶瓷所用的批号或字母和数字的组合;
b) 制造商的名称和/或其授权代表(或经销商名称,如果有单独标签);
c) 按制造商比色板规定的色号(若适用);
d) 产品的商品名;
e) 所含瓷粉的最小净质量,单位为克(g); 净体积,单位为毫升(mL); 或者剂量单位的数量(例 如,预成的陶瓷片或陶瓷块);
f) 关于潜在健康危害(如有)的一般警示,如与吸入陶瓷粉尘相关的警示。
9.2.2 下列信息应清晰标记在CAD/CAM 陶瓷块上:

b) 产品的商品名;
c) 对于部分烧结的陶瓷材料,给出由部分烧结材料尺寸相除(烧结前除以烧结后)得到的尺寸收 缩因子,并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
9.2.3 下列信息应清晰标记在可压铸块上:按制造商比色板规定的色号(若适用)。

来源:张跃银看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