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封29年前盖着政府公章的红色证书,一句“60岁后领工资”的庄严承诺,一笔相当于当时一年积蓄的200元“巨款”投入。当岁月的年轮划过二十九圈,年满六十的农民粟培满怀期待地去兑现这份养老保障时,得到的回复却冰冷而现实:“系统无档案,退你200元,回去吧。”
一封29年前盖着政府公章的红色证书,一句“60岁后领工资”的庄严承诺,一笔相当于当时一年积蓄的200元“巨款”投入。当岁月的年轮划过二十九圈,年满六十的农民粟培满怀期待地去兑现这份养老保障时,得到的回复却冰冷而现实:“系统无档案,退你200元,回去吧。”
这并非孤立的纠纷,而是关乎全国数千万曾参与“老农保”的农民群体权益的历史叩问。粟培的遭遇,瞬间击穿了时间的壁垒,将一项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国家主导、旨在探索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老农保”制度及其遗留问题,再次推至公众视野前沿。
一纸婚书背后的强制投保:时代烙印下的“养老”起点
1996年,四川宜宾长宁县梅硐镇,农民粟培与未婚妻前往镇政府民政办办理结婚登记。喜悦时刻却被一纸规定打断:必须缴纳200元购买一份社会养老保险,否则无法领取结婚证。在城镇职工月薪仅百余元、农村家庭需辛苦积攒整年的九十年代,200元无疑是一笔巨款。为了顺利结婚,粟培无奈掏钱。工作人员当时承诺,购买后60岁便可每月领取“工资”。这份印有名字、编号并加盖政府公红的证书,被他视作未来养老的依靠,精心保存了29年。
二十九载期待成空?“无档案”背后的制度变迁与个体失落
2024年,年届六十的粟培依约前往申领养老金,却遭遇了“系统查无此人”的尴尬。他出示泛红却依旧清晰的证书,但对方坚持“无法兑现,仅退200元本金”。29年前的200元与今日的200元购买力早已天差地别——昔日巨款今朝或许仅够数日基本生活费。粟培的困惑与拒绝,朴素而合理:“我遇到的不是骗子,是国家单位啊!”
这不仅是个体的困惑,更是一个时代政策变迁留下的缩影。粟培参加的是始于1992年、由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推动建立的“老农保”。该制度至1997年达到高峰,全国参保人数超8000万。然而,1999年7月政策调整,老农保被要求“停止接收新业务,区别情况,妥善处理”。2009年“新农保”出台后,各地陆续对老农保进行“并、转、退”清理。公开报道显示,粟培所在的宜宾地区(原宜宾县)曾在2014年大规模清退,为3.8万余人退还本息886万余元。但显然,清理工作存在盲区,粟培等一批参保人未获通知,档案遗失,成了“被遗忘”的群体。
转机与追问:个体维权如何照亮系统性解决之路?
经媒体报道后,事件迎来转机。8月26日,梅硐镇政府负责人与粟培面谈,提出两种方案:一是现金退还并给予一定补偿;二是将老农保权益转入现行新农保制度。粟培选择了后者。值得注意的是,他今年7月已按新农保最低标准(年缴200元)一次性补缴15年共计3000元费用,本应开始领取养老金。但29年前那200元如何折算并入新制度,具体方案仍在制定中。当地政府表示,正在全镇核查类似情况,“县长和民政局长都在督促尽快拿出详细解决方案。”
粟培的坚持,不仅是为自己讨回一笔钱,更是为全国可能数以万计持有同样“红本本”、面临同样困境的“老农保”人发出集体追问。政府的承诺,不应因政策变迁或执行疏漏而“过期作废”。那鲜红的公章,承载的是国家的信用与对农民养老责任的担当。
历史承诺当代兑付:全国“老农保”人都在等待一个公平的答案
当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险体系,2022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超5.4亿人,基金年支出超4000亿元,成就斐然。但妥善处理制度改革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样是衡量治理能力与责任担当的重要尺度。粟培的个案揭示了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可能存在的断层,以及确保政策过渡“一个都不能少”的必要性。
他的故事经传播后引发广泛共鸣,网友疾呼:“政府的信用不应被时间冲淡!”“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承诺的问题!”社会保障专家指出,处理老农保等历史遗留问题,需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与历史购买力,制定公平、合理、透明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维护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公平正义。
如今,粟培的“红本本”终于有望兑现,但长宁县乃至全国还有多少“粟培”在等待?他们的答案在哪里?粟培老人的维权之路,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时代变迁中个体权益的保障需求,也映照着国家信用与民生关怀的厚重底色。全国“老农保”人都在等待一个答案,一个能够让他们老有所养、安享晚年的公平、负责任的答案。但愿粟培的个案能成为推动系统性解决的契机,让每一份盖着公章的承诺都不被辜负,让所有曾为国家养老制度探索付出信任与资金的老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安然夕阳红。
来源:迷世书童H927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