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了读书班,我在项目上可以方便地参加学习培训和攻关课题,将理论学习转化为解决一线痛点的行动方案。”近日,中建四局安装公司(东莞)组织20名产业工人开展“新质生产力”专题读书班。活动以“理论课堂+工地实践”形式展开,学员在杨有明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研讨智能建造技术
产业工人现场培训。单位供图
“有了读书班,我在项目上可以方便地参加学习培训和攻关课题,将理论学习转化为解决一线痛点的行动方案。”近日,中建四局安装公司(东莞)组织20名产业工人开展“新质生产力”专题读书班。活动以“理论课堂+工地实践”形式展开,学员在杨有明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研讨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案例,并制定“降低机电管线安装误差率”等6项攻关课题。
这一举措是该公司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的缩影。该公司年使用产业工人超3万人次,创新打造“三三四”工作法(即抓好思想、队伍发展、文化引领三项建设,打造职业培训、技能竞赛、岗位创新三个平台,构建职位管理、激励分配、技能认定、权益保障四位一体支撑体系),以产改赋能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劳模工匠引领精神传承
为草根选手提供大舞台
“白天守工地,晚上查规范,为完善方案在设计院‘蹲’了近两个月。”近日,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建四局安装公司(东莞)钢结构事业部总经理孙晗的事迹展播走进项目部。2分多钟的纪录片生动展现了他敢争先、善作为的青春“筑”梦历程。
焊工骆科桃从贵州山区走出,靠收集废铁自学焊接,2016年加入公司后斩获多项技能竞赛奖项。2021年,他以预备党员身份领衔成立工匠创新工作室,每周开展实践教学,一年内培养出4名“羊城工匠”。
“公司为草根选手提供了更大舞台。”骆科桃说,公司通过分层级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活动,举办专题读书班、“每日一分享”等活动强化思想引领,将优秀产业工人吸纳入党,常态化开展“精诚系列”先进评选活动,组织先进事迹座谈会,让榜样走近工人身边。2020年以来已发展23名党员。
双学堂+竞赛体系
培育工匠标兵
走进“精诚学堂”实训基地,30余名学员正在智能焊接机器人前演练数字化安装技术。这种“入职即入校”的新型学徒制,依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校企合作,年投入培训经费超130万元。与之配套的“鸿鹄学堂”专注高端技能认证,目前已开发17类专项课程,涵盖建筑机电全领域数字化施工技术。
焊工王春原从月薪2800元的普工成长为年薪超9万元的高级技工,通过考取二氧化碳保护焊、氩弧焊等特种作业证实现职业跃升。“2018年技能大赛集训时,教练要求我们蒙眼判断焊缝质量,这种严苛训练让技术产生质变。”如今,他已成为导师,带出的徒弟在竞赛中斩获佳绩。
该公司通过独创的“双学堂+竞赛体系”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一体化的技能竞赛长效机制,形成覆盖“班组、项目部、分公司、公司”的四级技能竞赛网络体系,批量锻造新时代建筑工匠。截至2025年7月,该公司已培育出6名“羊城工匠”、4名市级技术标兵,其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经验被纳入东莞市“产教评”融合典型案例。
双通道打破天花板
高级技师薪酬对标中层副职
该公司创新构建“专业技术+操作技术”双序列职级体系,设立18个职级,高级技师薪酬对标中层副职,实现技能人才“技高者多得”。
“过去高级技师月薪封顶8000元,现在我的年薪对标企业中层管理岗。”骆科桃展示手机里的工资条说道。他在转型为质量总监后,推行“一焊三查”标准,并主导开发“预制构件二维码溯源系统”,将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提升至99.3%。
在东莞钢结构加工厂,2023年“羊城工匠”马建华正用平板电脑调试钢构件的BIM模型。他从焊工转型生产经理,统筹协调供应链与施工进度。
这种转变带来了显著效益:公司近三年获得专利授权165项,形成工法8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正如马建华所说:“这个时代赋予手艺人的礼物,就是让焊花能照亮更远的未来。”
来源:南方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