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夜袭阳明堡?开国上将陈锡联60年后却说:打得太不好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7 03:24 1

摘要:抗战初期,八路军连战皆捷,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夜袭阳明堡更是创造了步兵炸毁24架敌机的奇迹,这场被誉为“奇袭经典”的胜仗,却让年轻的团长陈锡联在数十年后仍心怀遗憾,他为何会认为这场举国称颂的大捷其实“打得不好”?

抗战初期,八路军连战皆捷,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夜袭阳明堡更是创造了步兵炸毁24架敌机的奇迹,这场被誉为“奇袭经典”的胜仗,却让年轻的团长陈锡联在数十年后仍心怀遗憾,他为何会认为这场举国称颂的大捷其实“打得不好”?

陈锡联是我军少有的“少年团长”,他与陈赓一样,兼具胆识与机谋,1943年,他们都在延安学习,既要听课,也要参加体力劳动,每天上山劳动,要推着沉重的独轮车走好几里山路,陈赓精力充沛,却又鬼点子多,他对陈锡联打趣说:“这车去的时候是空的,不如我推着你坐,等回来时你再推着我,咱俩谁也不吃亏,如何?”

陈锡联心思单纯,觉得挺公平,就爽快答应,结果出门时,陈赓呼哧带喘地推着小车,车上的陈锡联倒是轻松惬意,回程时,换成陈锡联推,筋疲力尽的他再看车上舒舒服服伸懒腰的陈赓,这才意识到自己“中计”了,陈赓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兄弟,你待我这么厚道,大哥得知恩图报,将来把妹妹嫁给你吧。”多年以后,这句玩笑话竟然成真,二人成为了真正的连襟。

1937年10月,平型关余音未消,八路军129师769团便迎来了新的任务,10月19日夜,阳明堡大战爆发前,年轻的团长陈锡联想先摸清敌情,便听闻附近有一个晋绥军团长驻扎,心想或许能打听到对付日军的经验,带着两个营长,他翻山越岭,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山脚下找到对方。

一番寒暄后,那位晋绥军团长眉头紧锁:“日军厉害得很啊!天上飞机呼啸,地上大炮轰鸣,炸弹像长了眼睛一样,专找我们的位置,电台刚架起来,还没通报完,就被轰炸机炸得稀巴烂。”说到这里,他不断摇头叹息,陈锡追问:“那你们究竟是怎么和日军交手的?”对方却耸耸肩,无可奈何地回答:“哪里见得到日军呀?队伍一听到炮声就散了,没等交火,部队就垮掉,如今全团只剩下一个连。”

这一番话让陈锡联与身边的营长们都极为失望,好端端一个团,竟然在未见敌影前就溃散得只剩零头,有人暗地里低声骂道:“比起川军、滇军,这晋绥军怕是只会逃跑。”陈锡联心中已是一肚子火,他刚想告辞,那位团长却还一副老成的口气“劝告”:“弟弟,抗什么战!打来打去,抗掉的只是我们这口锅饭,你们的装备比我们好不了多少,真和日军碰上,还不是白白送命?”

陈锡联压着火气,匆匆拱手离开,身后几个营长已忍不住咒骂不休,那一刻,陈锡联更坚定了一个念头:靠别人没用,只能靠自己,情报无从获取,他便带着营长们亲自勘察,行至半路他们遇到了一名狼狈不堪的老百姓正从阳明堡方向逃出,这人原来是被日军强征到机场做苦工的劳役,得知眼前是八路军,他哽咽着讲述所见所闻:机场停放的飞机分三列,每列八架,总共二十四架,白天出动轰炸太原、忻口,夜间则都停在机场,守卫兵力并不多,大部队在镇上驻扎。

这份情报与陈锡联白日的观察几乎完全吻合,结合眼下日军全力猛攻太原的态势,他们绝不可能料到八路军会绕道突袭后方机场,陈锡联当即拍板,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作战前夕,陈锡联召集战士们,提出一个疑问,“日军的飞机外面包着铝皮,咱们的子弹打得透吗?”这是当时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毕竟飞机这种“铁鸟”,在那个年代对普通士兵来说还是极为陌生的武器,战士们纷纷抢着表态:“团长,只要能摸进去,保准把它们砸个稀巴烂!”有人甚至认真地说:“咱们用手榴弹往上捶!”三营长赵崇德干脆鼓励:“只要胆子大,办法总比困难多!”

机枪班长老李更是摩拳擦掌:“我一定要扛一架回来,让那些不敢打日军的家伙看看!”旁边战友哈哈大笑:“就凭你?那家伙有多大,你能背动?”老李不甘示弱:“背不走全的,拆个尾巴也行!”一句话说得全场哄堂大笑,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不少。

他又详细分析道:原本驻守在阳明堡机场的日军编制是一个联队,但由于他们自恃机场地势较为隐蔽,大部队实际上都集中驻扎在阳明堡镇里,平日里,机场仅留下约两百人的警卫与地勤负责守护,四周设有四个警戒哨,每个哨位只有两名士兵轮流站岗。

机场正南布置了一门炮兵阵地,北侧是一排地窖,里面居住着飞行员,更北处停放着大约两百辆汽车,而飞机则集中停放在东南一隅,敌人只在通往机场的道路上设有严密检查,但对机场周边却极度疏忽,显然根本没有料到会有人敢袭击他们的空军基地。

掌握了这些情报后,769团立即着手制定夜袭计划,该团的三个营都是红军老部队改编而来,久经战火,作战经验丰富,每个营都主动请缨,希望能担任主攻任务,经过反复商议,最终由三营承担最为关键的突击,三营长赵崇德是位出身河南的老红军,历经大小战斗,尤其擅长夜间作战,沉稳果敢,善于临机应变,他率领的部队一向以能打硬仗、敢打恶仗著称。

其余部队也各有任务分工,陈锡联安排一营担负外围警戒,要截击可能前来支援的日军,也要为三营撤退提供掩护,同时负责随时回传情报,二营则部署在机场外侧,准备协助主攻部队并在必要时接应撤离,三营则成为整个行动的矛头,承担主攻重任。

随后陈锡联又与三营的干部逐一研究战术,最终方案是十一连从机场东侧秘密潜入,直取机群并实施爆破,十连负责清除机场守卫,压制日军火力,九连在机场北侧布防,拦截来自阳明堡镇的增援,十二连则作为机动预备队,埋伏在小寨村一带,随时听候调遣。

10月19日深夜,陈锡联果断下令出击,在向导的带领下,主攻的三营静悄悄地接近机场,几名巡逻哨兵被迅速解决,连一声警报都没来得及发出,战士们用钢钳剪断铁丝网,腾出通道,队伍如潮水般涌入,黑夜里,三营官兵仿佛猛虎出山,顷刻间扑向日军。

当时大多数日军守卫正沉睡在帐篷与机棚中,枪声骤然响起,他们慌慌张张爬起,还未反应过来就遭到密集火力的压制,十连的士兵早已选好射击阵地,步枪、机枪、手榴弹齐头并发,将敌人打得四散奔逃。

趁此时机,赵崇德下达果断命令:“别纠缠,直接炸毁飞机!” 战士们分头行动,向停放在东南角的机群猛冲过去,有人直接跳上机翼,用枪托猛砸舱盖,有人干脆拔掉插销,把手榴弹掷进机舱,爆炸与火光霎时间吞没了停机坪。

机枪班长老李真的爬上了一架飞机的尾部,先是连打几个点射,子弹打光后,他竟抽出铁锹猛砸,铁皮“当当”直响,他还真想把飞机尾巴砍下来扛回去,三营长赵崇德气急:“快开火,别胡闹!”老李无奈,只得重新架起机枪继续扫射,不到一个小时,熊熊烈火已吞噬大半机群,二十四架飞机几乎全毁,守卫部队死伤殆尽,机场化作火海,八路军迅速撤离,留下一片混乱。

当部队安全撤出后,阳明堡镇里的日军才反应过来,急忙派出装甲车驰援,然而由于火光冲天、战况混乱,机场残余日军竟将这支援部误以为是八路军袭来,当即开火,双方你打我还,炮声不绝,直打得鸡飞狗跳,直到误会揭开才收兵,这场奇袭让敌机损失惨重,狠狠抽了日军的耳光,陈锡联和769团用智慧与勇气,让世人看到,在那个装备简陋的年代,只要敢拼,就能在铁与火的夹缝里杀出一条血路。

在我军的57位开国上将中,陈锡联是共和国的开国上将,更是唯一一位曾经主持过中央军委工作的上将,那时军委副主席的席位几乎都由元帅担任,陈锡联能够脱颖而出,完全是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与器重,后来他还兼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真正实现了在军界与政界的双重建树,晚年他逐渐淡出前线事务,转而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写字、吟诗作画上,常常以花鸟自娱,心境平和恬淡。

1996年的一个下午,81岁的陈锡联在家中接待了军旅作家吴东峰大校的采访,彼时的陈老虽然身形稍显发福,鬓发花白,但气色红润,精神矍铄,谈笑间依然有将军的风度,他待人极为谦和,客人没坐下,他自己也绝不会先落座。

吴东峰原本设想这位老将军一定会滔滔不绝地回忆起当年的赫赫战功,1937年“夜袭阳明堡机场”,陈锡联率领769团炸毁日军战机24架,在抗日战争初期几乎是一场震撼全国的奇袭大捷,在那个装备极端匮乏的年代,能一次性摧毁如此规模的敌机简直是奇迹,也正是这一仗,让年仅22岁的陈锡联一举成名,受到国共双方高层的表彰,这本是他军事生涯最值得骄傲的一页。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面对采访,陈锡联却始终没有主动提起这段经历,吴东峰只好耐心引导,试着问他对那场战斗的看法,陈老静默片刻,终于摇了摇头:“那一仗,其实打得并不好。”这回答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教科书上被誉为经典战例的胜仗,为什么在陈锡联心中却是“打得不好”?

他抬起手,缓缓整理了一下眼镜,语气凝重地解释:第一,当年八路军几乎没人有攻击飞机的经验,干部们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战士们更不懂如何有效破坏敌机,突袭机场时,有的同志竟然抡起大刀、铁锹去砍机翼,铝皮被敲得哐哐作响,但能造成的损坏有限,至于炸药包,很多都没有放到关键部位,本来完全有机会摧毁更多飞机,可惜最后只毁了二十余架,陈老叹息道:“如果我们懂得更多的军事常识,战果本可以更大,可惜这样的机会一生难得,就这么过去了。”

他神情沉痛:“我们对爆破原理了解太少,战士们一窝蜂冲上去,结果一架飞机燃起大火,引爆了旁边的油箱,连锁反应引起一场大爆炸,战士们站位太密集,根本来不及闪避,当场就有许多好同志牺牲了,我真是痛心疾首,如果我们的教育更完善一些,也许就能避免这些本不该发生的牺牲。”说到这里,陈老眼角泛起湿意,几十年过去,他仍难掩心头的愧疚。

事实上,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还是八路军,几乎都缺乏对付飞机的经验,阳明堡之战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陈锡联心底更在乎的,是为此付出的战士生命,他不是不懂这场胜利的意义,而是更看重那一次不必要的牺牲。

作为769团团长,陈锡联深知这场战斗的重要性,它是129师打响的第一场真正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让八路军声名远播,在晚年回顾,他总结出三点沉痛的经验:任何战斗都必须做到侦查充分;部署一定要周密周全;作战要有勇气,但绝不能盲勇,这三条,陈老反复强调,是任何一支军队、任何一场战役都必须牢记的铁律。

吴东峰听完感叹道:在世人眼里,陈锡联是大功臣,而在他自己心中,却始终把士兵的安危放在首位,面对显赫的战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反思不足,严于责己,从不沉醉于名利,这样的将军,才是真正的大将风范。

三年之后,陈锡联在北京安然辞世,享年85岁,历史最终记住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辉煌战绩,更是他身上那份深沉的责任感与赤诚之心。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