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只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棉花娃娃,每年能撑起百亿市场;一瓶梅见青梅酒在经济紧缩期仍能逆势增长近30%;一场有高颜值NPC陪伴的剧本杀体验,客单价被炒到近千元;……这些品类跨越式增长的背后是当代消费者将情绪价值转化为消费动能的集体投射。
一只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棉花娃娃,每年能撑起百亿市场;一瓶梅见青梅酒在经济紧缩期仍能逆势增长近30%;一场有高颜值NPC陪伴的剧本杀体验,客单价被炒到近千元;……这些品类跨越式增长的背后是当代消费者将情绪价值转化为消费动能的集体投射。
“忙碌了一周,周五下班玩一把微恐主题剧本杀,让我觉得非常爽,缓解了疲惫和压力。”22岁的杨晴在乌鲁木齐市工作,每个月至少要玩一次剧本杀,甚至有一段时间每周都要去。对她而言,剧本杀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情感代偿。
在如今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多年轻人像杨晴一样,正在为“情绪价值”买单。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商品的功能性,而是情感体验与心理满足。这种被称为“情绪经济”的新现象,正重塑着商业格局和消费逻辑。
“情绪”成消费“新宠”
2025年的消费市场,呈现出一个鲜明特征:年轻人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除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情绪消费,顾名思义就是“为情绪价值付费”。如今,越来越多人在消费时,将“开不开心”“解不解压”“能不能找到归属感”等情绪诉求置于重要位置。这种消费模式,正衍生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多元消费形态。
杨晴在一次朋友组局中偶然接触到剧本杀,从此便“深陷其中”。通常,她会选择在周五下班后投身这场“头脑风暴”,有时是与朋友同事一同组局,有时则在店家的安排下,与陌生人共同开启一场剧本冒险。
在乌鲁木齐市,杨晴已打卡了8家剧本杀店。在她看来,结束一周的忙碌,玩一场剧本杀,能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得到极大放松,工作带来的压力也随之烟消云散。
“剧本杀给了我一个短暂逃离现实、体验别样人生的机会。”杨晴说,这种感觉让她十分着迷。
和杨晴一样,不少年轻人在消费时,越来越看重消费带来的情绪价值。这种在年轻人群体中兴起的消费新趋势,也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在如今的消费市场上,“情绪经济”的影子随处可见。以盲盒为例,这种带有未知惊喜属性的商品,让消费者在打开的瞬间收获快乐与满足,深受年轻人喜爱。泡泡玛特作为盲盒界的代表,旗下多款IP形象盲盒销售额连年攀升,带动了整个盲盒经济的发展。
消费平台“什么值得买”的数据显示,自“LABUBU初代玩偶108万元拍卖”的新闻爆发后,“什么值得买”平台内LABUBU热度同比增长高达231.91%,充分证明了盲盒经济的爆发力。
明星小卡也是年轻人热衷的消费选择之一。这是一种印有明星未公开写真或自拍的精致卡片,有专辑卡、特典卡等分类。为获得心仪的小卡,粉丝们常常不惜花费高价购买专辑或“转战”不同网络平台购买。
17岁的李雨萱是时代少年团的粉丝,家里收藏了不少精美小卡。这些采用磨砂、镭射等印刷工艺制成的卡片,做工精致,类别繁多。
小卡是李雨萱的情感寄托。“有时候我去旅游或品尝美食,还会专门带上小卡一起合影,这会让我觉得和偶像一起经历了这个时刻。”李雨萱说。小卡的收藏与交换,也成为了她拓展社交圈、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重要方式。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收藏卡市场规模将达到276.6亿元,其中以明星小卡和球星卡为主的“娱乐卡牌”预计市场规模将接近100亿元,消费者超358.7万人。小卡早已不再是冷门周边,而是年轻人情感诉求与社交的新变量。
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在“情绪经济”的浪潮下蓬勃发展。消费者也在消费过程中获得了放松身心、沉浸式享受的快乐。
为何为“情绪”买单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当人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情绪经济”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需求的空白。
新疆师范大学教师闫孟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情绪消费的多重驱动力:“当人们处于压力、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状态时,情绪消费可以作为一种即时的情绪调节方式。”
她解释说,购买喜欢的物品或体验服务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带来短暂的愉悦感和放松感,帮助人们从负面情绪中暂时解脱出来。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学习压力下,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人表示在工作或学习中感受到较大压力,职场竞争、学业负担、生活成本上升等,都让他们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情绪消费成为了他们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重要途径。一场剧本杀、一次盲盒抽取、一次露营、与宠物的亲密互动……都能让他们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愉悦的情绪中。
中国消费者协会去年发表的报告指出,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新消费热点。从淄博烧烤热、汉服热、国货翻红到演出市场“井喷”,都反映了这一趋势。
“什么值得买”联合值得买消费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兴趣消费趋势报告》,首次提出“心价比=质价合理+兴趣标签+情绪价值”的核心公式,并总结出2025年上半年中国兴趣消费市场的四大趋势:精神旷野、乐活自我、极智乐趣、宠爱生活。
“经济下行时,人们会产生惶恐、紧张等情绪,这些情绪需要得到缓解,从而催生了情绪消费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有些商家就把它做成了经济行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闻传媒系副教授王党飞说。
从传播学的角度解释这种消费行为:接受者的定义,从读者到受众,再到用户,说明了现代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个性化的逐渐上升,相对于受众而言,用户在消费过程中,更注重全方位的体验。
“从产品的包装设计到消费场景的布置,再到服务人员的态度,每一个环节都致力于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主题酒店或者主题餐厅,获得难忘的情绪体验可能大于吃一顿饭或者住一次酒店。”王党飞说。
另外,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表达,“情绪经济”提供的独特商品和服务,让他们能够展示自己的品味、兴趣和价值观。
在社交平台上,常常能看到年轻人分享自己购买的盲盒、打卡的网红店铺,这些分享不仅是对消费行为的记录,更是一种自我展示和社交互动的方式。通过这些独特的消费体验,年轻人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同,融入特定的社交群体,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情绪经济”走向何方
“情绪经济”的兴起,为商家带来了新的商机。许多企业开始关注消费者的情绪需求,推出各种具有情绪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一些美妆品牌推出与热门IP联名的产品,通过IP的影响力和情感号召力,吸引粉丝购买;餐饮企业打造主题餐厅,从环境布置到菜品设计都融入特定元素,为消费者营造独特的用餐氛围……
从市场数据来看,不少涉足“情绪经济”领域的企业取得了亮眼成绩。以泡泡玛特为例,其营收和净利润在过去几年实现了快速增长,股价也一路攀升;一些新兴的宠物服务企业,在资本的助力下迅速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情绪经济也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升。在剧本杀行业,优秀的DM(主持人)需要具备出色的外形、演绎能力、临场反应和改本能力。一些人气高的DM甚至开始全国巡演,客单价有的近500元。
而面对情绪经济的兴起,学界观点存在一些分歧。
有些专家教授认为,情绪经济是一种短暂的不可持续现象,不好总结和把握规律。传统经济学总假设人是理性的,但情绪经济却说明非理性决策是常态。
“情绪经济的出入量太小,影响不了经济发展的大局。”王党飞说,但是情绪的经济价值一直存在。听戏、观影、蹦迪、喝咖啡等,都附带着大量的情绪价值,当陪伴、解压、心灵治愈甚至倾诉等心理活动变成稀缺的社会需求时,这些更纯粹的情绪需要变成一个普遍的而又较难实现的生活需要时,它的经济价值就会呈现出来,这也可能是当前社会经济突围的一个新赛道。
情绪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在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
“很多店体验感很差,剧本主持人带本不专业,环境也不好,让人很难有沉浸式感觉。”杨晴说,她还了解到有些玩家玩“恋陪本”(以恋爱陪伴为核心的情感类剧本杀),沉迷于游戏体验,甚至对工作人员产生情感依赖。
李雨萱也买到过质量很差、有损坏甚至是假的小卡。“有时候有些小卡数量很少,一上头就会相信一些线上平台的卖家,等收到货才发现有问题,再联系已经被拉黑了,维权也很难。”李雨萱说。
还有一些虚拟陪聊服务,价格虚高且实际陪伴效果不佳;部分盲盒产品存在做工粗糙、质量不过关的情况……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情绪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市场监管角度来看,“情绪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业态,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标准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这使得一些不良商家有机可乘,通过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手段谋取利益。
《人民日报》曾撰文指出,情绪经济领域的崛起对行业监管提出新课题,例如泄露消费者隐私、不合理收费、夸大宣传及产品质量问题等。
尽管面临挑战,情绪经济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人们对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情绪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未来,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深入挖掘消费者的情绪需求,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体验。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只有这样,“情绪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真正满足人们在消费中对情绪价值的追求。
来源:天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