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外资传统巨头通用旗下别克品牌与Momenta联合官宣了重磅新闻,别克最新车型至境L7将首发搭载Momenta最新的R6大模型,新车将会在今年三季度推向市场。
最近,外资传统巨头通用旗下别克品牌与Momenta联合官宣了重磅新闻,别克最新车型至境L7将首发搭载Momenta最新的R6大模型,新车将会在今年三季度推向市场。
无独有偶。几乎同一时间上汽大众与奥迪新品牌AUDI首款车型E5 Sportback开启预售,并且搭载Momenta的辅助驾驶系统。
再提前几天,一汽奥迪新车型Q6L e-tron家族、A5L也上市并搭载华为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在辅助驾驶上,外资品牌开始上强度了。一方面通过外部供应商快速上车,一方面也在招兵买马,自建队伍。
据彭博社报道,通用汽车正试图召回其已停运的Cruise自动驾驶汽车业务的部分前员工,以助力该公司重新推进新款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工作。
知情人士称,此次项目将聚焦于面向个人使用的自动驾驶汽车,而非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第一步是研发车内有人监管情况下的“脱手、脱眼”驾驶技术,最终目标是研发出无需人类驾驶的汽车。
去年年底,通用汽车曾发布公告称,停止向Cruise提供资金,退出无人出租车业务,并表示将专注于家用型汽车的辅助驾驶研发。
如今,通用重返自动驾驶赛道,由前特斯拉Autopilot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负责人Sterling Anderson掌舵。Sterling Anderson认为,自动驾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动作被视为传统合资品牌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发起反击的缩影。
自身积淀+本土技术快速反扑
合资品牌的反击战并非简单复制自主品牌的技术路径,而是基于自身优势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8月15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小鹏汽车宣布,双方联合开发的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CEA将扩大应用范围。自2027年起,CEA架构将从大众品牌本地在研的纯电动车型,拓展应用至在华生产的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
大众通过“多点开花”策略,试图抓住燃油车智能化的空白进行“破局”。
目前,大众除了通过与地平线成立的合资公司酷睿程研发全场景智能驾驶方案之外,还投资10 亿欧元在合肥建立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研发中心,赋予其独立研发决策与采购权,使大众能够快速响应中国市场需求。
同样“放权”的还有日产与丰田。
东风日产N7作为中国本土研发团队研发的车型,搭载了与Momenta联合开发的高阶智驾系统;丰田在华建立“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由中国工程师执掌研发大权,该体制下的广汽丰田铂智3X、一汽丰田bZ5均推出带激光雷达的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压低价格,以“越级配置”收获了亮眼的成绩。
大众旗下奥迪品牌则选择与华为合作,展现了技术整合的另一种可能。近日,华为乾崑智驾在一汽奥迪A5L与一汽奥迪Q6L e-tron上同步落地,以“油电同智”实现技术突围,成为全球首个全面搭载华为乾崑的百年豪华汽车品牌。
奥迪开发了全新的PPE豪华电动平台和PPC豪华燃油平台,以及两个平台共享的E³1.2电子电气架构,这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控制能力,让燃油车也能像新能源一样,拥有精准的控制能力,并且突破燃油车算力瓶颈,打破了“智驾是电车专属”的认知。
此外,奥迪还选择与Momenta合作。2025 年上海车展期间,上汽奥迪与Momenta达成合作,为全新电动品牌 AUDI 打造“德系豪华标准 + 飞轮大模型”智驾方案。
同样与Momenta合作的还有宝马、通用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等。
其中,宝马与Momenta将基于国产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智能架构和硬件平台,开发基于AI大模型的驾驶辅助功能软件,打造土生土长的中国专属辅助驾驶方案。
双方合作开发AI大模型驱动的“感知-规划-控制”一体化架构,并能够通过OTA实现持续进化。
2025年3月,宝马启动“360度全链AI战略”。这也是宝马继与华为、阿里、Deepseek在座舱领域合作之后,首次将AI战略落地到架控领域。
全球范围内,8月11日,博世与大众集团子公司CARIAD宣布,联合开发的新一代AI自动驾驶软件栈进入关键测试阶段,目标2026年实现量产部署。目前,大众 ID. Buzz、奥迪 Q8 等车型已搭载测试版本,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道路测试。
本田公布的2025年全球事业规划中提到,Honda正在开发新一代ADAS,通过利用在自动驾驶开发过程中积累的识别技术和行动规划技术,能够安全、舒适地驾驶汽车到达目的地,包括城市道路。全新一代ADAS技术将广泛搭载于2027年在北美和日本投放的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等主力产品。
在中国市场则与Momenta合作,共同开发打造适合中国道路环境的新一代ADAS,未来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所有全新车型都将搭载该项技术。
日产则在今年3 月在横滨港未来地区展示了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这是日本首次出现无驾驶员的测试车辆在复杂城市环境的公共道路上行驶。
最新的测试车辆基于日本最畅销的小型货车 Serena 打造,配备了 14 个摄像头、9 个雷达和 6 个激光雷达传感器。日产计划在 2025 至 2026 财年期间,在横滨使用约 20 辆车辆进行服务演示测试。
技术路线的差异化选择,使合资品牌避免了与自主品牌的正面同质化竞争,合资品牌构建的多元技术生态,同时结合本土化革命,让"中国速度" 与跨国车企的技术积淀形成化学反应,产生了显著的市场冲击力。
初战告捷:老树新枝的逆袭
在放权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反击战迎来首波捷报:
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1小时订单破万,成为合资阵营中罕见的“现象级爆款”,并且销量持续攀升,7 月达到 6833 辆,环比增长 13.32%。通过 “丰田品质 + 本土定价” 策略,成功在 10 万 - 15 万元市场撕开缺口。
东风日产N7则以 “合资品质 + 极致性价比” 成为市场黑马。6、7月份连续两个月销量突破 6000 辆,拿下合资纯电车型销量榜首。8月1日,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新能源品牌总经理王骞透露,N7的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8月排产计划已突破10013台,实现了产能翻倍。或许将达成“月销过万辆”的目标。
不过这只是小试牛刀,合资品牌真正的大规模反击战尚未开始。
大众的本土化策略尤为激进。自2026年起,首批由本地团队独立研发、专为中国消费者打造的车型已于2025上海车展首发亮相。至2027年,集团将在华上市约30款电动化车型;至2030年,集团旗下品牌将在中国市场推出约30款纯电动车型。
丰田的布局则更为深远,丰田曾计划在2026年启动固态电池初期量产,2027-2028年实现全面商业化应用。此外,丰田雷克萨斯工厂落户上海金山,将用来研发LEXUS雷克萨斯品牌纯电动车型,将中国客户的期待以中国速度反映到产品中,并计划于2027年投产。
谁掉队,谁突围
初战告捷背后,是百年车企以体系力支撑的持久战。当下合资品牌的真正底牌,在于庞大的用户基盘和品牌忠诚度。以大众为例,其在中国市场累计保有量超过 3000 万辆,这种 “国民车” 的认知优势,使其在电动化转型中具备天然的信任背书,这也正是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时代的隐形资产。
合资车企本土化车型的热销也证明,当产品力达标,老车主们是愿意为品牌转身的。
其次是技术韧性与供应链整合能力。尽管短期内智能化体验落后于新势力,但合资品牌通过 “自研 + 合作” 的双轨策略快速弥补差距。
不过,这场反击战的效果评判不应局限于短期销量波动,而应着眼于长期价值创造。自动驾驶既是技术竞赛,更是生存之战。
合资车企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在智能电动技术上,大部分都是依赖供应商方案的速成品,没有自己的积累和沉淀。一方面在品牌形象上很难维持过去燃油车时代高质高价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辅助驾驶自研和第三方供应商也是业内争论很久的话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即便不能做到全栈自研,也必须做到全程可控。但大部分外资品牌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大多不具备实战开发经验,甚至一些企业连智驾团队都没有,完全是供应商的“拿来主义”,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积累、迭代。
更重要的是,外资品牌在追赶的同时,新势力也在不断突破新的技术上限。面对新势力们每月甚至以“周”为单位的的OTA迭代速度,合资车企的后续升级能力尚待验证。且在利润方面,短期内合资车企很难通过智能电车业务快速盈利,需要燃油车持续反哺,但燃油车的市场也在不断萎缩,留给外资车企的时间并不多了。合资品牌的反击战,一定是大浪淘沙的过程,谁是最先掉队的一个,谁又会最终突出重围,拭目以待。
来源:圆周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