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夜一个人在家,走廊突然响起脚步声,却没人敲门——这种场景,很多人光听就头皮发麻。
半夜一个人在家,走廊突然响起脚步声,却没人敲门——这种场景,很多人光听就头皮发麻。
那声音像是谁穿着硬底鞋来回踱步,一下一下,踩得地板发颤。
屋里灯全亮着,手机也在手边,可那一刻,没人敢去开门确认。
后来才懂,这种恐惧不是鬼,而是“未知”本身。
脚步声停在门外,却没人进来,大脑自动把空白补成最吓人的画面。
心理学家管这叫“良性受虐”:在安全环境里体验危险,人会分泌肾上腺素,爽感盖过害怕。
看恐怖片、玩密室逃脱,都是这个理。
但真碰上,身体还是诚实。
心跳飙到120,手心冒汗,脑子里循环播放小时候听过的鬼故事。
文化里的“冤魂不散”瞬间成了最佳解释。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第二天会主动搜同类的都市传说。
不是不怕,是想把模糊的恐惧装进一个具体的故事里,好让自己安心:原来大家都被吓过。
说到底,吓人的从来不是鬼,而是“不确定”。
把灯全打开、放首歌、给朋友发消息,其实都在跟那份不确定抢回控制权。
下次再听见怪声,不妨先数三秒。
多数时候,那只是老房子在降温,或者楼上熊孩子半夜练跳绳。
来源:草原上牧牛的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