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大叔“斑块”消失,内科医生:他坚持的5大习惯值得借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8 15:09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1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8岁的王大叔是我们科室的“老熟人”了。

两年前,他因为一次突发胸闷被家人送来急诊。检查结果显示,他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偏高,还有明显动脉斑块形成,属于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

那时的他,体重超标、血脂紊乱,爱吃红烧肉,不爱运动,血压也时高时低。我们曾明确告诉他:“再不管,脑血管和心血管都要出事。”

说实话,那天他听得挺认真,但我们谁也没想到,他真的开始改变了。

两年后复查,B超结果让我们有些惊讶:斑块明显缩小,血管弹性变好,而且颈动脉内膜厚度恢复到了正常上限以内。这在临床上并不常见。

我们当然知道,斑块不是说“完全消失”就代表“血管年轻如初了”,但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难得。不是靠药,而是靠他坚持了5个生活习惯。

他做对的这5件事,真的值得很多人学习。

王大叔过去是个“无肉不欢”的人,尤其爱吃肥肉、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血脂高就是这么吃出来的。

我们告诉他:“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要学会吃对肉。”

他做了两个调整:

把红肉换成白肉。他主食用鱼虾、鸡胸肉替代了五花肉和牛羊肉,尤其是三文鱼、鲈鱼这类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每周吃2~3次。

把烹饪方式改了。以前什么都用油炸,现在多用蒸、炖、煮,连炒菜都少油少盐。

而且他还学会了看营养标签,知道了什么是“反式脂肪酸”“隐形糖”。

半年后复查,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下降。医生建议他继续保持,他说:“我现在吃得清淡,也习惯了。”

王大叔不是健身达人。他也不喜欢负重或者跑步。但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快走

他说:“我就把走路当上班,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出门,快走40分钟。”

这看起来简单,但对血管的帮助非常大

研究表明:每周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有效改善血脂、血压和胰岛素敏感性,还可以减缓血管内皮老化。

我们给他的建议是:

走出汗但不喘气。保持微微出汗、呼吸略快但还能说话的节奏,是最合适的强度。

避开饭后和高温时段。他选择的是傍晚,正好合适。

坚持一年后,他的体重下降了8公斤腰围减少了6厘米,而且血压也更平稳了

以前王大叔不重视血压,总觉得“没症状就没事”。可实际上,高血压是沉默的杀手

从第二次住院起,他就买了个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一次,用笔记本把数据记下来,连心率也一起记录。

我们教他:

坐着静息5分钟再测。

早晨起床30分钟内测一次,晚上睡前再测一次。

关注血压波动,不只看单个数值。

这个习惯对他帮助很大。去年冬天,他发现早晨血压明显升高,我们及时调整了用药,避免了心脑血管意外。

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了掌控感,不再是“糊里糊涂地养生”。

很多人以为休息就是“躺着不动”。其实,高质量的休息,是主动安排身心放松

王大叔过去是个“操心命”,退休后还总想着给子女带孩子、管家务、操心投资理财。整天忙得焦头烂额,晚上也睡不好。

现在他知道,慢性压力本身就是动脉硬化的加速器

于是他做了两个改变:

每天泡脚+听轻音乐。他说泡脚15分钟,听点舒缓的乐曲,整个人就松下来了。

学会“说不”。他不再事事都揽,现在孩子有事他就“看情况”,不再勉强自己。

我们建议他补充点褪黑素帮助睡眠,他试了一段时间后说:“其实不吃也行,我现在自己能睡着。”

规律睡眠+低压力状态,对血管健康的意义不亚于一副好药方。

说到底,王大叔能有今天的改善,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而是因为他愿意听医生的建议,并且做到“长期坚持”

比如:

他每3个月固定来医院复查一次;

每次拿药都详细问清楚服用方法;

发现副作用会及时反馈,不擅自停药或换药;

不轻信保健品,也不随便断药。

我们常说一句话:“医生开的是药,你自己决定疗效。”

王大叔做到了“配合治疗、主动生活”,所以他的血管也愿意“给面子”。

“斑块能不能彻底消失?”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

我通常不会轻易回答。因为每个人的病情不同,血管也不可能回到20岁时的状态

但王大叔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方法对,坚持做,血管确实可以变得更“年轻”

别小看饮食、运动、休息这些“老生常谈”的建议。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真的去做,能不能一直坚持。

如果你也在和“三高”或者动脉硬化斗争,不妨从今天起,借鉴一下王大叔的做法。

不是因为简单就没用,而是因为简单才最难坚持。

参考资料:《中国心脑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清散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