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烂苹果”开始腐蚀“好苹果”:不良资产对正常资产影响有多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8 16:08 1

摘要:2025年夏天,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里,某私募基金合伙人盯着屏幕上的拍卖公告倒吸一口凉气——某股份制银行挂出的信用卡不良资产包,12.58亿元未偿本息仅以3472万元成交,0.28折的"骨折价",比他办公室楼下奶茶店的促销力度还大。这不是个例。当经济周期波动、行

2025年夏天,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里,某私募基金合伙人盯着屏幕上的拍卖公告倒吸一口凉气——某股份制银行挂出的信用卡不良资产包,12.58亿元未偿本息仅以3472万元成交,0.28折的"骨折价",比他办公室楼下奶茶店的促销力度还大。
这不是个例。当经济周期波动、行业调整加剧,不良资产正从金融机构的"坏账仓库",演变为搅动整个资产市场的"蝴蝶翅膀"。它不仅让银行头疼,更通过信用、流动性、预期三条隐形链条,让正常资产的价格坐上"过山车"。今天,我们就撕开这层"暗箱",看看不良资产究竟如何影响你我手中的房产、股票、理财。

在金融市场的生态链中,不良资产常被误认为是"坏掉的部分",但实际上,它更像一根连接风险与定价的敏感神经。当企业违约、贷款逾期,这些"问题资产"被打包成不良债权,其处置过程会通过三大路径,向正常资产的价格传导冲击。

路径一:信用收缩——好企业为坏企业"买单"
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像一只"敏感的温度计":当不良资产占比攀升,银行会本能地收紧信贷闸门。这种"一刀切"的风控策略,最先伤到的往往是经营稳健的正常企业

以2024年的民营房企为例:恒大、碧桂园等头部房企暴雷后,银行对整个行业的贷款额度缩减40%,即使是龙湖、万科这类"绿档"房企,融资成本也从5%飙升至7.5%。更残酷的是,部分银行要求房企追加土地抵押,导致企业被迫抛售核心城市的优质商业地产——2024年龙湖在上海虹桥的写字楼以低于市价15%的价格成交,直接拉低了区域商办物业的估值中枢。

路径二:流动性挤压——"甩卖潮"引发资产价格踩踏
为了快速降低不良率,金融机构常选择"打折甩卖"不良资产包。这种"恐慌性抛售"会像投入湖面的巨石,溅起的涟漪会冲击正常资产的流动性

2025年上半年,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挂牌的个人不良贷款包(信用卡透支、消费贷)转让价普遍低于1折,部分资产甚至低至0.1折。以浦发银行为例,其12.58亿元信用卡不良包仅卖3472万元,相当于每1元本金仅收回0.027元。这些低价抛售的资产会大量吸收市场资金,导致正常资产(如优质企业债、房地产)的买家减少,价格下跌。更关键的是,市场会形成"不良资产=低价值"的心理暗示——当投资者看到银行连信用卡债务都打折甩卖,会对消费金融、小微贷款等正常资产的流动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加剧抛售。

路径三:心理预期——"风险厌恶"重构资产估值逻辑
不良资产的高企会改变市场对"风险"的认知。投资者会从"追逐高收益"转向"拥抱低风险",导致正常资产的"风险溢价"上升,价格下跌。

2024年至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分化就是典型案例:一线城市核心区房产(正常资产)价格稳定,但三四线非核心区房产(原属"正常资产")价格下跌超20%。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投资者担心三四线房产会步房企后尘,成为"下一个不良资产"(如开发商烂尾、业主断供),因此不愿支付高价。这种"风险预期"通过"羊群效应"放大:当10%的投资者抛售,剩下90%的人会跟着抛售,最终导致价格崩塌。

理论需要数据支撑,更需要真实故事的印证。以下三个案例,分别对应信用收缩、流动性挤压、心理预期三大路径,还原不良资产对正常资产的"绞杀过程"。

案例1:民营房企的"融资困局"——信用收缩的连锁反应
2023年,某TOP50民营房企(简称A企)因项目去化慢出现债务违约,被列入"不良资产"名单。银行随即收紧对民营房企的贷款:2024年,A企同类房企(经营正常、负债可控)新增贷款规模同比下降40%,融资成本从6%涨至7.5%。
为了存活,这些"正常房企"不得不抛售核心资产:某杭州房企出售了市中心一栋写字楼,成交价较2023年同期下降18%;某南京房企则通过发行3.5%的低息债券置换高息债务,虽然降低了财务风险,但也牺牲了未来3年的利润空间。正如一位房企财务总监所言:"我们不是坏企业,但坏企业的风险,让我们被迫为市场买单。"

案例2:信用卡不良"甩卖潮"——流动性挤压的现实冲击
2025年一季度,某股份制银行(简称B行)因信用卡不良率突破3%,将一笔12.58亿元的不良资产包挂牌转让,最终以3472万元成交(0.28折)。这个价格有多夸张?按正常贷款回收率计算,该包需覆盖本金+利息共14.3亿元,但最终仅收回0.34亿元,相当于每收回1元本金,银行亏损约40元。
这种"亏本甩卖"引发了市场对消费金融资产的信任危机。投资者开始减少对消费金融ABS(资产支持证券)的配置,转向国债、货币基金等低风险资产。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消费金融资产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0%,而同期国债价格指数上涨5%。更讽刺的是,B行的"甩卖"行为引发了连锁反应——其他银行为避免"贱卖",反而加速了不良资产包的挂牌,进一步压低了市场价格。

案例3:三四线房产的"预期崩塌"——心理预期的自我实现
2024年,某中部三线城市(简称C城)的房价从1.2万元/㎡暴跌至0.9万元/㎡,跌幅达25%。表面看是人口流出、产业薄弱,深层原因则是市场对"三四线房产"的风险预期恶化
2023年起,C城多家房企因资金链断裂停工,部分业主因收入下降断供,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激增。购房者开始担忧:"今天不还月供会被起诉,明天会不会整个小区变成'不良资产'?"这种恐慌情绪引发抛售潮——投资客降价20%抛房,刚需客则持币观望,最终形成"越跌越卖、越卖越跌"的恶性循环。而同一时期,上海陆家嘴的豪宅价格却稳中有升,因为投资者相信:"核心资产不会变成不良资产。"

变量1:规模——不良资产占比超5%,正常资产承压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4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3.95万亿元,不良率1.87%;非银机构(信托、消费金融)不良资产规模1.2万亿元,合计占总贷款规模的5%。
当不良资产占比低于5%时,金融机构可通过内部核销、利润留存覆盖风险,对正常资产的影响有限;但当占比超过5%,银行会启动"主动收缩"——为了将不良率控制在监管红线(如1.5%)内,会减少对正常企业的贷款,导致融资成本上升1-2个百分点。若占比突破10%(如2015年银行业不良率1.94%),则可能引发"信用紧缩",正常企业无法获得资金,经济增速放缓,资产价格全面下跌。

变量2:处置速度——越快处置,冲击越小
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决定了其对正常资产的"伤害时长"。2024年中国不良资产处置规模达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快速处置让金融机构不良率保持稳定(1.87%),避免了信用收缩的加剧。
反之,若处置速度慢(如2018-2020年处置规模仅2万亿元/年),不良资产会不断积累,对正常资产的"侵蚀"会持续更久。例如,某城商行因历史包袱重,2019年不良率达3%,但因处置缓慢,直到2022年才将不良率降至2%,期间正常企业融资成本累计上升2.5个百分点。

变量3:市场结构——市场化程度越高,影响越可控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市场(如股票、债券),不良资产的影响更易被对冲。例如,2024年中国债券市场不良资产占比1.2%,但投资者可通过卖出债券、购买信用违约互换(CDS)对冲风险,因此债券价格仅下跌5%。
而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市场(如三四线城市房产),投资者无法及时退出,影响更严重。2024年C城的例子就是明证——因缺乏二手房交易市场,投资者"抛售无门",房价跌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不良资产正在冲击正常资产价格

不良资产的影响是金融市场的"固有风险",但并非无解。从监管、处置、市场建设三方面入手,可构建"风险防控-快速处置-市场稳定"的防护网。

监管层面:建立"早期预警+差异化授信"机制
监管部门需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测,当不良率超过2%时,启动"早期预警",防止"一刀切"收缩信贷。例如,2024年银保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银行对贷款进行"穿透式"分类,避免隐藏风险。同时,鼓励银行对正常企业(如经营稳健的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授信",避免"误伤"。

处置层面:加快市场化处置,引入多元主体
不良资产的快速处置是关键。一方面,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让银行通过"出表"方式快速回笼资金(2024年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1500亿元,同比增长20%);另一方面,鼓励地方AMC、私募基金参与处置(2024年地方AMC收购规模1.1万亿元,同比增长15%),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处置价格,减少金融机构损失。

市场建设:完善定价机制,稳定投资者预期
不良资产的定价需更透明。应推动银登中心等平台的建设,提高不良资产的流动性(2024年银登中心成交规模达8000亿元,同比增长30%),减少"恐慌性抛售"。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不良资产的高收益对应高风险,投资者需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配置资产,避免盲目跟风抛售。

抛售VS信心

回到开头的案例:那支0.28折的信用卡不良包,最终被某外资AMC以3472万元拍下。他们通过大数据催收、与银行合作重组债务,预计3年内可收回1.2亿元,收益率超200%。这说明:不良资产不是"垃圾",而是"待改造的资源"

来源:阿龙资产

相关推荐